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微博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月芹 如何健康、科學地跑步?我將從評估、跑步技術動作、訓練方法和手段、熱身與恢復等方面進行闡釋,幫助跑者形成正確的訓練理念,併科學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跑步能力。
一、跑前對身體做評估
在開始長跑訓練前,進行全面的身體評估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有助於規範運動姿勢、提升訓練效率,減少運動的傷害風險,還能根據個人身體條件量身制定訓練計劃(因材施教)。
經常有人詢問:“老師,我開始跑步,多久能完成半馬或全馬?”這個問題沒有既定答案。有些人可能在3—6個月內完成半馬,而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完成馬拉松的體驗也有很大差異,有的人能夠輕鬆完賽,而有的人則可能經歷極大的痛苦。
跑前的身體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姿態評估、功能性動作篩查(FMS)、心肺耐力測試(如YMCA臺階測試)、平衡能力測試、肌耐力與柔韌測試等。
以站姿評估爲例,正確的站姿是:目視前方;頭部與肩部自然放鬆並保持中立位置;核心收緊,骨盆保持中立;耳、肩、髖、膝、踝在一條直線上,重心位於前腳掌。儘管這種姿勢看似簡單,但要持續保持並不容易。如今,頸前伸、脊柱側彎等姿勢問題在中小學生羣體中的出現比例逐年升高,已經引起家長和教育部門的關注。若出現高低肩、高低髖、頸前伸、骨盆前傾、脊柱側彎等問題,跑者應進行專業的康復和糾正。因爲參加一次全馬,跑者可能需要跑約5萬步,若每一步的姿勢不正確,長時間的重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此外,運動能力的評估同樣重要。FMS測試通過七個基礎動作評估主要關節的力量、活動度和穩定性,找出運動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再進行針對性的改善訓練。
中小學體育老師上課時,經常讓同學們做膝關節繞環,這是錯誤的。縱向交叉生長的韌帶,決定了膝蓋的主要功能是向後彎腿和向前伸腿。如果膝關節在屈伸過程中伴有旋轉運動,可能導致韌帶組織受到擠壓和撕裂,還可能導致半月板損傷。
還有一項評估內容是心肺耐力。跑者要準備一塊能測心率的表,嚴格看着自己的心率跑步,在鍛鍊之前隨時監控自己的心肺耐力大概在什麼水平。每個人剛開始鍛鍊的時候,心率一定是高的,忽高忽低或者持續很高則說明心肺功能不太好。大家鍛鍊自己的跑步能力,應該練到像開車一樣,找到最省油的點。
肌耐力和柔韌性也是評估的重要環節。若跑步時頻繁出現腿部抽筋或拉傷,通常說明肌肉耐力不足。而柔韌性測試(如坐位體前屈)有助於判斷下肢的柔韌性狀態。
二、長跑技術動作
合理的跑步技術能降低運動受傷風險,提高實效性和經濟性。有的人關心:“跑步的技術原理是什麼,怎麼跑是合理的?”我必須強調,我們追求的是一個規律性的標準,沒有絕對的技術要求,合理、省力纔是王道。如果我們跑幾天就堅持不下去,跑步技術實現起來很困難,那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如果我們每天能夠運動、不受傷,還能身心愉悅,跑步才能進行下去。所以,跑步一定不是需要堅持的,它的終極目標是讓我們從運動中獲得快樂,樂意去跑步,甚至真正把體育運動作爲生活方式中最穩定的部分。
跑步動作不規範的常見表現包括:姿勢僵硬、步頻過低、着地方式不當、角度不正、擺臂不協調、呼吸不均勻等。
接下來,我將一步步分解技術動作。首先,頭正頸松、目視前方、核心收緊、身體微前傾;其次,擺臂時雙臂下垂,肘關節彎曲約90度,手呈放鬆的半握拳狀態,以肩部爲軸,前後自動擺動;再次,着地點也很重要,應儘可能靠近重心投影點正下方,跑者着地瞬間要保持重心高度,膝關節和髖關節微屈、緩衝;最後,大腿擺動高度要和配速相適應。走路和跑步的最大區別是,走路有支撐,而跑步有雙腳離地的過程。
在着地姿勢上,主要有兩種技術:一是前腳掌着地,由前腳掌外側先着地,然後快速過渡到前腳掌內側,這對下肢技術動作和關節力量要求較高,不建議無基礎的初跑者使用;二是全腳掌外側先着地,快速過渡到全腳掌內側,迅速分散地面衝擊力,適用於慢跑或初跑者進階階段,確保腳落地輕快且富有彈性。
最後,我建議跑者的手臂動作不要太誇張,肌肉跟腱保持適度彈性,腳離地時減少屈踝關節,擺動階段膝關節保持小角度,身體重心垂直波動保持小幅度,保持適宜的步長。
三、訓練方法和手段
跑步訓練不僅是對有氧能力的鍛鍊,同時也包括下肢力量、支撐穩定性、協調性等多方面的訓練。因此,跑步訓練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有氧能力和運動經濟性。
制定一份有氧跑練習計劃,可以包括有氧長距離耐力訓練、“法特萊克”(Fartlek)訓練法、間歇訓練法、乳酸閾值訓練等。跑步的強度應該是舒適並且還有點艱苦的,這是指跑者確實在以相對艱苦的強度訓練,但仍能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配速。
有氧跑練習有以下重點:儘可能多跑,跑得越多則越擅長這項運動;循序漸進增加跑量、速度;避免過度訓練,練習要符合自身水平;持之以恆,做好準備、熱身、練習、放鬆拉伸等每一個環節;瞭解自身,根據自身強弱制定練習內容;記錄跑步日誌,直觀看到自己的進步,分析存在的問題。
有一種長跑訓練法叫MAF180訓練法,簡單說就是用180減去跑者的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最大有氧心率上限,這個數字再減10就是最大有氧心率下限。跑步的時候,跑者要把心率控制在這個區間,儘量接近上限。如果身體有慢性病、陳舊傷,整個區間下移5—10個點。
“法特萊克”訓練法則主張在自然條件下訓練,加速跑的持續時間、休息時間和跑的形式都以運動員的自我感覺來決定。比如,慢跑5—10分鐘作爲準備活動;勻速跑1—2公里;快跑5分鐘;輕鬆變速跑,其中包括加速跑50—60米,直到明顯疲勞爲止等。
四、熱身與恢復
跑者在跑前要做肌肉激活、動態拉伸、神經激活的練習,提升神經系統的專注度和反應速度,肌肉的反饋也會傳回大腦,幫助肌肉形成新的運動記憶。每次訓練後,跑者需要做靜態拉伸、放鬆筋膜;在大訓練量和高強度運動後可進行冰敷,在沒有急性損傷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熱水泡腳進一步促進恢復。
跑步還需要輔以其他訓練,例如俯臥撐、引體向上等上肢力量訓練,蹲、跳、快速伸縮複合訓練,核心訓練,耐力素質循環訓練等。
飲食方面,跑步後要補充水、鹽,也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保證營養。早起晨跑前一定不要熬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