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士丹利研究團隊發佈了名爲《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的報告。該報告重點介紹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價值分佈,並列出了“Humanoid 100”——100家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上市公司。
本報告爲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市場圖景,強調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重要性,該市場正處於爆發前夜,投資者可以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技術變革機會。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發展,推動人形機器人領域快速發展,引發投資者關注。摩根士丹利推出 “人形機器人 100 強” 名單,旨在爲投資者提供人形機器人價值鏈相關公司的參考,助力其把握投資機會。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投資案例:GenAI 推動機器人學習方式變革,縮短研發週期。人形機器人因能適應人類環境、執行復雜任務,市場潛力巨大。美國勞動力市場規模龐大,全球勞動力市場價值約 30 萬億美元,爲其提供廣闊市場空間。
市場規模預測:美國到 2040 年人形機器人累計裝機量預計達 800 萬臺,2050 年達 6300 萬臺;中國市場預計 2030 年規模達 120 億元、2040 年達 6 萬億元 ,市場前景廣闊。
競爭格局:除特斯拉外,衆多初創公司和成熟企業紛紛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如 Figure AI 和 Agility Robotics 等初創公司獲得高額融資,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的大型公司也積極參與。
名單構成:涵蓋全球 100 家上市公司,分爲 “大腦”(半導體 / 軟件)、“身體”(工業組件)和 “集成商”(開發完整人形機器人)三類,其中 52% 的公司已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地區分佈:亞洲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表現突出,73% 涉足該領域的公司和 77% 的集成商來自亞洲,其中中國佔比顯著,反映出中國在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強大競爭力。
大腦:包括基礎模型、數據科學與分析、仿真與視覺軟件、視覺與計算半導體、內存、半導體設計和半導體制造等領域,涉及公司如英偉達、微軟、臺積電等。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身體:提供實現人形機器人運動、傳感等功能的組件,如執行器部件、傳感器、電池等,涵蓋 NSK、寧德時代等公司。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集成商:負責整合構建完整人形機器人,包括汽車、消費電子、電商互聯網等行業企業,如特斯拉、比亞迪、蘋果、亞馬遜、小米集團-W等。
圖片來自:Morgan Stanley研報
技術進展:相關技術不斷進步,但仍面臨高精度執行器、先進傳感器、適配 AI 模型等技術挑戰,同時需克服社會、政策和安全等方面的障礙。
成本分析:人形機器人成本差異大,特斯拉 Optimus Gen2 當前硬件成本約 5 - 6 萬美元 / 臺,未來有望通過規模效應等降至 2 萬美元左右。
市場動態:從專利申請、公司和新聞提及次數等方面來看,行業發展迅速,中國在相關活動中表現活躍。
摩根士丹利對特斯拉等公司進行估值並分析風險,同時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存在技術、競爭、社會接受度等風險,投資者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做出投資決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