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茯神
最近,國產手機迎來一波旗艦新品的密集發佈熱潮。
小米15、vivo X200、OPPO Find X8、榮耀Magic7等一系列國產旗艦新機的海報,貼滿了各大商業中心手機專賣店的透明玻璃牆。定價上不遑多讓,即便是最低配置的起步價,也已跨過4000元大關,盡顯高端定位。
一位售賣通信產品的第三方渠道商對“科技新知”表示:“線下逛門店買手機的人,大部分沒有網上購機的用戶對價格那麼敏感,今年門店銷售的話術培訓中,特別強調了避免主動提及比價,重點放在新機的新賣點上,顯得物有所值。”
小米15發佈會前,雷軍特意在微博上及直播時接連打預防針,3999元的定價一去不返,漲價也要“貴得有理由”。不過到了發佈會公佈4399元起步價的環節,直播間的彈幕再不復往年“真香”刷屏的盛景。
不管是小米還是其他廠商,以及各大數碼圈媒體大V,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不斷吹風“漲價潮要來了”的論調,但真金白銀的幾百塊錢漲幅靴子落地,還是讓用戶們對一連串的心理按摩毫不買賬。
“科技新知”從一位有年底購機需求的高校學生處瞭解到,他身邊周圍的男性同學多數比較關注國產品牌旗艦的最新情況,相比蘋果新機更有性價比,而且更適合打遊戲。小米15的價格官宣後,他變得開始猶豫,因爲心儀的16GB+512GB配置已經達到了近5000元的預算範圍。
智能手機行業上游芯片、屏幕、內存等元器件供應商的集體漲價,帶動了這一波國產旗艦的“被高端化”,消費者卻成爲了不情不願買單的那個人。
米OV的“貴得有理”,似乎還沒有蘋果、華爲那樣站穩高端的底氣。
搶不到的定價權
國內手機市場剛剛在去年底迎來複蘇,用戶們難得被激發出的換機熱情,卻遭遇集體漲價這當頭一棒,實非下游手機廠商所期望的局面。
vivo和OPPO搶跑發佈的新機,所搭載的天璣9400處理器,和小米15首發的驍龍8至尊版處理器,背後的廠商聯發科和高通也並非串通一氣向下施壓,而是同樣受制於更上游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
今年6月就有臺媒報道指出,AI服務器、高速運算(HPC)應用與高端智能手機AI化,催動了半導體含硅量持續增加,蘋果、高通、英偉達與AMD等四大芯片廠商被傳大舉包下臺積電3nm規格產能,並湧現客戶排隊潮,一路排到了2026年。
而且據供應鏈最新消息,臺積電針對先進的5nm、4nm和3nm工藝芯片訂單,將2025年的定價再次提高8%-10%,針對移動通信客戶的定價提高約6%,超過了此前擬定預計的4%。
這直接導致了聯發科的天璣9400單顆成本,相較於天璣9300上漲了20%,而高通驍龍8至尊版的單顆成本達到180美元,漲幅達到了15%。
除了智能手機的“心臟”SoC的成本高企,承擔“大腦”功能的內存與閃存價格也在飆升。
2023年整個存儲芯片製造商還正焦頭爛額地處理着過剩庫存,一度讓國內手機廠商掀起1TB大存儲產品的熱潮。隨着三星領銜其他頭部廠商定下減產策略後,卻意外遭遇半個世紀歷史中持續時間最久的罷工風波,進一步加劇了供小於求的市場局面,導致今年下半年固態硬盤和DRAM的成本增加了15%-20%。
一年前,還在向用戶宣傳內存“越大越好”的下游手機廠商,不得不又改口稱“夠用就好”。
上游多條供應鏈主客觀因素的疊加下,國產旗艦手機們只能吞下“漲價”這顆苦果。同樣是由臺積電和三星進行代工的蘋果,卻能在9月推出的iPhone16系列新機上維持住5999元起步的原價,折射出的現實就是對定價權的掌控。
縱然“米OV”“近幾年在旗艦新機發布時,都在配置和性能上“吊打”蘋果,宣稱完成了高端化佈局,但往年3999元左右的起步價格,相距蘋果新機的5999元,終究還有着2000元的毛利差額。
在共用同一個全球供應鏈的背景下,今年iPhone16系列新機的成本必然也會高漲,但足夠的利潤空間和銷量承壓的現實,給了其不漲價的底氣和無奈。
另一個維持高價的國產手機品牌華爲,則是在自建供應鏈下成本更高,卻通過自研特色跳出了與米OV、榮耀等友商的同質化競爭,算是被迫把定價權握在了手裏。
兩相比較之下,如此一波被動的集體漲價,不留情面地戳破了米OV們的高端化泡沫。
停不下的價格戰
價格不得不漲,新機不得不賣。細究廠商們這幾百元的漲幅,也不乏價格戰的影子。
今年第一個登上旗艦舞臺的vivo X200系列,起步價相較去年漲了300元,隨後的OPPO Find X8系列則是漲了500元。最新發布的小米15標準版,與去年小米14同檔配置相比漲價了200元,因此在發佈會上的PPT裏還特別畫上了醒目的紅圈標註。
vivo的子品牌iQOO也耍了小心機,緊跟小米15之後發佈的iQOO13系列,最低配置版本相比iQOO12在砍掉了部分影像能力後維持住了3999元的原價,一舉拿下最便宜旗艦機之名,卻在目標受衆遊戲用戶青睞的16GB+512GB版本上漲價了400元。
不過,宣稱只漲價了200元的小米15,卻比同樣內存標準的vivo X200和OPPO Find X8,分別貴了200元和300元。這與去年小米14雖然維持了與同行一致的3999元起步價,8GB的內存標準卻低於友商們的12GB,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拖到最後發佈的榮耀Magic7系列,在標準版上像素級復刻了小米15的定價策略,在Pro版本上起步價則比小米15Pro還要貴400元。
雷軍曾在小米汽車發佈會後,直言行業價格戰“把我們搞蒙了”,到了手機市場上被搞蒙的則成了消費者。頗具迷惑性的品牌話術,實際上是廠商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面對着的仍是一個價格敏感型市場。
各家發佈會上的官方價格,還只是價格戰的一個維度,電商平臺上官方旗艦店之外的第三方店鋪,以及線下各類經銷商渠道,還要打響另一波優惠後的價格戰。
一位長期在朋友圈和閒魚等平臺上經營打折新機的賣家,告訴“科技新知”:“現在很多電商平臺都提供了消費貸功能,我們盯着時間貸款搶下新機,低於官方價格出手後就能掙到利息的差額;還有些中小自媒體博主會搶新機評測,測完用不上的機器我們也會回收按成色定價。”
另外,國產旗艦新機的發佈時間,通常會趕在年底的電商雙11和雙12大促之前。雖然剛推出的旗艦機型不會加入到促銷活動當中,但平臺上五花八門的補貼活動,還是會讓有心的購機者薅到羊毛。
即使是高端如蘋果、華爲,面對銷量壓力時也會拿出降價法寶。2023年的618前夕,蘋果在天貓官方旗艦店開啓首播,其中原價7999元的128G版本iPhone 14,優惠後價格爲6499元,便宜了1500元。華爲手機去年迴歸後的Mate60系列深受市場追捧價格堅挺,可今年推出的Pure70系列則表現不佳,很快就執行了官方降價,兩個月內直降千元。
口口聲聲反對價格戰的企業還有不少,但口是心非的它們往往或早或晚加入到價格戰當中。價格戰停不下來,只是因爲價格戰真的管用。
更划算的舊旗艦
“今年的旗艦機可以不用等了,雙11時補貼力度更大的前任旗艦可以好好選一選。”一位在抖音上擁有十萬左右關注的數碼博主,在他的粉絲私域羣裏,給出了誠意滿滿的建議。
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智能手機芯片的運行速率持續逼近着物理極限,也給新發布的旗艦機帶來不小的性能冗餘。蘋果曾在發佈會上拿出3A級別的主機遊戲,在自研手機A系列芯片上的演示案例,卻鮮有用戶會真的從口袋裏掏出手機,跑到戶外玩起3A大作。
目前,佔據手機評測圈主流的性能類項目,除了慣用的跑分工具,選取的遊戲仍離不開《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原神》等幾款大衆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前兩款對於手機配置的要求本就不高,市場上常見的中端機型也能暢玩,後者主打畫面精美和人物建模的二次元遊戲,近幾代的手機旗艦處理器所帶來的表現差異,只有人眼幾乎可以忽略的幀數提升,以及甚至有可能倒退的耗電調度。
當手機廠商推出的新旗艦機誠意不足時,表現和口碑更優的前任旗艦就有了成爲性價比之選的機會。
去年蘋果推出的iPhone 15系列在功能升級上不盡人意,儘管維持了與iPhone 14同樣的首發價格,仍未擋住電商平臺上購機者們的用腳投票,在新機發布後的雙11期間把前任旗艦買上了智能手機品類榜首。
市場研究機構TechInsights調研統計發現,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的換機週期已延長至51個月,而中國消費者的換機週期略短,但也超過了40個月。大部分參與調研的中國區受訪者表示,只會在現有設備無法滿足需求時才進行更換。
此次引發國產旗艦集體漲價的“元兇”之一,恰是全球AI浪潮的興起。手機廠商們力推的端側AI大模型應用,理論上剛好爲芯片成本的提高、算力需求的增多提供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
如果前任旗艦們都不能再支持全新的AI手機體驗,即使是新機漲價也會有不少用戶爲之買單。比如蘋果在今年6月的WWDC大會上姍姍來遲的蘋果AI,僅支持iPhone 15 Pro及以上的機型,就連剛剛發佈半年左右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都無法體驗。
國產手機廠商們尚不至於傲慢到如此地步背刺用戶,但就各家目前提供的AI生態功能來看,仍未能激發出用戶必須換新的衝動。畢竟面臨着互聯網大廠們不斷推出的AI應用的同質化競爭,免費的雲端算力相比花錢才能買到的本地性能,還是划算了太多。
國產品牌旗艦手機們在這一波漲價浪潮中需要PK的對手,除了友商還多了前任。想要儘快走出這個價格戰的怪圈,硬件上的受制於人太難突破,軟件上的體驗差異又形不成壁壘。或許生態上的閉環積累纔是一條良策,小米的“人車家”戰略也可能就是比OV貴上那麼幾百元的底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