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突破50%;高密度電池、智能座艙、高階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領域科技創新不斷迭代;憑藉獨樹一幟的創新實力,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走向全球市場。
同時,新汽車的賽道競爭的烈度不斷升級,汽車價格戰幾乎貫穿全年,行業大佬爲爭取流量競相走進直播間, 隨着高合、極越汽車相繼爆雷,新能源車企的淘汰賽也越發殘酷。
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今年中國新能源車的成長勢頭,超出了大部分機構的預期。
2024年11月14日,當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就已經突破1000萬輛,中國也成爲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達到1000萬輛的國家。
與新能源汽車產量相伴的是,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端滲透率提升。2024年7月,新能源乘用車單月零售滲透率首次超過50%,達51.1%,隨後連續多月,這一數字都保持在50%以上。這意味着,2024年下半年開始,每賣兩輛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
這顯示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強烈認可,這背後有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配套設施的完善,不可忽視的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兩新”政策的發佈與升級,隨着各地置換補貼的落實,也助推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
展望:多家車企年銷量目標翻倍
新年伊始,在公佈2024年銷量的同時,多家車企都立下了新年度的交付目標。
其中,阿維塔、嵐圖、小米、深藍汽車的年度目標普遍同比翻倍,零跑汽車將銷量目標從2024年的30萬輛提高到50萬輛,吉利、廣汽、長安等也銷量目標同比2024年提高了10%到30%。
對於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行業專家也非常樂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預測,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500萬輛,國內外總銷量或突破1650萬輛,增速爲30%左右。除了純電動汽車外,插混、增程等融合了電動與燃油的先進技術,將成爲新能源汽車增量中的重要力量。
價格戰激烈且貫穿全年
新能源汽車產銷蓬勃發展的同時,車企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升級,價格戰不僅波及每一家車企,也幾乎貫穿全年。
2024年初的價格戰,是特斯拉率先降價、比亞迪跟進引爆的。比亞迪通過“榮耀版”車型,在不改變原車型電池、底盤等大件的情況下,增加了無線充電、座椅按摩等消費者上車即可感知配置,同時降價2萬至3萬元,實現了 “電比油低”,搶到了軒逸、朗逸、速騰、帕薩特等合資品牌主銷燃油車型的蛋糕。
小米 SU7也通過對標特斯拉Model 3配置,同時價格便宜3萬元,實現年交付超13萬輛,成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黑馬,小米SU7上市24小時,大定8.9萬臺。
但部分消費者,可能得等待近8個月才能提到SU7,在這個空當,小鵬將 P7i 車型的頂配版本售價下調4萬元,蔚來推出BaaS方案購車優惠,用價格直接爭取購車客戶。此後,包括小鵬 G6、騰勢 N7、問界 M5、智己 LS6等,都給出了不同程度的價格折扣。
展望:2025價格戰已經打響
2025年,汽車價格戰並不會停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日前在新年致辭中表示,2025年的市場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預測價格戰會從1月開始點燃。
但實際上,比亞迪、特斯拉在2024年12月末就已經給出了新年優惠政策,比亞迪第二代宋、秦PLUS EV榮耀版等車型最大優惠逾11%,特斯拉Model Y現車尾款立減1萬元。
15個汽車品牌也發佈了1月的購車權益,特別是針對政府補貼的過渡期給出了兜底權益。其中理想汽車給予3月31日前購車而無法申請政府補貼的客戶,每臺車1.5萬元現金補貼;蔚來和樂道也針對2月28日前購車無法申請政府補貼的客戶,積分和等額加電補貼,分期購車也享受相關金融優惠。
車企大佬爭相下場直播間
2024年,汽車圈已從“卷價格”發展到“卷老闆”,車企“一把手”紛紛走入直播間,欲製造並承接潑天的流量。
而這一切源於雷軍帶貨小米汽車的成功,此後,越來越多的車圈企業家開始做直播、短視頻,他們發現原來這種新的營銷方式帶來的效果,是幾十億廣告費買不來的。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奇瑞集團董事長魏建軍,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等均開啓了個人直播。
車圈企業家爭當網紅,爭奪網上流量,是中國汽車市場競爭過於激烈的一種反映。但車圈企業家一窩蜂下場爭做“網紅”,肯定不是爲了名氣,流量最終要變成實實在在的銷量。
車圈之中,除了雷軍的潑天流量,助力了小米汽車如今的成功。2024年銷量榜上比亞迪、理想、鴻蒙智行三大品牌,除了鴻蒙智行有餘承東流量加持,另外兩家並不靠老闆出圈。
展望:網紅不是銷量的充要條件
持續半年多的車圈企業家網紅戰事,必須得承認,並非所有老闆都是餘承東、雷軍,車企老闆們都需要找到更適合自己體質的內容形式和引流方式。
直播打造互動體驗環節的方向依然可以嘗試,這可以成爲通過收集用戶的反饋和建議的路徑,給用戶營造出“我的意見被這家車企的高管接納了”的參與感,讓建議成爲車企產品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
汽車作爲耐用消費品,有一點是不變的:優質的產品,才能帶來高質量的流量。優質內容是品牌營銷的“剛需”,好技術、好產品、好服務永遠是車企制勝的關鍵。
智能駕駛“軍備競賽”不斷升級
2024年,智能化成爲越來越多的用戶電動汽車的重要理由,智能化體驗在購車決策的權重,已經僅次於汽車質量、性能。
這也吸引了大量車企重倉智能化領域,目前,以鴻蒙智行、小鵬、蔚來、理想爲代表的企業,在實測智駕能力及覆蓋範圍方面已具有較爲明顯的競爭優勢,在智能駕駛領域,新勢力車企較傳統車企優勢明顯。
過去的一年,智能輔助駕駛(NOA)的應用場景,已經從高速公路拓展到城市道路;隨着智駕硬件的成本降低,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20萬級,甚至10萬級支持NOA的車型。
汽車廠商之外,第三方智能駕駛公司也快速發展。2024年下半年,自動駕駛公司上市潮持續升溫。文遠知行、地平線、小馬智行在政策催化和技術迭代背景下,智能駕駛產業在L4和L2兩條賽道上並進。目前,輔助駕駛L2賽道仍是重點,汽車廠商開啓端到端競賽,智能駕駛企業們則通過給汽車廠商提供智駕方案來獲得更多收入。
展望:智能駕駛從“元年”到“大年”
工信部在2024年底召開的工作會議中,部署2025年十二項重點工作中提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擴大北斗應用規模”,也爲智能駕駛2025年發展預留了想象空間。智能駕駛未來將不侷限於汽車產業本身,將成爲一種新型基礎設施,與交通、城市管理、應急響應等多領域深度融合。
從技術路線來看,L2及L2+級輔助駕駛漸成主流,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接受度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政策上,國家和地方積極推動試點,將爲智能駕駛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規範引導。
如果2024年被稱爲智能駕駛上車“元年”,2025年則有望成爲智能駕駛上車“大年”。
新能源汽車淘汰賽加劇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另一面是,行業洗牌也持續加劇。
最早,高合汽車因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融資能力差,導致資金鍊斷裂而停擺。
2022年一度稱爲新勢力車企“銷冠”的哪吒汽車,也在2024年被傳出經營不善的消息,從10月份開始延遲公佈交付數據,哪吒汽車母公司合衆新能源IPO也再無消息。
定位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強調科技智能屬性的極越汽車,背靠吉利、百度兩大股東,也被爆出供應商催款、大規模裁員。2024年前11個月,極越汽車累計交付約1.4萬輛,困於沒有交付量、虧損的惡性循環中。
不只是上述三家企業,汽車作爲重資產行業,想要進入正循環不易。已經上市的5家新勢力車企中,僅理想汽車實現盈利,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零跑汽車、極氪汽車即使交付量都在新能源汽車中位於第一梯隊,但仍未擺脫虧損問題。
展望:交付量,還是交付量
優勝劣汰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必經過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進入淘汰、整合、結盟爲主題的下半場。
吉利選擇了內部“化繁爲簡”,旗下極氪與領克合併、吉利旗下幾何品牌併入銀河、雷達汽車品牌併入吉利汽車集團,將風格相似的品牌統一整合,既能減少內耗競爭,降本增效。
新勢力車企中,則都在摸索心得“走量”車型,以謀求更高銷量。蔚來2024年上線了樂道、螢火蟲兩個品牌,擴大產品覆蓋人羣以提升銷量;零跑汽車也是類似思路,2025年會推出三款零跑B系列產品,打造新增長點;即使是2024年首款純電產品MEGA表現不及預期的理想汽車,也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再推純電的SUV車型。
殊途同歸,新能源汽車廠商都開始把減虧和利潤作爲首要目標,通過規模效應讓產能跑起來,再通過技術方式實現降本增效。如果交付量無法突破,其市場影響力就有可能被不斷削弱,甚至最終將被淘汰賽吞噬。
(文章來源:大河財立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