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讀商業
2021年3月,在閃送宣佈融資時,媒體報道顯示,閃送有100餘萬名騎手。
僅僅過去了3年多,閃送的招股書顯示,註冊騎手270萬,增加了近170萬人。
但這段時間,閃送營收只增長了50%左右,遠不及騎手的增速。
帶來的結果也只能是配送時長壓縮,每單收入下降。
剛需,小賽道
快遞、物流、外賣、即時配送本質上是金錢與時間的交換。都是花一部分人的時間,幫助另一部分人完成耗時、耗力的事情。
快遞、物流是遠距離配送,外賣是短距離配送,跑腿、同城則是介於二者之間。閃送就位於這個賽道上。由於達達佔據了“即時零售第一股”,順豐同城成爲“第三方即時配送第一股”,閃送沒有了成爲“第一股”的機會,需要強調自身的獨特性,因此打出了“最大的獨立按需專遞服務提供商”。
所謂按需專遞服務,是一對一急送,閃送員從取件到送達全程一次只服務一個客戶,點對點送達。這種模式下,閃送有幾個核心優勢。
首先,一對一服務,每個重要文件都有直接的負責人,幾乎不存在丟件、破損等問題。閃送招股書顯示,在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其損失率都很低,只有0.01%。
其次,相比其他配送,一對一服務自然收費更高。招股書中提到,客戶願意爲服務體驗支付高價,根據艾瑞諮詢,上半年,平均每單價格爲16.5元,與按需配送行業的其他主要參與者相比,有顯著溢價。
第三,剛需。對於對安全性有要求的情況,一對一配送自然要比集中配送的情況更有保障,特別是時效性強、十分重要的物件。對於一線城市,工作生活中這樣的場景雖不會經常出現,但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需求。
閃送最常被提及的就是當初“拯救”袁弘與張歆藝婚姻的故事。2016年,張歆藝、袁弘將在德國舉行婚禮,在機場,因張歆藝忘帶手機、婚禮頭紗,多虧閃送小哥及時送到,沒有耽誤行程。這側面反映了即時配送的價值。
根據招股書,在這個賽道上,閃送佔據了33.9%的市場份額。然而,這注定也不是個大賽道。2023年,閃送的營收45億,由此推算,整個市場也不過132億,是個天花板非常明顯的小賽道。
聚焦是閃送成功的關鍵。
閃送的創業團隊缺少“星味”。創始人薛鵬2005年畢業於華北理工大學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隨後前往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攻讀碩士。他的信息極少,有報道稱其家庭條件較好,家族涉及有房地產、出租車、駕校等多家企業,但這位低調的“富二代”最終選擇了創業。2007年,薛鵬回國創業,創辦了快遞物流整合服務平臺——易郵遞。
與之對比,達達集團創始人蒯佳祺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擁有同濟大學物流工程學士學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流工程碩士學位,標準的科班出身。
但閃送卻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一度成爲行業“領頭羊”。先後完成了11輪融資,吸引了雷軍順爲資本、經緯創投等多個知名投資機構,王思聰旗下的普思資本也曾連續兩輪參投。
上市,爲資本
閃送一直主打的按需專遞服務,到今天來看,依然維持着不錯的發展狀況。
按照薛鵬的理解,個人到個人的全城即時配送模式一旦形成規模,就會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進入門檻相對較高。閃送的確爲自己構築了一定的行業壁壘。比如270萬註冊騎手,8890萬用戶、一年超過2.7億訂單量,行業較高的客單價等等。在騎手和用戶規模、品牌認知、客戶消費意願等方面,閃送的確有不錯的積累。
從業績來說,閃送發展狀況良好。閃送的整體訂單量保持增勢。2021-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訂單量分別爲1.59億、2.13億、2.71億和1.38億。訂單量的增長,使得營收也保持增長,營收分別爲30億元、40億元、45億元、23億元,正常情況下,今年大概率還能繼續維持正增長,不過增速是在持續放緩。
閃送也保持着穩定盈利。2023年盈利1.1億,今年上半年盈利1.2億,這其中有政府補貼的作用,但排除這個要素依然盈利。與之相比達達集團始終沒有盈利,今年上半年虧損6億。
現金流也在最近一年半穩定轉正。2023年流入4571萬元,今年上半年流入2067萬元。現金從去年同期6.9億增加到今年年中7.1億,這幾年穩步增加。
早在2020年,閃送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公司可能很快就會上市。當時閃送處於虧損狀態,或許確實需要上市融資,但隨後一年融資到賬,到2023年又順利盈利。閃送進入了一個相對正向運轉的軌道,公司上市融資的緊迫性並不強,更像是爲了實現資本方的要求而上市。
2020年中,達達集團成爲即時配送第一股,4年多後,股價縮水了90%。2021年末,獨立運作的順豐同城香港上市,股價稍好一些,縮水了30%。
有了前面的參照,閃送上市第二天就破發,一度跌至11.47美元,並不受市場追捧。
閃送現階段面臨的問題,更加讓未來存在很多未知。
掙扎的270萬騎手
聚焦是閃送能走到上市這一步的關鍵,卻也是閃送遲遲無法打開局面的原因。
幾乎很少有企業對營收不做任何形式的區分,閃送是其中一個。單一業務與訂單量緊密綁定,訂單量高,收入纔會增長。經過10年的發展,按需專遞服務已經進入了平緩的發展期,這也是閃送最近三年一直沒有融資的原因。想要增加訂單,就需要降低價格、擴大市場。
根據訂單量和營收測算,2021-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平均每單收入分別爲19.12元、18.79元、16.71元、16.55元。處於持續下降的狀態。
除了降價,閃送還在增加消費場景。最初,主要場景是緊急事情、重要文件等,後來閃送開始爲本地餐廳、花店、麪包店的客戶提供加急配送服務,爲向消費者配送貴重電子產品等。
場景的拓展的確會增加訂單量,但正如前文所說 ,這個市場的空間太小。即時配送可以分爲四類,美團和餓了麼爲代表的餐飲外賣,這是高頻且強剛需,最具價值。達達爲代表的生鮮宅配、商超,這同樣高頻且剛需,但程度低於外賣。順豐同城爲代表的同城物流,雖然不是高頻,但面向的場景更多,物流的承載力更強。最後就是閃送爲代表的跑腿,需求頻次低於其他模式。
不具備高頻特徵,閃送就無法像美團、餓了麼那樣使用專職騎手,只能採取衆包模式。因此,閃送的騎手量大,270萬騎手遠超達達集團的120萬,順豐同城的95萬,幾乎達到了餓了麼的規模。但顯然,閃送騎手的存在感遠低於餓了麼。
閃送的優勢是客單價高,可以操作的空間大,但衆包騎手忠誠度不高,經常會同時接多個平臺的單,人員流動性大。這就需要閃送儘可能讓利給騎手,2021-2022年,閃送支付騎手的薪酬和獎勵超過營收的90.5%。可是,閃送需要盈利,又不得不把矛頭對準騎手,盈利的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降到85.4%。
總結來說,閃送一邊需要降價增加訂單,一邊要維持高分成給騎手,一邊還要考慮自身的經營,儘可能從騎手那裏壓縮成本。按照270萬騎手的規模,結合營收、訂單量、單價測算,2023年,閃送每天有74萬單,創造營收1241萬元,分到騎手那裏的報酬爲1090萬元。到今年,雖然每天有77萬單,但分配到騎手的報酬就只有1084萬,接單增加,報酬減少。
與此同時,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配送訂單的平均時間分別爲35分鐘、31分鐘、29分鐘和27分鐘,一直在壓縮,騎手的配送壓力在持續增加。
騎手收入下降,訂單時效壓力持續增加,競爭也變得殘酷,生存環境非常艱難。當前階段,騎手需要增加收入來源的確沒有問題,但終究無法靠壓榨騎手來維持平臺的運轉。
騎手生態當然算不上嚴峻問題,真正的挑戰來自外部環境。
小而美,僞命題
沒有背靠巨頭,最知名的資方不過是小米系的順爲資本,佔股只有7.8%。雖然號稱最大的按需專遞服務平臺,但現在閃送的規模,只有達達的一半,順豐同城的不到40%。這樣的“小而美”平臺,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往往很難長期維持。
閃送所謂的護城河,更多是相對初創平臺而言。現階段與閃送競爭的,都不是小平臺了。美團跑腿、蜂鳥、順豐、達達,都是背靠超級平臺,訂單量是閃送無法比擬的。這些平臺涉足閃送的領域,只不過是業務的補充。以順豐同城爲例,涉足同城業務,只是補足短距離配送業務板塊,提升客單價的選擇,能夠給快遞小哥增加收入,還能夠在必要時延展出生鮮宅配、商超甚至外賣業務,提升人效百利而無害。
巨頭不但有流量、有品牌、有服務保障,還有價格戰能力。此前,順豐同城高管提到,今年在價格方面預期還會下跌,價格是其核心競爭力。毫無疑問,閃送面對價格戰,基本沒有任何招架能力。閃送也幾乎沒有反制能力,閃送想要進入外賣、物流等市場,可以說難於登天。
閃送事實上就是處於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狀態。2021年,閃送D2輪融資後估值達20億美元,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閃送的估值爲71億元。上市後,閃送的市值只有10.7億美元。資本市場對於閃送估值的下調,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閃送實際上也是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小而美是個僞命題,如果規模達不到,根本無法與巨頭競爭,只能祈禱巨頭看不上“蒼蠅腿這點肉”。往往完全不相干的巨頭的一個動作,都有可能直接決定一個平臺的生死存亡。
參考資料:
1. 一單收入16元,270萬騎手送閃送上市,來源:定焦
2. 赴美IPO前,閃送應對直面順豐當年的“同款”難題,來源:華爾街見聞
3. 閃送擬赴美IPO:單客價連年下滑,獨角獸估值“大腰斬” | BUG,來源:新浪科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