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朋友忙併購去了

市場投研資訊
2024-12-03

  來源:投資界

  一抹縮影。

  作者 I 楊繼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陳辰最近肉眼可見的忙碌起來,粗略羅列一番手中需求,併購交易意外佔大頭——上市公司尋併購標的,給國資機構找項目,逢人就問能出讓控股權的上市公司……

  過去幾個月,類似的需求爆發式增長。“特別是併購新規之後,老闆給我們連夜開會定方向。”言語之間,他似乎找回了久違的興奮感。

  在他的觀察中,同行們都在推薦和pitch併購項目,“至少人手5個以上”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縷風向標。正如不久前,上海一家精品FA機構的合夥人決定,全面轉向併購,不僅專注FA交易,還開始募集一隻人民幣併購基金。大家憧憬着——靠併購殺出一條血路。

  最近,FA忙着找併購項目

  今年併購,歷歷在目。

  FA們的感受尤爲深刻。正如併購六條提出——活躍併購重組市場離不開中介機構的功能發揮,接下去將引導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交易撮合和專業服務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實施高質量的併購重組。

  從業多年,陳辰感受明顯到今年的變化,“最近大家見面都會聊起併購,很多上市公司也找來提標的需求。”

  衆所周知,今年一級市場集體放緩,從中進行撮合交易的FA成交率越來越低,忙前忙後常常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有人半年多不見“開張”,不得不把FA當作副業來做,裁員聲音此起彼伏。

  此時此景,併購意外打開了另一扇窗口。

  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向併購,同時可供併購的標的也呈現井噴,FA收到的需求列表則越拉越長。

  “能明顯感到併購需求很強,無論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出售資產,甚至是中小企業的整合式併購,現在報價比較理性,也更貼近預期。”一位FA從業者說道。

  當中,國資併購明顯活躍起來。猶記得在清科第十八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國新基金董事總經理沈毅分享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已公佈的上市公司併購中,國資央企併購數量超過了60%。

  “一方面國資資金比較充裕,可以低成本加槓桿;另一方面資產價格便宜了,尤其是一些優質企業願意談出讓控制權。”長江產業投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涵補充說。

  陳辰繼續忙着出差,最近他要幫珠三角某製造業大市國資投資平臺找一家上市標的,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游領域公司,標的營收10億元以上,資產負債率低於60%。更重要的是,“需有產能可以落地。”

  開始接受被併購的命運

  併購交易此起彼伏,除了投資方亟待退出、尋求落袋爲安的迫切,更有創始人心態發生的微妙轉變——開始接受現實,放棄幻想。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案例5494起,同比下降28.3%,剔除偶發極值案例後,投資金額同比下降了28.6%,依舊是縮緊的態勢。一級市場融資困境,不少創業公司融不到下一輪。

  於是我們看到,今年以來,不少困於生存線,迫切需要現金流但融資受阻的創業公司,通過被併購,避免了回購壓力和破產的命運。

  甚至,不乏項目尋求打折出售。

  等不到IPO,部分創始人決定不再死磕,轉而把公司賣了。

  這並不難理解。隨着企業IPO階段性縮緊,留給初創公司的退出口徑愈發狹窄,市場不僅對企業自身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拉長了IPO的時間表,不少企業的上市夢折戟。

  現狀擺在每一個人面前。苦苦等待IPO上市無異於一場豪賭,不如把企業交給下一個買家,清晰簡單的退出,保留體面。

  放眼望去,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接受了被併購的命運。日前,指紋芯片大廠匯頂科技公告將買下雲英谷的控制權,後者掌舵者是清華學霸創始人顧晶,這家公司此前經歷10多輪融資,背後投資方雲集,還曾啓動上市。但如今,雲英谷放棄IPO,轉而選擇了賣身。

  不久前,字節也買下一支團隊——深圳市十大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正式由字節跳動100%持股,前者成立於2019年,旗下擁有耳機品牌Oladanc。收購完成後,創始人李浩幹入職字節跳動。曾在2023年押注Oladanc的藍馳創投、黑蟻資本、蜂巧資本等,不到一年便實現退出,結局難得。

  賣掉公司,體面離場,成爲大時代裏的另一種選擇。

  正如一位券商投行委負責人所說:“適合繼續IPO的企業,通過併購把規模做大,有助於快速滿足IPO的標準;而對於獨立申請IPO不確定性較高的企業,直接賣給上市公司,或者其他的買家,也不失爲一個好出路。”

  談不攏的價格

  併購,依舊路漫漫

  打開思路,調整心態,一級市場正在直面這樣的一幕幕。

  曾經“非IPO不退”的明星創業公司,如今紛紛掉轉船頭走向併購,但也有人“放不下身段”——上市只差臨門一腳,辛辛苦苦創業數載,並不甘於被出售。想要完成一筆併購交易,各方仍需放平心態。

  換句話說,能否坦然接受併購,是交易達成的重要第一步。

  而最好的交易時機往往轉瞬即逝。一家產業投資基金負責人介紹,他們梳理一番後發現,過往成功的併購項目往往需要六七年的長期佈局,以及一個非常恰當而又正確的時機,絕非一蹴而就。

  華南一家FA分享了一個案例,此前追蹤的一家新材料公司創始人,今年面對身後數位亟待退出投資方,以及持續走低的估值,終於鬆了口。然而,FA介紹來的買方始終不能讓他滿意,幾番撕扯後依舊是不了了之。

  承載了多方期待的併購交易,現實情況下並沒有那麼簡單。

  困境之一或許在於,買賣雙方對於併購估值預期的嚴重錯配

  一位券商負責人現身說法,在他撮合的一些交易中,前期雙方談的都非常融洽,但到最後估值時,發現買方和賣方對於估值的預期存在不可調和的差異,且短期內根本無法通過談判去解決。

  “當IPO退出通道近乎關閉,這種情況下的併購如同城下之盟,併購價格就會大打折扣,扭曲的價格會使此前投資者的利益大受影響。”一位創投圈資深從業者最近寫道。

  “沒有完美的併購,只有合適的價格。最近一家芯片公司在併購過程中,爲了平衡各方利益,採用差異化作價和評估值的方案,其中差額由管理團隊股東讓渡,使首輪投資人獲得超70%的收益,其它外部投資人也獲得20%以上的收益,最終圓滿落地。

  如何在最佳時期做出併購的決策,扣下扳機,成了很多企業宿命般的一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若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