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農商行PK:滬渝爭霸,京穗掉隊

市場資訊
2024-11-07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前不久我們盤點了頭部城商行,今天來看看頭部農商行。

  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年湧現了多家省級農商銀行/農商聯合銀行,令農商行羣體格局變化較大,本文暫不將這些新型農商機構納入討論。

  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去年二季度,央行對436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評級,高風險銀行數量爲337家,具體包括14家城商行、191家農村金融機構和132家村鎮銀行,主要分佈於中西部地區。

  相比城商行,農商行羣體的生存狀況更爲艱難。由於起源於農村地區,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在股東結構和公司治理等方面都相對落後,稱得上頭部的農商行寥寥無幾。

  從資產規模來看,重慶農商行(渝農商行)、上海農商行(滬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北京農商行是僅有的4家總資產超過萬億的銀行,並且都在2萬億以內。

  從已經上市的農商行估值來看,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斷層式領先,二者目前市值在700億元左右;再往後,廣州農商行與常熟銀行的市值僅爲200億元左右。

  從經營業績來看,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同樣遙遙領先。頭部農商行的爭霸賽,實際上是滬渝雙雄之戰。

  本文主要基於四家萬億級農商行的最新業務數據展開,因三季報數據披露有限,爲求數據口徑統一,均採用2024年中期業務數據(北京農商行部分數據爲2023年報數據)。

  01

  戰略重點

  重慶農商行是第一家總資產突破萬億的農商行,也是首家“A+H”股上市農商行,立足重慶輻射中西部,推進“零售立行、科技興行、人才強行”戰略,以“大零售”業務爲核心競爭力的主體。

  上海農商行在戰略佈局上,打造以財富管理爲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務體系、以交易銀行爲引擎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以“三農”金融爲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科創金融爲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廣州農商行以“成爲國內一流商業銀行”爲願景目標,發展“鄉村金融、產業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四大特色業務,探索以營業網點爲主陣地、以中小額資產業務爲核心競爭力的經營模式。

  北京農商行堅守“立足城鄉、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的市場定位,紮根首都,堅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可以看到,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均將零售業務放在了首要位置。重慶農商行將“大零售”作爲核心競爭力,上海農商行則明確將零售金融作爲戰略“主戰場”,舉全行之力優先發展零售業務。

  如果單看戰略定位,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與一般的城商行甚至股份行,並沒有太大差別。而廣州農商行與北京農商行對自身的闡述,更貼近傳統意義上的農村金融機構。

  02

  業務結構

  4家頭部農商行裏,除了北京農商行,其他三家的零售業務佔比都不低,整體在四成左右。

  今年上半年,重慶農商行零售業務營收63.48億元,佔比43.27%,零售業務利潤總額33.13億元,佔比40.16%;截至6月末,該行零售客戶突破2,900萬戶。

  上海農商行的零售實力與重慶農商行相近,上半年實現零售營收53.98億元,佔比38.79%;零售AUM餘額7,735.37億元,個人客戶數(不含信用卡客戶)2,390.54萬戶。

  廣州農商行在資產規模上緊緊咬住滬渝兩家,然而經營業績相差甚遠。上半年,該行零售營收28.88億元,佔比39.31%。

  然而,廣州農商行看似較高的零售營收佔比,僅僅是表象,更多是對公業務營收太弱所帶來的結果。6月末,該行個人貸款佔比23.89%,更能反映該行零售業務的真實狀況。

  北京農商行的經營業績好於廣州農商行,但與滬渝兩家不在一個層次上。該行對公業務佔據絕對大頭,截至2023年底,其個人貸款規模409.13億元,佔全行貸款的比重不到10%,且其中超過八成爲住房抵押貸款。

  相比京穗兩家,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不斷在向典型的零售銀行靠攏。

  03

  淨息差

  要想進一步理解它們在業績上的分化,要看淨息差。

  今年中期,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的淨息差分別達到1.63%、1.56%,均好於銀行業平均水平;而廣州農商行與北京農商行淨息差分別爲1.02%、1.07%,僅爲前兩家銀行的2/3左右。

  其中,上半年重慶農商行客戶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139.64億元,平均收益率4.07%,同比下滑0.43個百分點;客戶存款利息支出81.94億元,客戶存款平均成本率1.79%,同比下降12個基點。

  同期上海農商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137.63億元,平均收益率3.93%,同比下降45個基點;吸收存款利息支出92.47億元,平均付息率1.83%,同比下降15個基點。

  廣州農商行上半年實現利息淨收入62.70億元,同比縮水22.91億元,淨息差1.02%,同比下降0.47個百分點;目前其整體生息資產年化平均收益率已經降至3.04%,整體計息負債年化平均成本率爲2.10%,利差已經所剩無幾。

  北京農商行的淨息差壓力更大。據聯合資信發佈的評級報告,去年末該行淨息差爲1.07%;而據企業預警通綜合測算,前三季度其淨息差分別爲0.88%、0.91%、0.93%。

  廣州農商行與北京農商行的艱難之處在於,高度依賴對公的業務結構造就了較低的資產收益率,而深厚的儲蓄存款基礎原本是競爭優勢,在當前環境下反倒成爲負累,壓垮了淨息差。

  過往的高息差時代遠去得太快,而它們躺着賺錢已經太久了。

  04

  不良率

  儘管城市化的狂飆突進令頭部農商行的“含農量”持續降低,但更高的涉農業務佔比,以及客羣的相對下沉,都讓農商行所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更大一些。

  具體而言,上半年,上海農商行不良率控制在0.97%,放眼整個銀行業都屬於優秀水平;北京農商行與重慶農商行分別爲1.12%、1.19%,表現同樣不俗。

  廣州農商行不良率達到1.87%,比另外三家高了一大截。其中,截至6月末,該行房地產不良貸款餘額29.67億元,佔全行不良貸款的比重超過三成,不良率5.59%;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不良貸款餘額25.73億元,不良率5.23%。

  相比其他三家頭部農商行,廣州農商行有着最低的淨息差與最高的不良率,經營業績的疲弱也就成爲必然。

  上半年,廣州農商行淨利潤爲17億元,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分別爲75.61億元、71.43億元,就連淨息差同樣落後的北京農商行淨利潤都超過40億元。

  這再次表明,淨息差決定一家銀行盈利能力的上限,不良率則決定着下限。風險管理是永恆的底線。

  05

  結語

  2001年11月,張家港農商行掛牌,爲全國首家由農信社改制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如今,2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市化率從37.66%快速上升到66.16%,很多農村地區變成了城鎮,很多農民變成了市民,這爲農商行的客羣結構與業務結構的升級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一過程同時伴隨着國有大行、股份行與城商行的擴張以及下沉,農商行很快就直面與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由於種種先天不足,它們整體上處於弱勢位置。

  這或許是農商行難以逃避的命運:老老實實紮根農村也好,跟隨時代潮流大舉進城也罷,都並非坦途,很難在市場夾縫中做大做強。

  目前而言,重慶農商行與上海農商行率先擺脫了宿命。今天的它們,從規模、業務到市值,距離頭部城商行越來越近。

  在這裏,還有個小故事:蘇州銀行的前身是江蘇東吳農商行,是目前爲止唯一一個由農商行改製爲城商行的案例。當然,蘇州終究不是一般地級市,有其特殊性。

  至於廣州農商行和北京農商行,有着與生俱來的體量優勢,但在經營層面顯著掉隊。在它們身後,成都農商行、深圳農商行勢頭強勁,還有已經上市的常熟農商行、青島農商行等同樣不可小覷。

  一個“兩超多強”的格局日漸清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曹睿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