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光社
拉斯維加斯的熱火還在持續。
當地時間1月7-10日,2025CES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實際上,今年的CES會場,比以往更熱鬧。這不僅因爲英偉達的黃仁勳用一場震驚AI世界的炸裂演講拉開了展會大幕,還是因爲今年AI的各類應用也進入大爆發。身處CES的展會中,從人形機器人到震驚視覺的大屏,以及各種AI醫療、AI眼鏡、智能駕駛,甚至連玩偶、E-Bike、掃地機等也都具有了AI的功能。
似乎所有企業都感覺到,今天必須坐在AI trend的牌桌上了。
今年的CES,霞光社也深度參與其中,不僅在現場聆聽了老黃的演講,現場體驗最新的前沿科技,還舉辦了一場酒會,邀請多位出海專家、高管,深度交流科技出海。
以下,我們把前方的觀察帶給讀者。
可以這樣說,整場CES展會,都是爲AI準備的。
而關於AI的焦點,則給到了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CES開場前,黃仁勳長達2小時的開幕演講,把人們的情緒拉到了頂點。霞光社在現場看到,演講開始前1小時,整個會場已經擠滿參會者,並在門口排起近百米長隊——據說,在現場圍觀這場演講的有數萬人之多。
大家的等待是值得的。在這場演講中,黃仁勳不僅發佈了數個新產品,還分享了對AI最新進展的思考。
“A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他說。在英偉達的展臺上,他們還“發明”了一個詞,ACCEVOLUTION(加速進化)。
在演講中,黃仁勳清晰地描述了AI發展的路徑:最開始是感知式AI,即理解圖像、文字和聲音;然後是生成式AI,即創造文本、圖像和聲音;現在,則正在進入物理AI的時代,即能夠運行、推理、計劃和行動的AI。
我們可以從他的幾個論斷中,可以進一步感知這種發展:
現在的AI,可以理解幾乎任何模態的信息,不僅包括文本、圖像、聲音等,還可以理解氨基酸、物理學等。並且,正從理解它們,到翻譯並生成它們。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應用程序和商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由Transformer驅動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將從根本上改變計算的工作方式。
通用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
最大的震撼是來自中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蔚來、小米和小鵬等,已經爲自動駕駛技術設立了行業標杆。
NVIDIA GPU和平臺是這一變革的核心,爲包括遊戲、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AV)在內的多個行業帶來了突破性發展。
除了這些,還有更“驚心動魄”的產品發佈。
第一個發佈的產品是RTX 5090顯卡。這款最新顯卡有很多驚人的數據表現,其中一個是,它每秒可實現超過3352萬億次AI運算。
這麼說吧,通過RTX 5090,開發者可以在個人電腦上運行大語言模型、圖像生成等AI任務。這使得個人創作者、小團隊,自己就能組建一個“超級算力引擎”。AI計算門檻的大幅度降低,可能引發新一輪草根創新潮!
RTX 5090售價1999美元;RTX 5090D(RTX 5090顯卡不在國內市場開售,僅提供性能相近的RTX 5090D)旗艦顯卡國行價16499元起。此外,RTX 5080、RTX 5070 Ti和RTX 5070的售價分別爲999美元(國行8299元起)、749美元和549美元。據說,售價549美元的5070將提供與此前售價1599美元的RTX 4090相同的性能。
第二個驚豔的產品,是Grace Blackwell NVLink72——如同盾牌大小的巨型芯片樣品。黃仁勳還手持它擺出了美國隊長的poss。
這款芯片集成的晶體管數量高達130萬億個,甚至有超越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能力。創建NVLink的根本目的,是針對主動型人工智能(Agentic AI)。這塊芯片的出現,或許意味着在Agentic AI時代,數據中心的算力將迎來一場新的革命。
此外,黃仁勳還拿出了壓軸之作——Project DIGITS,一款可以稱之爲“掌上AI超算”的產品。
它的尺寸略大於蘋果的Mac Mini,但卻可以提供堪比數據中心的算力。這臺設備搭載了全新的GB10 Grace Blackwell芯片,可以運行2000億參數的AI模型,讓AI研究人員和開發者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就能完成模型開發和推理任務。
對比一下,ChatGPT-3.5的參數大約爲1750億個。所以Project DIGITS足以讓開發者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ChatGPT-3.5了。另外,它的售價預計預計爲3000美元,今年5月上市。
除了上述硬件產品,黃仁勳還發布了幾個重要的軟件產品。
一是英偉達版的AI Agents——“Blueprint for AI Agents”。這是一款基於英偉達Metropolis系統的平臺,幫助組織和個人提升生產力及安全性。它能夠允許開發者利用強大的視覺感知能力,創建並分析視頻內容,速度是傳統實時觀看的30倍。
另一個是讓AI理解物理世界、加速物理AI開發的基礎模型Cosmos。這是一套專爲物理交互、模擬工廠環境及駕駛環境生成而構建的模型。包含了自動迴歸模型、擴散基礎、高級標記器和AI加速數據管道等組件,可從文本、圖像和視頻等輸入以及機器人傳感器或運動數據的組合中生成基於物理的視頻。
物理 AI 模型的開發成本很高並且需要大量真實數據和測試。而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WFM)使開發者能夠輕鬆生成大量基於物理學的逼真合成數據,以用於訓練和評估其現有的模型。他們還可以通過微調 Cosmos WFM 構建自定義模型。
就是說,老黃的野心是真的大,這是要把世界裝在他的芯片和模型裏。
物理 AI 將爲總值 50 萬億美元的製造業和物流業帶來巨大改變。從汽車和卡車到工廠和倉庫,移動的事物能夠被機器人化並通過 AI 具身化。目前Wayve、Uber等公司已經開始將Cosmos模型用於自家自動駕駛訓練。
要說明一點,Cosmos是開源模型,可在從Github下載使用。
除了英偉達帶來的震撼外,展會上的含AI量也爆棚,其中來自中國的AI應用存在感十足。
先看人形機器人。
宇樹科技的機器狗已經不止一次驚豔了全球科技愛好者。這次,宇樹帶來了Go2機器狗和G1人形機器人。
G1人形機器人售價16000美元,可以真正做到家用服務。只需通過簡單的訓練,G1機器人就可以承擔打掃衛生、製作早餐等家務任務,從而解放雙手,享受更加便捷的生活。
現場,G1與觀衆互動
G1與觀衆握手互動
國內機器人企業傅利葉則展出了GR-2人形機器人。其全身自由度達53個,單臂運動負載達3kg,續航兩小時並新增換電方案,搭載12自由度自研靈巧手及第二代執行器。
當然,還有不少人形機器人零部件企業來到展會。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此次展示具有20自由度的第二代靈巧手;星動紀元發佈面向AI研究者全新定義的仿人五指靈巧手XHAND1等。
專注於機器人和智能硬件的領先初創企業孵化器XbotPark,在今年CES上展示了30多家孵化初創企業及其供應鏈平臺。此外,XbotPark展示了一系列開創性項目,比如,榮獲CES 2025創新獎的PETPA多寵物餵食器,可以將智能手機轉變爲桌面機器人的LOOI機器人,受仿生學啓發的機器狗SPARKY,以及全球首款智能滾動按摩裝置RheoFit A1等等。
此外,AI眼鏡也成爲中國創業者聚焦的新賽道。
TCL旗下的雷鳥創新,在今年CES上發佈了其最新款雷鳥V3 AI拍攝眼鏡。該產品採用了業界領先的驍龍AR1芯片,集成了通義千問q定製大模型,展現出強大的拍攝性能。此外其還帶來了號稱全球首個可量產的表面浮雕光柵刻蝕光波導 “RayNeo光波導”。
雷鳥V3 AI拍攝眼鏡
海外用戶在體驗雷鳥V3 AI拍攝眼鏡
百度與Rokid合作的Rokid Max Pro智能眼鏡也在CES上亮相。該眼鏡已經做到與普通眼鏡外觀幾乎相同,但藉助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可以實現智能語音交互、信息查詢等功能,提供便捷服務。
Rokid 智能眼鏡
影目科技推出的影目AR智能眼鏡,則可以提供實時導航、拍照翻譯等多種有趣的應用。
來自中國的XREAL今年帶着最新XREAL One系列AR眼鏡首次在CES線下亮相。這款智能眼鏡於2024年12月5日正式發佈,官方號稱是“全球首款支持原生3DoF的消費級AR眼鏡”。XREAL還與寶馬汽車合作,展示了車內AR技術的應用,爲智能駕駛和娛樂帶來了新視角。
XREAL One系列AR眼鏡
作爲國內最早量產發佈 AI 眼鏡的品牌,閃極也在CES發佈了旗下面向海外市場的高端子品牌 loomos 及 loomos AI 眼鏡。loomos AI 眼鏡支持以4K照片和1080P視頻來捕捉精彩瞬間,且具備開放式高保真音頻用於音樂和通話。
loomos AI 眼鏡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洛圖科技的統計,2024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中具備AI功能的產品佔比不足20%。然而到2025年,AI功能將在智能眼鏡市場中佔據超過60%的銷量份額。深處AI眼鏡展區,我們強烈地感受到,AI眼鏡已成爲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新風口,且中國企業在這一賽道開始顯現出領先的優勢。
AI醫療,也是本次CES的一大看點。據瞭解,今年CES上,針對健康產業共有近50場主題會議,而且94項相關產品獲得CES創新獎。
在展區,雅培公司展示了其開發的消費級可穿戴設備Lingo。用戶將生物傳感器佩戴在上臂,產品就可以對血糖進行精準監測,將血糖數據實時傳輸至APP上,然後應用程序基於反饋數據解讀個體對食物攝入、運動鍛鍊以及日常壓力等因素的實時反應,並提供健康管理建議。
雅培展臺
Meditrix是一家三星旗下的初創公司,展示了其基於虛擬現實的生物反饋技術。該公司開發了實時分析和AI模型來支持其技術,並使用雲系統進行患者數據庫管理。Meditrix希望將其技術與移動應用程序、在線平臺和可穿戴設備相結合。
Meditrix展臺展示的可穿戴設備
來自深圳的杉木SHANMU,則開發了超小型、全自動的家庭醫療機器人,將其放置在馬桶的內壁上,利用多光譜系統技術對尿液分子進行定量評估,進而幫助早期疾病檢測,並提供處方和飲食指導。
杉木SHANMU展示的產品
在可穿戴設備裏,現場還有一款智能戒指 RingConn。它來自國內初創科技企業玖智科技,出自上海交大特聘教授、長江學者王國興之手。這款戒指的特點是,在具備智能戒指易戴、便利監測特性的同時,還能通過前沿技術,實現了低功耗的可持續多指標監測,讓健康數值更爲全面、準確。
RingConn
此外,還有許多我們過去習以爲常的產品,在跟AI大模型結合後呈現了全新的體驗。
Urtopia首款ChatGPT電動自行車也出現在了CES展區。這輛車支持語音交互,如果用戶說太累了,自行車就會自動調整電機爲用戶助力,或者幫忙尋找距離最近的餐廳等。
Urtopia CEO張波是一名騎行愛好者。他介紹,如今在全世界自行車文化最爲濃厚的荷蘭,每賣10輛自行車中有5輛是電助力自行車,滲透率高達50%。在德國和北歐,電助力自行車滲透率最高也達到30%。
專注於空間智能的創新公司Ling.ai 靈宇宙也在CES上首發了Ling!(暱稱小方)。Ling!是一款專爲3至12歲兒童設計的隨身AI學伴,集學習、陪伴和成長追蹤於一體,通過角色演繹、互動故事、輕遊戲等形式,爲兒童提供隨身即時學習和陪伴,提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熱情。
Ling.ai 靈宇宙的展臺
此外,一款主打手機輔助錄音的AI硬件PLAUD NOTE成爲了今年AI硬件裏最爲成功的產品之一,累計出貨量超 10 萬臺。這款設備,也出現在今年CES的展臺上。
PLAUD NOTE
展會上還有一款設備,可以把你的手機變成了一個智能機器人。這就是今年非常火、並被馬斯克轉發的Looi。Looi採用了仿生行爲系統,時刻感知用戶和周圍的環境。同時接入了ChatGPT,能夠通過對話與用戶進行互動,還能在手機上顯示富有表情的畫面。
現場還有很多有科幻感的前沿產品。比如,小鵬匯天帶着分體式電動飛行汽車“陸地航母”在CES上亮相。
WAYMO展示的自動駕駛汽車
聯想則推出了全球首款卷軸屏PC——ThinkBook Plus Gen 6。用戶只需輕觸專用按鍵或通過簡單的手勢操控,原本緊湊的14英寸顯示屏便能瞬間垂直延展至寬敞的16.7英寸大屏,額外增加了近50%的屏幕空間。
正常的電腦屏和展開後的對比
當然,今年掃地機器人也有了新變化。石頭科技的掃地機器人已經長出了手臂,可以在掃地的同時,幫你撿起散落地上的襪子,並規整到收納箱裏。
石頭科技展出的搭載仿生機械手的掃拖機器人G30 Space探索版
據悉,CES上的中國展商數量和規模,已連續兩年增長。中國企業已成爲CES上不可忽視的力量,並持續在世界科技舞臺彰顯出中國‘智’造的魅力與擔當。
從CES展會上走完一圈,深處巨量的消費電子中,一個感受是,這兩年AI的爆發,又激活了很多硬件企業。
當然,這其中有創新的真需求,比如AI眼鏡,能將現實和虛擬畫面融合到眼前,給人帶來驚豔感受的同時,也解決了很多問題,如導航、實時翻譯等等;還有就是AI醫療,這個被老黃重點提及的領域,目前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出現,這裏面的進展不僅是一些看得見的可穿戴設備、AI診斷設備,包括AI聲音診斷等,還有看不見的AI計算在生物計算領域的應用;不過,我們也會看到很多新奇的產品,看上去目前並沒有挖掘出真正的需求,比如一些AI驅動的廚房設備、AI寵物玩具等。
另外,AI正賦予很多設備以感情。在CES上,你會發現這裏展示的產品已經觸及生活中任何地方,但凡你能想到的都有涉及。AI在這些設備上,除了賦予一些語音對話、互動等功能外,還正逐步賦予他們感情,只要你給與足夠的耐心,這些產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你,並讓人更信賴地去使用這件產品。
換句話說,AI的發展在促進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而不是想要取代人類。
與此同時,在CES的舞臺上,中國企業也展現出更加國際化的一面。一方面,許多中國企業不再單純追求賣出多少產品,而是更加註重品牌的建設,並且如何在海外市場鋪設服務網絡,如何與本地客戶互動。
比如,在很多公司的展臺上,如果不仔細去交流,已經很難發現這是一家中國企業了。不僅產品設計非常國際範兒,就連講解員也都是碧眼金髮的外國人。甚至當他們看到你是中國面孔,還會主動詢問“你需要我用中文還是英文跟你溝通?”
兩年前,國內的AI企業還處在生死邊緣,那時候大家一提起AI,還覺得很遙遠——不僅賺錢遙遠,改變生活更是遙不可及。但今天,CES上的每個人都對AI的未來信心滿滿,甚至許多人相信,接下來的2025年,我們就能見證AI的奇蹟發生。
世界的變化就是如此之快。而也只有走向世界,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成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