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12月17日電(葛佳明)今年以來,韓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股市的政策,試圖讓韓國股市複製日本股市的強勁走勢,但股價持續走弱的情況並未出現逆轉,在韓國政局動盪之際,韓國面臨股匯雙殺的局面,相較於全球股指的“韓國折價”(Korea discount)程度或進一步擴大。
分析師近期普遍認爲,韓國政局動盪令韓國政府試圖提振韓國股市估值、改革大型企業的一系列努力受挫。同時,美國後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恐衝擊韓國股市中佔比較大的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進一步削弱了韓國股市修復折價的前景,“韓特估”恐成泡影。
“韓國折價”背後——財閥經濟
“韓國折價”指的是儘管現金流和盈利表現強勁,但許多韓國上市公司的股價長期低於賬面價值。過去10-15年間,儘管韓國躋身發達國家行列,GDP總量穩步上升,但股市的表現卻整體低迷,不及其他地區。
韓國KOSPI市場是韓國交易所的主板市場,匯聚瞭如三星電子、LG新能源、SK海力士等大型公司,但截至12月16日,KOSPI的整體市淨率(P/B)爲0.88倍,近十年年化收益僅2.2%,破淨率達到了50%以上。作爲對比,日經225爲2.2倍,標普500則達到了5.25倍。
如果韓國股市長期處於破淨狀態,將產生價值陷阱問題,即上市公司估值低,盈利好,但是股價難見顯著上漲,長此以往會使投資者失去信心造成惡性循環。
今年1月17日,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表示將通過“企業價值提升計劃”解決韓國股市估值過低的現象,強調“優先考慮股東回報的韓國企業將獲得“大膽的激勵和稅收優惠”、“將以優良企業爲樣本構建相關指數和基金組合”。
韓國官方認爲,造成韓國股市折價的主要原因在於不重視股東回報,這與韓國的財閥經濟息息相關。
“韓國折價”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 韓國企業治理缺乏透明度;(2) 股東回報較低;(3) 少數股東的待遇遠遠落後於大股東。這三大問題的核心均在於韓國財閥企業在股市中佔比較高,且存在無需資本擴張、關聯交易、忽視股東回報等嚴重的治理結構問題,中小投資者利益難以得到保障。
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LG電子、現代、SK海力士、樂天及三星集團等財閥的營收已佔到韓國GDP的60%。三星旗下15家關聯公司的在2021年的總營收約佔全國GDP的20%。
2023年韓國KOSPI指數股利支付率僅27.8%,而日經225指數的股息支付率則從過去5年平均37.9%提高至2023年的50.57%,顯著高於韓國。
FXTM富拓首席中文市場分析師楊傲正此前分析稱,上市公司在營收和股息支付率的上升都會給予股東更大信心,更注重股東在股票投資上的回報率和股息率等,提高了整體市場交易氣氛和市值,也因此創造了日本股市創新高的契機。
而由於公司治理缺失以及控股股東對提高股東回報缺乏興趣,也同時使得外資在韓國股市的投資比例持續走低,截至2024年10月僅爲33%,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韓國效仿日本的改革成果如何?
2023年東京證券交易所開啓市淨率(PBR)改革。要求所有在主要市場和標準市場上市的公司“採取措施,實施關注資本成本和股價的管理”,進一步從制度層面推進了日本股市估值改善預期。
在估值方面,重點提出對於市淨率低於1倍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應作出解釋和說明,並改善情況。具體方式包括:一是股票回購,鼓勵通過股票回購進行市值管理改善市淨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二是適時調整企業戰略;三是注重資本回報率;四是積極打造並制度化信息公開渠道等。
今年1月15日,東京交易所公佈了響應改革的公司名單,並表示:“以後每月公佈一次名單,沒能有效利用資本的公司最早可能在2026年面臨退市”。這一“榮辱榜”策略,推動了大量公司披露價值提升計劃。
2024年2月,韓國也效仿日本推出“企業價值提升”計劃,與日本類似,韓國的“企業價值提升計劃”旨在鼓勵企業評估自身相對較低的估值,並提供補救措施,措施可能包括加強公司的信息披露,通過股息和股票回購來增加股東回報,以及提高經營績效等。
但韓國的計劃更加傾向於企業自願參與,參與度整體偏低,對於中期資本市場的提振效果仍有較大不確定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因韓國政府並未強制要求企業參與“價值提升計劃”披露,數據顯示只有18家公司選擇參與,參與率不足1%。在大盤股企業中,只有現代汽車發佈了其“價值提升計劃”。
分析師普遍認爲,由於韓國獨特的企業文化、所有權結構以及投資者參與動態,“韓國折價”問題深深根植於市場結構中。如果沒有強制性措施來推動更多企業參與估值提升計劃,企業所有者和管理層的動力將依然不足。
韓國製造業的前景承壓
從2023年韓國GDP來看,製造業是韓國經濟的核心支柱,產值達530.8萬億韓元,佔到當年GDP總量的22%,顯著高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但當前韓國製造業正面臨着後發國家與美國的雙重擠壓。
分析師表示,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其生產的半導體、機械、汽車、化工等工業製成品主要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因此對於全球經濟景氣變化高度敏感。近十年,韓國出口佔GDP的比例基本一直保持在40%。
今年下半年以來,韓國出口增速連續三個月放緩,貿易順差也從6月底的82.8億美元降至10月底的31.7億美元。
國泰君安分析師稱,韓國以電子爲代表的高端製造業因對美國技術與市場高度依賴,正面臨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美國製造業迴流壓力。
市場擔憂如果特朗普政府未來進一步對海外商品加徵關稅,韓國的出口或進一步受到影響,降低韓國商品的競爭力,影響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盈利能力。而半導體、汽車、化工等板塊均爲韓國股市中的核心板塊,韓國綜合股指中市值前五的公司均出自以上行業,因此市場對韓國出口前景的擔憂成爲了股市下行的推手。
國泰君安認爲,韓國破局之路一方面在於科技創新培育新增長動能,但高度依賴財閥的經濟體制制約了韓國顛覆式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於大力發展服務業,近年來韓國服務業對外出口增長迅速,超越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和家電等成爲韓國重要增長來源。
編輯:崔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