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股通標的迎來年度調整,27 只新股納入名單正式生效。其中,科技股成爲新寵,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醫療科技等領域的新興企業,傳統消費、地產等行業則遭遇大規模剔除,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偏好盡顯無疑。
市場風格切換下,“入通”效應明顯
在本次港股通調整中,科技板塊的崛起驚人:新納入的27只股票中,科技相關企業超過15家,佔比超過55%。其中,“艙駕一體第一股”佑駕創新(02431)、“醫療大模型第一股”訊飛醫療(02506)、氮化鎵龍頭企業英諾賽科(02577)等均被納入名單。而被剔除的 28 只股票中,傳統消費、地產等行業佔比近60%。
這一現象與港交所嚴格評選標準密切相關:根據相關規則,港股通標的必須是恒生綜合大型股、中型股指數的成分股,或是市值不低於50億港元的小型股指數成分股,並且需要滿足持續盈利能力、合規運營等硬性指標。科技企業憑藉其高估值彈性與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在市值增長與流動性方面天然符合篩選要求,因此在此次調整中佔據了較大比例。
港股通調整背後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遷。隨着全球科技競爭加劇,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迅猛,資本市場加速向這些領域聚集。港股通作爲內地資金南下的重要通道,其標的調整自然成爲投資“風向標”。
對於新納入的科技企業而言,港股通帶來的直接利好是流動性的顯著提升。據 LiveReport 大數據顯示,27 只新晉標的生效日成交額平均較年內日均增長7.91倍,其中貝殼- W(02423)以16.9億成交額居首,毛戈平(01318)、越疆(02432)等個股成交量更是暴增超10倍。
此外,“入通”後,相關股票交易活躍度明顯增強,資金持續流入效應明顯——內地投資者可通過港股通渠道直接買賣相關股票,市場增量資金增加。
打鐵還需自身硬,內地企業得以“入通”的根本邏輯在於公司基本面的良好,特別是技術領先與財務健康的雙重支撐。
短期股價波動與長期估值重構
像佑駕創新,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已進入收穫期。今年2月,佑駕創新基於“車路雲一體化”技術的 L4 級自動駕駛小巴項目在蘇州順利交付。公司全面發力的端到端大模型技術、車端高性能計算平臺和雙冗餘5G通訊,在 L4 級自動駕駛項目均實現技術突破。
從財務數據來看,近年來,佑駕創新保持了 “高增長 + 高質量”的態勢。2024年上半年,佑駕創新營收2.37億元,同比增長44.5%。同時,公司毛利率逐年提升,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爲14.1%,2023年同期則爲8.3%。穩健的財務表現不僅驗證了公司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也增強了資本市場的信心。
據悉,新納入港股通的股票平均漲幅爲0.72%,個股表現分化明顯。同時,港股通納入初期,資金博弈往往較爲激烈,可能存在一定波動。但從歷史經驗看,真正受益於流動性改善和基本面支撐的企業,股價中長期仍具備上漲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內地資金持續流入,科技股估值溢價可能進一步擴大。納入港股通後,佑駕創新日均成交額已攀升至1億港元左右,3月13日盤中漲幅超21%。
無獨有偶,佑駕創新股價走強的背後,是港股的持續回暖。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恒生指數結束了連跌4年的頹勢,實現近20%的全年漲幅。2025年以來,恒生指數累計上漲 18.20%,恒生科技指數更累計上漲 31.15%,成爲全球表現最佳的重要市場大盤指數。而近日創新高的德國 DAX 指數今年累計漲幅僅15.57%,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累計漲幅僅0.61%,而過去兩年大漲的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以來累跌 5.77%。
機構普遍認爲,科技板塊將成爲2025年全年的投資主線之一。在科技股主導的新週期中,具備技術壁壘、財務健康、估值合理的優質企業將持續受到資本市場熱捧。對於投資者而言,只有在短期波動與長期價值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把握港股通新勢力帶來的投資機遇。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