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資金跑了!險資巨頭出手

格隆匯
2024-11-21

A股今日繼續震盪,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截至收盤,滬指漲0.07%,深成指跌0.07%,創業板指跌0.09%,小幅放量至16558億元,連續第25個交易日突破1.5萬億元。

昨日A股市場全天震盪反彈,成交額小幅放量500億至1.6萬億,量能穩住的情況下,股票ETF卻出現淨流出的情況。

1

股票ETF又現淨流出

Wind數據顯示,股票ETF昨日淨流出101.15億元。

資金一如既往淨買入中證A500ETF易方達、廣發中證A500ETF龍頭和華夏A500ETF基金,同時減持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中證1000ETF等寬基ETF。

另外,資金持續加倉半導體主題ETF,嘉實科創芯片ETF、華夏芯片ETF和國泰基金芯片ETF昨日分別淨流入3.68億元、2.6億元和1.98億元。

今日最新消息顯示,意法半導體(ST)宣佈與中國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合作的新計劃,將與華虹合作在中國生產40nm節點的微控制器單元(MCU)。

(本文內容均爲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但兩融餘額兩連增,截至11月20日,兩市融資餘額爲1.827萬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51.71億元。

之前就有機構提出目前A股的定價權從主動型公募機構和外資轉移到了散戶、遊資等高風險偏好資金以及ETF爲代表的被動多頭資金。

進一步來看,根據中信證券和民生策略團隊的研究報告,ETF的增量資金主要源於散戶脈衝式入場,機構資金同樣未大規模入場。

爲何以公募爲代表的機構會缺席A股本輪反彈?

一方面是主動型公募機構的股票倉位一直保持接近滿倉的狀態,2024年Q3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股票倉位從86.90%上漲到87.62%。

另一方面,中基協數據顯示,混合基金9月規模雖然有所增長,但份額繼續減少252.96億份至3.26萬億份,延續2021年以來減少的趨勢,出現“回本贖回”現象。

民生策略團隊表示,存量混合基金“回本贖回”可能是當下市場交易層面的主要擾動之一。

A股何時才能迎來機構資金的大規模入場?

2

機構資金何時發力?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從政策角度來看,管理層正引導以社保、保險爲代表機構資金“長線長投”。

11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長期投資、短期投資都歡迎,現在市場上更需要把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打通。

目前,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貸款政策已經落地,這是夯實A股底部的重要力量。

高盛預期,得益於回購再貸款等政策利好,2025年A股公司回購總量可能較2024年翻倍。2025年中國上市公司股息和回購總額可能超過3萬億元。

險資也開始出手。

11月15日,利安人壽買入深圳國際股票50萬股,共計持有深圳國際股票約1.21億股,佔該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00%。

11月12日,新華保險同時舉牌買入了兩家醫藥股國藥股份上海醫藥,增持後持股比例均超過5%。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設立500億元的鴻鵠志遠私募基金,今年已有利安人壽、新華保險、中郵保險、紫金財險等多家保險公司舉牌14家上市公司,創近4年新高。

另一方面,從A股的走勢來看,9月24日以來的反彈屬於“估值先行”,後續將進入盈利交易預期階段,未來幾個月的數據以及相關重磅會議將是關鍵。

從政策底→市場底→盈利底的鏈條來看,如果有盈利底,市場認爲將最快在明年三季度出現,而盈利預期一般領先利潤三個季度,大概明年3月-4月是判斷盈利預期是否迎來拐點。

屆時,如果A股真的迎來盈利底,就輪到機構發揮其最擅長的部分了。

而政策同樣是明年3月才能最終靴子落地。在此之前,盈利、政策都無需驗證。

中金策略團隊認爲,考慮到政策敘事至少在明年3月之前都無法觀察驗證,預計在市場充沛的流動性的支撐下,指數將保持震盪上行趨勢。

盈利重要性弱化以及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活躍資金天然偏好高彈性板塊,也即題材炒作。

3

AI應用端表現亮眼

從今日的板塊表現來看,高位股繼續強勢,可控核聚變概念領漲,昨日走強的消費電子、機器人板塊回調,頗有點電風扇行情的特點。

AI應用端反覆強勢,廣博股份漲停創10個月新高,錄得5天3板。Q3業績暗淡的三六零11月累計漲超35%,帶動傳媒ETF、軟件ETF反覆活躍。

這就不得不提美股出現的新變化,AI熱潮從硬件股轉向軟件股,AI廣告營銷概念股AppLovin橫空殺出,年內股價大漲7倍,力壓英偉達同期194%的漲幅。

11月7日,AppLovin三季報大超市場預期,驗證了AI技術能改善業績。

近期,OpenAI CEO奧特曼表示“下一個重大突破將是AI助手”,準備明年1月發佈一款能夠獨立執行任務的AI智能體(AI agent)。同時,微軟谷歌等衆多廠商在AI agent均有所佈局,預計今年年底至2025年初落地。

海通證券認爲,目前海外AI應用陸續爆發,已經驗證了AI應用的大產業趨勢,國內AI應用方向目前仍處於落地和應用爆發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