“跌宕起伏”的中概股

*圖示為 老虎證券 - 熱門中概股 行情圖。

中概股是美股市場中非常特別的一個板塊。一般是定義爲主要經營收入,業務在中國大陸,但是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市掛牌交易的企業。中概股也包括在香港上市,然後以ADR(美國存託憑證)形式在美股市場交易的中國企業。

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一共有大約500家中概股公司曾經在美國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中概指數在2021年達到最高點,之後中概股市場經歷了長達 21 個月的持續下跌,至 2022 年 10 月到達最低點,表現遠不及全球主要股市。

在經歷了自2021年以來的顯著回調後,中概股的整體估值已跌至長期歷史均值的一倍標準差以下,處於較低水平。

近期,馬雲與蔡崇信的增持舉措被市場廣泛視爲對阿里巴巴股價低估的積極迴應。馬雲與蔡崇信合計持股已超過軟銀的持股比例,成爲公司的最大股東。

這一聯合行動不僅顯著提升了阿里巴巴的股價,還激發了市場對中概股整體走勢的樂觀預期,被視爲市場可能觸底的積極跡象。

多重利好催化,釋放見底信號

  1. 政策利好

  • 中國央行超預期降準:人民銀行宣佈將於 2 月 5 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 。

  • 美聯儲利率政策利好:銀河證券分析認爲,美聯儲結束加息並開啓降息之後,全球流動性好轉,資金迴流可能性較大,將帶來港股整體上漲的機會。

  1. 創始人或內部人士增持

  • 公司創始人、高管或內部人士增持股份通常被視爲對公司未來前景的信心表現。例如,馬雲和蔡崇信增持阿里巴巴股份,這可能表明他們認爲公司當前的估值低於其內在價值。

  1. 企業回購計劃

  • Wind數據顯示,港股2023年全年上市公司回購總額達1246億港元,超過2022年的1049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回購潮已經持續了三年。

  1. 歷史低估值區域

  • 圖表展示了自2016年起至2024年1月26日部分中概股的市銷率(PS)變化。市銷率,即市值與銷售收入的比率,是評估公司估值的重要財務指標。

  • 數據顯示,目前部分中概股的PS估值當前處於較低水平,這可能反映出市場對這些公司的估值處於歷史低點。

  • 低估值可能預示着投資機遇,特別是當投資者相信這些公司的基本面依然穩固,且市場可能低估了它們的長期增值潛力時。

當回購潮遇上降息週期

歷史上的中概股如何表現?

根據海通證券的研究,對2000年以來美聯儲加息週期結束至首次降息期間的市場表現進行復盤發現,歷史上加息結束後,即便尚未降息,港股也有很高的概率上漲。具體而言:

  • 首次情景:2000年5月至2001年1月,港股恆生指數上漲6.7%。

  • 第二次情景: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港股恆生指數上漲58.87%。

  • 第三次情景: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由於美聯儲停止加息預期改善港股流動性,同時中國降準提振市場,恆生指數上漲4.52%。這一次降息週期正好疊加了第五輪港股回購潮,而在這一階段,科技互聯網迎來了最強勁的一次爆發。

活動詳情可參閲活動條款及細則並受其約束。本活動不構成對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要約、邀請、招攬、建議、意見或任何保證;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