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給英特爾續命,合體開廠!打不過就拉入夥,美“救芯”計劃啓動

新智元
昨天

導讀:英特爾臺積電,已經初步達成協議,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運營英特爾的晶圓製造工廠。此後,臺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

英特爾的財務危機,要終結了?

而且,還是在競爭對手的支持下。

據悉,最近英特爾與臺積電的高管達成一項初步協議,擬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

這家合資企業,至少包含英特爾現有的部分晶圓廠。

臺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權。大部分股權,還是由英特爾和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持有。

而作爲20%股權的交換條件,臺積電並不會以資本形式出資,而是向英特爾分享部分芯片製造技術,並且對英特爾員工進行培訓。

臺積電內部,阻力不斷

新實體的其餘資金來自哪裏呢?目前還未知。

目前,雙方仍在繼續磋商中,未達成最終協議。

部分英特爾高管,仍持反對意見。原因是,這項交易可能會導致公司大規模裁員,並且削弱自有的芯片製造技術。

而臺積電內部,可能也存在阻力。

據Digitimes Asia報道,兩週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公開否認了公司考慮收購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這一消息。

白宮,積極促成合作

而力求將芯片製造業遷回美國的特朗普政府,對於這項合作則是相當積極,一直在大力促成雙方談判。

上個月,臺積電宣佈投資1000億美元,以擴大在美國的產能。

CEO C.C. Wei表示,這一承諾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不過特朗普可不這麼認爲,他將此歸因於自己對進口芯片施加的關稅威脅。

3月3號,特朗普在與臺積電CEO C.C. Wei在白宮會面時,稱這是一項「巨大的舉措」和「經濟安全的大事」。

半導體是21世紀經濟的支柱。實際上,沒有半導體,就沒有經濟。從人工智能到汽車再到先進製造,我們必須能夠在這裏的美國工廠,用美國人的技能和美國人的勞動力,製造我們需要的芯片和半導體。

Wei表示,這筆投資將用於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三座更多的芯片製造工廠,以及兩座封裝設施。一共1650億美元的投入「將創造數千個高薪職位」。

因此,白宮和商務部官員一直在敦促二者達成協議。

擬議中的合資企業,除了可能讓臺積電壓制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外,還能讓政府在與特朗普政府談判時擁有更多籌碼——畢竟,特朗普剛剛對非芯片類商品加徵了關稅。

這項合作對於雙方都有好處。

在英特爾方面,工廠在芯片製造上的技術水平會提高。

臺積電方面,自1987年創立後,它就是全球首家專注於芯片製造、不涉足芯片設計的公司。這就讓它避免了和客戶的直接競爭,從而發展成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

而相比之下,英特爾在先進芯片製造商已經落後了。

由於製造效率低、成本高,英特爾一直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客戶,導致自家工廠產能利用不足。

財務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不動產、廠房和設備總值達到1080億美元;而臺積電的對應數據則是987億美元。

不過由於會計覈算方式不同,兩組數據或許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儘管在芯片製造上投入巨大,英特爾2024年仍出現188億美元的淨虧損,這是自1986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虧損主要是因爲個人電腦市場疲軟,以及建廠和購置設備的大額支出。受此影響,公司股價去年暴跌超過50%。

英特爾內部,意見不一

據這兩名英特爾員工透露,部分英特爾高管仍持反對意見,擔心與臺積電的交易會不可挽回地干擾英特爾自有的芯片製造技術,甚至引發公司大規模裁員。

而關於這項合資計劃,最大的疑問在於:考慮到兩家公司使用的設備型號和材料不同,它們究竟要怎麼合作?

內部人士表示,如果合資企業主要採用臺積電的技術路線,英特爾可能不得不淘汰現有的大部分設備——這等於是把該部分業務「賣」給臺積電了。

另外,如果臺積電開始參與英特爾的工廠運營,英特爾可能不得不考慮大規模裁掉半導體工程師、調整設備採購策略,甚至可能出售一些高價設備。

因爲,目前臺積電在全球智能手機和AI服務器用的先進芯片製造領域,擁有着絕對優勢。

英特爾換帥,拖慢合作進度

其實,這項討論從去年開始,早就有了。

但是因爲英特爾自去年12月基辛格卸任後,一直沒有新的CEO。

上個月,英特爾才任命陳立武擔任新任CEO。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陳立武在去年辭去英特爾董事職務之前,在擔任董事期間,就曾主張出售公司的晶圓代工業務。

此外,據WSJ報道,臺積電也一直對英特爾的工廠感興趣。

據可靠消息透露,臺積電已評估過接管英特爾部分或全部晶圓廠的可能性。

近幾十年來,半導體行業「設計」與「製造」分離,是發展的大趨勢。英特爾業務分拆也符合這一趨勢。

英特爾開始通過一系列舉措將其芯片製造部門與公司其他部門分離,一些分析師認爲這預示着公司可能走向分拆。

此前,英特爾表示,計劃將企業風險投資部門英特爾資本剝離爲獨立的基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