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早年通過收購做大的煤炭公司,如今仍在爲兒子張量的實地集團接盤,家裏有礦,張量就能繼續折騰。
11月4日,恒大集團在上海北外灘的“鑽石地塊”,終於傳出動工消息,接盤的建設方大股東是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總資產超千億,是不折不扣的“煤老闆”。
煤老闆“抄底”地產已不鮮見。
同日,力量發展(01277.HK)披露一則關聯交易收購公告,宣佈旗下子公司力量秦皇島已與實地地產旗下珠海實地簽訂茂名晟大及茂名晟城各自的100%股權,總代價爲7000萬元。
力量發展的主業,就是煤炭。只不過,這宗收購屬於煤老闆“輸血”地產,因爲掌控力量發展與實地地產的,都是張力、張量父子。
張力是富力地產的聯合創始人,張量在父蔭下“創業”,建立實地地產集團。2021年,實地集團陷入資金困局,遭遇業主維權,當時自顧不暇的富力地產緊急撇清關係。
所幸,有力量發展這個“煤老闆”在後面撐着,實地集團還能靠賣項目續命。
作爲“地產二代”來說,張量顯然要比他的一些同輩們更有福氣。張量這些年不止不用承擔父輩的生意壓力,還能隨心所欲涉足各類生意,即使成績慘淡,似乎也不用爲錢操心。
畢竟,他家裏是真的有礦。
頻頻收拾“爛攤子”
實地集團此次轉讓的這兩個項目,業績情況並不好。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茂名晟大淨虧損592.4萬元,茂名晟城淨虧損8000元。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兩個項目的總資產合計約6億元。
7000萬元的交易價,相比項目總估值7644.5萬元,折價了8.43%,但相比普遍的併購行情,並不算高。
如果單純從投資角度考慮,“煤老闆”一般不可能對這樣的項目下手。力量發展的收購,更多在於紓困。
事實上,這筆收購是2022年一項交易的延續。
當年7月,實地集團陷入資金危機,正是力量發展伸出援手,以8.09億元收購實地旗下6個位於武漢、荊門、惠州、天津及青島等地的商用物業組合。
據說8億的收購款已經付了,但實地沒有按約交付相關物業。力量發展只能收購實地其他資產來抵扣,如果此次收購能順利交付,8億的收購款,就還剩下2個多億未解決。
從茂名晟大和茂名晟城的情況來看,不知道是實地集團已經沒啥優質資產,還是力量發展就想做做樣子慢慢兌現,反正錢都花出去了,能收進來什麼樣的項目,也不好細究。
曾有力量發展的投資者吐槽,“上市公司被用來裝大股東的垃圾資產”。
“煤老闆”收購地產可以稱爲多元化,但力量發展接盤地產項目,基本都是在張力與張量的地產生意遭遇困局之時。
2019年,作爲曾經的“華南五虎”之一,富力地產陷入流動性危機。2021年5月開始,實地集團的商票出現違約。從當年底開始的大半年內,力量發展接連出手,充當起“白武士”。
2021年12月6日,力量發展以1500萬元向張力等收購持有內蒙古地皮和物業的烏海富量房地產有限公司100%股權,總出資約1.86億。
2022年5月,力量發展壽收購富力地產旗下的海南首府項目,交易價爲10.01億。
兩個月後,力量發展耗費8.09億收購實地集團旗下的物業組合。
僅是這幾項,力量發展就花費近20億。而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賬上的現金爲25.43億元。可以說,爲了給大股東解圍,力量發展是盡心盡力。
家有“搖錢樹”
去年底,張力辭任富力地產董事及行政總裁,但仍是公司二股東。
天眼查顯示,張力持有富力地產27.24%的股份。目前富力地產總市值不到80億港元,在這一塊,張力的財富大大縮水。
更何況,富力地產還未徹底走出危機。
雖然其在2022年11月完成債務重組,獲得三年喘息期,但今年7月,因爲一筆約44億人民幣的債務,債權人淡馬錫對富力子公司兆晞提交清盤呈請。
一旦法院頒佈清盤令,富力將可能失去兆晞持有的68間酒店及一幢寫字樓,這對富力將是不小的打擊。
千億房企掙扎求存,張力的個人生意,最靠得住的,就是煤炭了,而這也多虧了他的提早佈局。
早在富力地產上市後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張力在內蒙收購兩個煤礦,成立力量煤業公司。在取得采礦權後,煤炭行業迎來一波上升期,這也給了張力騰挪的底氣,上市成爲必選項。
2012年,以煤炭爲主業的力量能源上市,張力將這家公司送給兒子張量。力量能源超過六成的股份,由一家註冊在海外的離岸公司實體持有,而後者由張量掌控。父子倆合計持有力量能源超70%的股份。
2021年,力量能源更名爲力量發展,業務覆蓋煤炭生產、洗選、裝載、運輸及煤炭貿易全產業鏈。不過,其主要資產,還是位於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的大飯鋪煤礦,到2011年10月時,這個煤礦探明儲量約爲6720萬噸,概略煤炭儲量1.34億噸。
頻頻爲張力父子地產生意出錢解圍,力量發展的實力到底如何?
財報顯示,2022年,力量發展營收爲61.56億元,歸屬淨利潤爲26.65億;2023年有所下滑,營收爲47.45億,淨利潤爲20.78億。
不過,今年上半年情況立馬好轉,半年收入47.45億,同比大增69.7%;淨利潤爲10.95億,同比增長92.08%。力量發展稱,這一增長主要歸功於集團大飯鋪煤礦恢復正常生產水平。
此外,力量發展在寧夏的兩座煤礦正處於建設階段,其今年還收購了一家南非的礦業公司。
目前看來,張氏家族的這顆“搖錢樹”可謂長勢喜人。
怎麼折騰都不怕
家裏有礦,心裏不慌。
對“富二代”張量來說,有了父親送的礦,做生意就如同進了遊樂場。
今年43歲的張量,22歲從加拿大留學回國後,就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爲“創一代”。
不過,身爲“地產二代”,張量創業最初的落腳點,還是與房地產相關。他2003年創立恆量建設,做的是機電設施、工稱施工、室內外裝飾等業務,等把地產上下游的生意都熟悉之後,2006年,實地集團正式成立。
此後,他做了電梯媒體飛沙,後來被分衆傳媒收購;還設立公關公司普及中國、餐飲公司等,不過,大部分還是與地產相關。
張量顯然不滿足於在地產生意裏打轉。2014年開始做投資,設立黑洞投資;2017年,接盤天馬娛樂,收購凱悅娛樂、聞瀾文化等。
在這些略顯龐雜的生意裏頭,地產、投資和娛樂,最值得拿出來一說。
實地集團成立前十年默默無聞,體量也小,2015年銷售額不到15億。不過,也就是那一年,實地耗費逾34億,一口氣在廣州拿了6塊地,開發出常春藤項目,次年銷售額就破百億。
2017年,實地以200億銷售額進入百強房企名單,但由於負債率高企,加上2020年IPO未成,資金危機一觸即發。次年爆發的商票違約風波,將實地拖入險境。
即使富力拿不出錢幫忙,選擇派人“救火”。
據時代財經,商票風波爆發後,富力地產高管李明帶領實地的應急小組解決危機。2023年7月,不少富力地產員工入職實地,曾在富力多個旗下公司擔任負責人的趙一波,成爲實地集團總裁。
如今看來,即使有力量發展支援,張量的地產生意也很難重回昔年輝煌。
在當年地產生意起飛後,張量的黑洞資本投資了數十家公司,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參投優拜和小藍單車,先後花了6.5億。不過,隨着共享單車倒閉潮起,這兩筆投資也以失敗告終。
至於娛樂業,張量的成績也很一般。2017年從黃百鳴手中買下殼公司天馬影視,此後又收購內地影視、經紀公司等,以傳遞娛樂(01326.HK)之名開展影視綜藝、藝人經紀業務。
受行業及收購減值影響,傳遞娛樂近幾年業績一般,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虧損爲3.4億-3.7億港元。
此外,張量還有一家與半導體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腦洞科技(02203.HK),但這家公司近年來也是連年虧損,近5年虧損超2億。公司市值目前僅爲約2.3億港元。
對於兒子,張力曾對外表示,“兒子很獨立,不用自己操心”。
現在看來,主要還是家裏的煤炭生意能掙錢,張量的生意再怎麼折騰,也不可能賠掉這些利潤。
畢竟,張力也是靠着力量發展,來貼補自己的個人生意。
根據力量發展2023年財報,2022年12月30日及2023年3月29日,力量發展與主要股東張力及星耀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收購星耀公司73%的股權,收購價約爲4.4億。
這個星耀,是張力做菸草生意的公司,2020年就開始虧損,三年虧掉逾1800萬美元。眼看虧得收不住,又是力量發展出手收購“止血”。
胡潤百富榜上,張力父子的2020年的財富爲250億,去年縮水近一半,但也有135億。只要力量發展正常運轉,張量就能繼續創業繼續折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