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產被傳啓動合併談判 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或將“易主”

新華財經
2024-12-18

  新華財經上海12月18日電(李一帆)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本田汽車日產汽車將進入合併談判階段,整合雙方資源,以便在快速變化的汽車行業中更好地與其他汽車製造商展開競爭。

  12月18日,彭博社報道稱本田和日產正在考慮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並將很快簽署諒解備忘錄。此外,兩家公司還計劃將日產持股24%的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本田執行副總裁青山真司針對此消息作出回應:本田正在考慮幾種選項,包括合併、資本合作或設立控股公司。

  同時,兩家公司均發表聲明表示“我們將在適當時機向相關方提供最新進展。”

  如果雙方合併成功,無論從銷量還是營收層面,本田、日產汽車集團都將超越斯特蘭蒂斯集團,成爲僅次於豐田、大衆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日系車神話不在

  日產汽車,作爲擁有91年曆史的“日系三強”之一,近年來始終面臨着嚴峻的挑戰。根據日產汽車財報,2024年上半財年(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日產汽車的營收爲59842億日元,同比微降1%;營業利潤爲329億日元,同比大跌90%;淨利潤僅爲192億日元,同比暴跌94%。銷量方面,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爲160萬輛,同比下滑1.6%,其中中國市場降幅最大,達到5.4%。美國市場上,從2019年到2024年,日產的市場份額大跌超25%,頻繁的產能削減更導致當地經銷商利潤降至近15年來最低水平。

  一系列數據反映出日產汽車在市場中的困境,特別是在財務和銷量上的雙重壓力。

  昔日風光不再,日產汽車人才層面也開始“大換血”,日產CFO馬智欣被傳即將離職,高管層和技術骨幹人員也在不斷流失。

  爲了應對困境,日產汽車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削減全球產能20%、裁員9000人、CEO內田誠自願放棄50%的月薪、年內兩次下調利潤預期等,併發布了爲期四年的全新戰略規劃——“The Arc日產汽車電弧計劃”,希望通過平衡電驅化與內燃機產品的組合,實現量身定製的區域戰略和加速電驅化轉型。但前不久,內田誠又稱,他必須放棄“電弧計劃”的一些雄心壯志,比如銷售增長和利潤目標。因此日產的系列舉措能否成功扭轉局勢,仍需時間的檢驗。

  在最近一次財務業績發佈會上,日產宣佈計劃出售其在三菱汽車所持有的近三分之一股份,大約相當於10%的股權,意味着日產放棄了對往昔合作伙伴的控股地位。

  日本汽車分析師福川三郎預測,由於日產不再是“分紅奶牛”,持有日產股份的雷諾可能會進一步拋售其在日產的股份,而本田可能借此進入。

  本田汽車相比日產情況要好,但也面臨着不小的市場挑戰。2024年10月,本田汽車全球產量同比下降15.9%,銷量同比下降16.7%。在中國市場,本田汽車的銷量幾近腰斬。2023年,本田的銷售增速僅爲5%,2024年度預計也將減收減益。

  因此本田也在積極尋求應對之策,通過調整生產佈局和研發策略,試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然而,面對全球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新興品牌的崛起,本田同樣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合作伙伴。

  “抱團取暖”渡難關

  本田和日產的牽手早有端倪。

  2024年3月15日,日產和本田宣佈簽署諒解備忘錄,就聯合採購、共同開發動力平臺、零配件通用化等電動汽車業務展開合作,雙方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實現降本,提升對電動車產品競爭力;8月1日,雙方簽署了關於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框架的諒解備忘錄,在下一代軟件定義汽車(SDV)平臺領域的基礎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涉及電池與電動車驅動裝置“E-Axle”等技術領域。

  雙方在軟件領域的合作也擴大到了整個“日系三強”,10月,豐田、本田與日產汽車已經達成一致,將加強在汽車軟件開發方面的合作。其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推進API標準的統一,即各類軟件和系統之間的接口規範,目的是不同廠商的軟件可以在各種車輛上通用,方便軟件開發商展開工作,有效減少工作量,同時節省主機廠的開發成本。

  此次本田和日產的合作,是爲了進一步尋求共享研發成本,加速電動車技術的創新,並利用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更有效地應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

  具體而言,本田的優勢在於,擁有自己的高效率混合動力汽車(HV)技術,在該類型全球汽車市場上的佔有率僅次於豐田。而日產汽車的優勢,在於電動汽車的製造技術。早在2010年,日產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電動汽車“聆風”,目前全球累計銷量已接近70萬輛。雖然今年也傳出聆風明年即將停產的消息,但日產無疑是全球尤其是日系電動車的元老級代表。

  由於本田和日產共享日美中等關鍵市場,且同樣面臨汽車電動化挑戰,Visible Alpha機構人士稱,雙方合作將能夠縮減從行政、研發、採購到工廠開發等各方面的開支。此時抱團取暖,或許並非壞事。

  內田誠表示:“爲中長期日益加快的轉型步伐做好準備是很重要的,我們達成這一協議的基礎是相互理解,即本田和日產面臨着共同的挑戰。”本田汽車總裁兼CEO三部敏宏表示:“在這個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轉型時期,我們將研究日產和本田之間合作的潛力。我們的研究標準是,我們公司培養的技術和知識的協同作用是否能使我們通過爲汽車行業創造新的價值而成爲行業領導者。”

  當前,日本車企在電動汽車發展方面落後於中國和美國。中國的電動汽車研發製造百花齊放,其中比亞迪已經躋身世界第九大汽車製造商。而以燃油汽車爲主的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同時在歐洲市場也備受擠壓。因此雙方的合作或合併,或是確保雙方在“百年汽車新時代”裏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出路之一。

  品牌合併成大勢所趨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汽車市場中,品牌合併已成爲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

  2021年,標緻雪鐵龍集團(PSA)與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FCA)合併而成斯特蘭蒂斯集團。合併後,斯特蘭蒂斯成爲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旗下包含雪鐵龍、標緻、阿爾法-羅密歐等14個品牌。儘管進入2024年後,斯特蘭蒂斯的銷量、利潤和營收均下滑嚴重,但在剛合併的兩年內的確有着出色的財務表現。

  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也出現“合併潮”。

  2024年11月,吉利控股宣佈對旗下兩大品牌極氪和領克進行股權結構優化,推動兩者的合併和全面戰略協同。官方表示合併後,有利於雙方減少關聯交易、消除同業競爭,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時品牌區隔將更加清晰,極氪和領克將各自在高端豪華市場和中高端市場發力,形成互補效應,提升吉利汽車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力。

  此前,上汽集團旗下也發生了品牌整合,如飛凡品牌結束單飛,重回榮威品牌懷抱,“榮威攜手飛凡,不再孤軍奮戰,而是一同馳騁未來”,上汽集團表示此舉將實現品牌承諾加速兌現。長安汽車同樣將長安歐尚、長安UNI系列、CS系列等多個品牌與產品序列進行整合,打造了“長安引力”,在戰略定位上與深藍汽車、長安啓源平行,削減繁雜的機構和流程,以更加高效地參與競爭。

  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汽車品牌合併已成爲大勢所趨。通過合併,車企能夠節約成本、優化供應鏈管理、實現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助力車企持續健康發展。未來,隨着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品牌合併或將成爲更多車企的選擇。

  進入汽車製造的新百年時代,相較於各自爲戰,攜手並進打造一艘穩固的“巨輪”,也許是本田與日產在時代洪流中必要、理性與務實的戰略性選擇。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