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被摘牌,但機構預計,這次的潛在影響相比以往更加可控,因爲許多大型中概股都已雙重上市
中美關稅戰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可能存在被摘牌的風險。中國香港市場成爲中概股迴流的主要市場。哪些中概股有望回港上市?這成爲投資者關注的一大話題。
據香港交易所最新的上市要求,高盛估計有27只、總市值達1.35萬億元人民幣(約1840億美元)的中概股,或將有資格在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
這些中概股包括:拼多多、滿幫、Legend Biotech、唯品會、極氪、好未來、亞朵、陸金所、霧芯科技、世紀互聯、JOYY、賽禾、FinVolution Group、大全新能源、愛奇藝、LexinFintech、晶科能源(5.920, 0.00, 0.00%)、陌陌、Uxin Limited、億航智能、玉柴國際、宜人智科、叮咚買菜、趣店和嘉銀科技。
此前,美國財政部長曾對媒體表示,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被摘牌,作爲貿易談判條件的一部分。也有媒體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將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除牌。
實際上,對中概股退市的擔憂早就存在。早在2021年,美國證監會(SEC)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引入退市規定,已經引發過一輪中概股迴流潮。此後,《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問題已通過中美雙方政府就審計程序達成協議而得到解決。
“近幾個月來,未在香港進行第二/雙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的表現大幅落後於同類股票,這表明退市風險再次成爲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因此,鑑於一旦發生破壞性流動性事件,若相關中概股在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美國投資者可以靈活地將其美國存託憑證(ADR)轉換爲香港股票,這些公司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潛在可能性可能會催化重新評級。
中美關稅戰下,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各部門紛紛積極應對。港交所就從中概股來港二次或雙重上市以及歡迎更多科技企業直接來港交所上市兩方面入手,一邊“開源”,一邊“截流”。
香港維多利亞港,成孟琦/攝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近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港交所擬推出的“科企專線”,是針對一些企業特別量身定做,有專門的班子,手把手幫助科企,在考慮是否來香港上市的時候,就已解決好問題,而無需擔心遞表後無法獲批准。該舉措當前正在整理籌備,一旦完備將馬上公佈。期望“科企專線”能提前接觸仍未決定來香港上市的科技企業。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近日表示,中概股的香港股票比例可能已超過美股股票,預計這次任何潛在影響都更加可控,因爲許多大型中概股都已雙重上市;此外,對於雙重上市的中概股,香港股票的比例在過去三年中增加30%,達到總市值的60%左右;且中國香港市場的南向持股比例顯著提高,從2021年佔市值的5%上升到目前的11%-12%。儘管如此,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可能在短期內繼續令股價承壓。
對於本輪可能的中概股迴流潮影響,瑞銀估計,目前約有230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美國的總市值敞口爲4600億美元,低於2021年底的1.1萬億美元。2021年及2022年曾出現除牌恐慌並導致中概股平均下跌22%,預期本次影響情況更爲可控。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隨着中美關稅升級,ADR退市風險再次浮現。目前,ADRs佔MSCI中國指數權重的25%,其中超過80%已在香港雙重上市,相信即使發生退市情況,也能確保交易順暢,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將呈短期負面,但長期可控。若發生退市事件,特別是所有ADR公司同時退市,摩根士丹利認爲,這將標誌着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顯著升級,整個中國股市將因股權風險溢價上升而面臨估值下行風險。未在香港雙重上市的ADR公司將比已雙重上市的公司面臨更大的下行風險。
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等頭部中概股多數已在港股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目前僅在美股市場上市的主要中概股公司包括拼多多、亞瑪芬體育、富途控股、滿幫、唯品會等,且其中一些也已籌劃在港上市。比如富途曾計劃2022年12月30日在香港二次上市,高盛與瑞銀爲聯席保薦人,但上市前一天決定推遲香港上市計劃,此後兩年市場數次傳聞富途或將重啓香港上市計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