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新股CoreWeave跌超9%,該公司上週五美國IPO首日收平。
美東時間3月28日週五,“英偉達親兒子”AI雲廠商CoreWeave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股票代碼爲“CRWV”。該公司開盤價報39美元,較IPO發行價40美元跌2.5%,盤中一度觸及37.5美元,跌幅一度超6%。此後,CRWV股價曾回彈至41.89美元,成功轉漲並漲超4.7%,最終收平,收報40美元。
儘管背靠英偉達、客戶需求旺盛,但CoreWeave此次IPO最終定價爲每股40美元,低於此前招股書中預期的47至55美元目標區間,整體募資額從原計劃的27億美元縮水至15億美元,對應非稀釋估值約190億美元。上市後公司總股本將達到4.73億股左右(若綠鞋全部執行),其中A類股份佔比近75%。
同日開盤前,公司CEO Mike Intrator在CNBC節目上表示,此次定價必須放在更大的宏觀背景下來看:
“當前宏觀環境逆風強勁(市場情緒保守),公司不得不適度調整交易規模,以匹配真實的買盤需求。”
“當市場真正理解我們的執行力、客戶關係和產品能力時,CoreWeave的價值將會逐步被認知。”
知情人士透露,這一較低的定價爲投資者提供了“接近資產重置價值”的安全邊際,使他們在購買時更有信心。CoreWeave將把15億美元IPO股票的一半出售給三個買家。約有10至15家長線與戰略投資者參與認購,構成了主要投資羣體。
此前報道稱,英偉達也參與了此次發行,以2.5億美元的認購規模作爲錨定投資人。CoreWeave CEO表示:
“如果沒有英偉達這個錨投資者,本公司就無法完成IPO。”
在承銷陣容上,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德銀、BofA等近20家投行參與。公司還計劃在發行後向OpenAI定向配售價值3.5億美元的股票,進一步鞏固合作關係。
歷史業績方面,CoreWeave在2022–2024年期間實現了高速業績增長,2022年營收僅1600萬美元,2023年暴漲至2.29億美元,2024年突破19億美元。三年複合增長超過1000%。
但與之相對的是持續擴大的虧損,淨虧分別爲3100萬美元、5.94億美元和8.63億美元。調整後淨虧則控制在2700萬美元、4500萬美元和6500萬美元。公司解釋稱,這些虧損主要源於高強度的數據中心建設支出和技術研發投入。
此外,CoreWeave的客戶羣體主要分爲兩類,即AI Natives(如OpenAI、Mistral)與AI Enterprises(如微軟、Meta、IBM)。
不過風險也顯而易見——2024年公司77%的收入由前兩大客戶貢獻,其中微軟一家佔比62%。雖然招股書披露CoreWeave已與OpenAI簽署新協議,未來收入佔比將趨於分散,但當前的高度依賴依舊是IPO投資者需關注的關鍵風險。
募資完成後,CoreWeave表示資金將主要用於償還債務及擴大基礎設施,尤其是歐洲市場的部署。例如,償還約10億美元貸款,支付限制性股票稅負和員工費用約1.2億美元,預留5億美元作爲債務擔保保證金,剩餘部分用於擴建數據中心、技術研發和海外併購。
公司截至2024年底的債務規模高達近80億美元,而其去年曾因一筆76億美元貸款在操作層面出現“技術性違約”。對此,CEO表示,公司已在S-1招股文件中主動披露該事件,並快速與貸款方達成和解:
“即使在這件事之後,貸款人仍繼續向我們提供數億美元的追加融資。”
據《金融時報》報道,這筆貸款資金早期即已被用於在歐洲市場的擴張動作,公司正在努力將全球數據中心網絡推向新階段。
儘管IPO定價保守、債務負擔沉重,但CoreWeave CEO對公司前景充滿信心。
他表示,客戶端的算力需求已進入無法滿足的階段,尤其是在DeepSeek等新一代模型引發的算力爆發後,公司幾乎是被推着擴建。
“我們的客戶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繼續建!我們跟不上他們的規模。
CoreWeave成立於2017年,最初是一家名爲Atlantic Crypto的加密貨幣挖礦公司,後轉型爲提供英偉達GPU雲算力的服務商。近年來,藉助生成式AI崛起,公司迅速成長爲AI模型公司背後的“基礎設施主力軍”。
公司目前在美國擁有32個數據中心,部署GPU超25萬塊,簽約電力1.3GW,並計劃持續擴建歐洲市場。其客戶涵蓋OpenAI、微軟、Meta、IBM等全球AI巨頭,與英偉達關係密切,是其首選雲合作伙伴之一。
CoreWeave自稱爲“AI Hyperscaler”,提供從裸金屬GPU到高效調度、訓練優化等完整平臺服務,宣稱訓練效率比同類廠商高出29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