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在香港的擴張不太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因爲當地競爭激烈,而且缺乏價格優勢,同樣星巴克、麥當勞和太平洋咖啡等知名品牌也會對瑞幸咖啡構成了重大挑戰。
首先,瑞幸在香港的定價策略並沒有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而且其價格也高於當地競爭對手及其在深圳的門店。何況在香港,試圖通過大幅折扣來吸引顧客是不可持續的,因爲其香港的運營成本較高,不適宜進行激進的促銷方針。
瑞幸咖啡此前在新加坡取得初步成功後,在平安夜前後開始進入香港,其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開設了五家門店。考慮到目前的競爭形勢、當地消費者的偏好以及瑞幸缺乏明顯的定價優勢,對於瑞幸能改變香港咖啡行業的遊戲規則需要持謹慎態度。因此我們也對於瑞幸咖啡的股價保持看空狀態,而且其在疲弱的宏觀背景和消費降級環境下,瑞幸咖啡可能不得不繼續面臨同店銷售額下降的局面。
瑞幸咖啡此次進駐香港,但它依舊是作爲後來者進入香港市場並進行國際擴張主題的。因爲我們已經看到其他公司,如火鍋連鎖店海底撈、奶茶連鎖店蜜雪以及零售商名創優品。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向外擴張及走向世界的趨勢不僅出現在飲料和零售領域,也出現在電子商務領域,如拼多多在境外尋找立足之處一直都保持着最積極的狀態。
瑞幸咖啡第一次進入中國以外的市場是在新加坡,它在新加坡的大約40家門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爲它的咖啡價格比星巴克略低。然而,考慮到當地人對本地“kopi”的偏好(售價約爲1美元,而瑞幸咖啡的價格爲5美元),再加上來自星巴克(Starbucks)和科蒂(Cotti)等同行的競爭,新加坡的咖啡市場正面臨飽和。對瑞幸來說,在新加坡以外的市場擴張變得似乎越來越重要,因爲它的品牌可以在這個市場上與消費者產生共鳴,這對瑞幸維持增長至關重要。
雖然進駐香港讓瑞幸展示了其全球增長的機會,但我們依然懷疑這些零敲碎打的擴張計劃能否解決瑞幸其面臨的更大挑戰,即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持續的利潤率壓力,這將不得不迫使公司需要依靠特許經營模式來維持集團盈利能力。與此同時,其自營門店繼續面臨同店銷售下滑的趨勢。特別是在香港,考慮到目前的競爭態勢,以及它未能發揮其最強優勢——價格優勢,瑞幸可能不會脫穎而出。
另外從競爭的角度來看,瑞幸的五家門店正在與星巴克在該市的160家門店展開競爭,星巴克歷來在該市擁有穩固的立足點。此外,麥當勞(McDonald 's)和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也被當地人認爲是首選的咖啡選擇。麥當勞目前在香港約有245家門店,而太平洋咖啡目前在香港約有120家門店。鑑於這些品牌在香港經營的時間比瑞幸要長,而且在過去幾年裏,香港當地居民的消費動態轉向了中國品牌,我們認爲,瑞倖進入香港不太可能擾亂或改變香港人的咖啡消費偏好。
不僅瑞幸目前的店面不足以產生太多的新奇效應,其根本的問題在於瑞幸的價格策略,沒有爲當地消費者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
據媒體報道,瑞幸美國咖啡在香港的售價爲39港元。與星巴克(Starbucks)和麥當勞(McDonald’s)相比,這是一個溢價。星巴克一杯美式咖啡的售價分別爲36港元和35港元。而麥當勞對於瑞幸的進入也迅速做出了反應。瑞幸最負盛名的飲料是椰子拿鐵,售價42港元,而麥當勞也隨即推出了椰子味拿鐵,熱飲售價35港元,冷飲售價42港元。
與深圳的瑞幸相比,香港的瑞幸菜單缺乏深度,價格也高於深圳。就這款椰子拿鐵在深圳的售價約爲30.84港元,而在香港的售價爲42港元,溢價36%。對於普通美國人來說,深圳的房價爲26港元,而香港爲39港元。鑑於瑞幸香港與其本地競爭對手和深圳同行相比缺乏價格優勢,我們預計香港居民對瑞幸咖啡的需求不會過大。
當然,有看多者可能會辯稱,瑞幸咖啡的標題價格與現實不符,因爲瑞幸咖啡傾向於發行折扣券來吸引消費者。我們當然也同意這樣的言論,也知道並瞭解瑞幸可能會使用大量促銷來吸引顧客,但這種促銷可能是不可持續的,因爲與內地相比,香港的運營成本更高。在對比新加坡的運營時,我們發現瑞幸在新加坡的促銷力度比在中國大陸要溫和的多。因此,未來瑞幸咖啡在香港的競爭可能將保持一種理性的競爭態勢,不太可能爲了獲得市場份額而在香港大幅打折。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