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日結束的美聯儲新一輪貨幣政策會議決定再降息25個基點。這是美聯儲今年9月啓動四年半以來(2020年3月以來)首次降息後再次下調基準利率。
降息通常是爲應對經濟疲軟。隨着美聯儲進入連續降息週期,美國明顯已將注意力從抑制通脹轉向刺激經濟。
然而,此時的美國經濟增長動能已經被華盛頓一錯再錯的貨幣金融政策折騰得消失殆盡,想要復甦經濟遠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
“美國人仍然對物價感到憤怒”
首先,通脹是否已不再是一個威脅?這本身就是個問題。雖然美國通脹率降至三年來新低,但下降速度低於預期。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4%,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2.3%的漲幅。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核心CPI同比上漲3.3%,高於8月漲幅(3.2%),而且也高於預期。
《華爾街日報》認爲,儘管通脹已經降溫,但美國人仍然對物價感到憤怒。
報道稱,許多經濟學家和美聯儲的政策制定者認爲,目前的經濟狀況非常好。通貨膨脹降溫使美聯儲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加息後開始降息,以試圖控制物價上漲。
即便如此,人們仍要面對房價、汽車、兒童保育和保險等大件商品的高昂價格,有時還會上漲,這讓他們感到不安。
美聯儲上個月下旬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有跡象表明,美國人開始轉向購買更便宜的商品,這是一個新的緊張跡象。
儘管通脹數據改善,但數月來的民調結果卻反映出深深的不安。
《華爾街日報》新近公佈的全國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爲,過去一年日常用品和服務的成本超過了家庭收入。
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表示,高物價正在惡化他們的個人財務狀況。這一比例接近2022年通脹見頂後的47%。
生產和生活成本的不斷上漲擠壓了工薪階層的收入,這讓老百姓的實際感受與美國政府對經濟的樂觀評價之間存在明顯的溫差。
那麼當前的降息操作能否避免美國經濟硬着陸呢?答案同樣不樂觀。
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的持續不振。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本月初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爲46.5%,低於9月的47.2%,連續6個月跌破50%這一榮枯線。
此前美聯儲發佈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褐皮書)也顯示,總體而言,自9月初以來,大多數地區的製造業活動有所下降。
瑞士銀行集團分析師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當前有6項指標表明美國經濟正在走弱,包括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比去年第四季度放緩、普通家庭資產負債表惡化、高信貸成本持續帶來負面影響、商業部門依然疲軟、勞動力市場增長放緩、租金高企導致抗通脹任務仍然艱鉅。
“美國正成爲表面光鮮卻很薄的‘鍍金’經濟體”
美國羅森伯格研究公司經濟學家大衛·羅森伯格在此前的一份報告中列舉了20項美國經濟衰退指標。據他分析,其中有9項已被觸發,這意味着“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美國投資界傳奇人物吉姆·羅傑斯近日在接受“市場觀察”網站採訪時更是發出嚴重警告:美國經濟正越來越接近“極其糟糕”的衰退。
有美國投資研究網站指出,美聯儲降息後,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仍在上升。目前官方確定經濟衰退在今年11月至明年11月之間開始的可能性高達64.8%。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文指出,美國經濟繁榮是海市蜃樓,它的不平衡、脆弱的性質有助於解釋爲什麼這麼多美國人會憤怒地投票。
文章稱,現在的美國經濟看起來很強勁,連續9個季度的經濟平均增長率接近3%,且正吸引大量外資流入,推動美股在全球股市指數中的份額遠超60%,佔比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美國選民仍對自己的經濟和財務前景感到悲觀。美國的經濟增長好比海市蜃樓,主要得益於最富有消費者羣體的財富和自由支配開支的不斷增長,並因爲最大型企業日益豐厚的利潤而失真。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買不起住宅,也無力償還信用卡。在美國,收入最低的40%人口的支出額目前佔整體消費支出的20%,而最富有的20%人口則佔整體消費支出的40%。
英國諮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差距,而且可能進一步加劇。
文章認爲,美國正日益成爲一個“鍍金經濟體”,表面光鮮但卻很薄。
在企業領域,最大的10家公司佔美國股市總市值的36%,這是自1980年開始統計這項數據以來的最高佔比。相比之下,佔比異常高的小企業表示對經濟和自身未來估摸不透,它們的信心處於非經濟衰退時期罕見的低點。
通常情況下,繁榮是由私營部門不斷增加的債務提供資金的。但這一次,牽頭的卻是政府;美國的年度財政赤字在過去十年增加了一倍多,現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以上,而且未來幾年預計會繼續擴大。
公共債務呈爆炸式增長,在過去十年裏增加了17萬億美元,相當於用10年時間就實現了美國此前240年的增幅。
文章認爲,實質上,正是飆升的赤字人爲地推高了美國的經濟增長率。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很多問題上意見不一,但在對赤字的“漠不關心”上卻是一致的。無論誰贏了這次大選,財政赤字預計都將大幅增加。
在美元霸權的護持下,“美國在鉅債面前似乎還沒那麼脆弱,但歷史上沒有哪個(靠債喫飯的)國家能永遠免受懲罰”。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策劃丨王堅記者丨李嚴編輯丨楊楠籤審丨江愛民監製丨關娟娟
責任編輯:王許寧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