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雪豹財經社 王萌
激戰正酣的中國咖啡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瑞幸自2023年達成萬店成就後,過去一年時間又開出一萬家新店。2024年10月,庫迪咖啡宣佈在首店開業兩週年之際,門店總數破萬。
與此同時,一批老牌咖啡品牌正在遭遇經營危機。
據多家媒體報道,太平洋咖啡全國門店數量減少百餘家,內地僅存門店71家;一度比肩星巴克的Costa節節敗退,接連退出多個城市;曾立志要將門店擴張至500~1000家的Seesaw,目前已縮減至不足百家。
與瑞幸和庫迪的快速擴店、快速取餐不同,上述品牌的門店通常佔地面積大、擴張速度慢,也因此被貼上“慢咖啡”的標籤。在這個名單上,還有上島咖啡、雕刻時光、漫咖啡、咖啡陪你等。
在國內消費者還習慣於喝速溶咖啡提神的年代,這些老牌連鎖咖啡館帶着“現磨”“優雅”的舶來品濾鏡,佔據了大型商場、繁華街區的中心點位,塑造了一代消費者對現制咖啡的最初印象。
但當中國第三次咖啡浪潮席捲而來,“慢咖啡”們卻沒能乘上這股東風,反而在衝擊下逐步走向落寞。
越開越少的慢咖啡
“但凡有得選,我都不會買太平洋咖啡。”林樺(化名)跟雪豹財經社分享她的購買偏好。
爲了陪朋友做檢查,林樺一大早就來到了位於昌平區的北大國際醫院,又困又餓的她試圖買杯咖啡,但逛遍了醫院,也只在角落裏發現了一家太平洋咖啡。林樺頗爲詫異地告訴雪豹財經社:“這麼多年沒見,我還以爲這牌子早就倒閉了。”
她不知道的是,太平洋咖啡在北京僅餘兩家門店,另外一家位於懷柔的雁棲開發區。
梧桐落一葉,天下盡知秋。太平洋咖啡在北京的生存境況折射出整個品牌的現狀。兩年來,太平洋咖啡陸續關閉大量門店。截至2024年10月,它在內地僅剩71家門店。
太平洋咖啡門店圖 圖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另一家“慢咖啡”Costa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寂寥。
11月一個工作日的下午,北京王府井東方新天地商場裏,一家Costa門店顯得頗爲安靜。Costa把自己定義爲“真正的咖啡”,一直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但在雪豹財經社到訪當日的14點-18點,店裏的咖啡機都沒能迎來幾次工作的機會。
遠遠傳來磨豆機的轟鳴聲,來自於對面的Manner。
和太平洋咖啡一樣,Costa也在慢慢收縮版圖。窄門餐眼數據顯示,2021-2023年,Costa的存量門店分別爲431家、474家、453家,而截至2024年11月29日,Costa在全國的門店數量爲389家。不到一年時間,淨關店64家。
Costa咖啡門店圖 雪豹財經社 攝
相比之下,Seesaw和漫咖啡的現狀稍欠體面。
2024年10月,因未按執行通知書指定時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Seesaw公司法人、創始人吳曉梅被“限高”(不得實施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爲)。在此之前,Seesaw已多次陷入法律糾紛。愛企查顯示,2024年7月至11月間,與Seesaw相關的多起涉及買賣合同糾紛的法律案件一直在陸續開庭審理。
作爲韓系咖啡品牌代表的漫咖啡,也於2020年就傳出要關閉三分之二門店的消息。前不久,多家媒體還曝出了漫咖啡門店“跑路”的新聞。
據鳳凰網財經10月底的一篇報道,位於北京永旺夢樂城的漫咖啡門店,玻璃門緊鎖,室內的木質展示櫃已被清空,用來包裝物品的氣泡膜散落在門口的地上。靠窗的木桌上,還能看到顧客喝完尚未被收走的咖啡杯和零散的紙巾垃圾。混亂的樣子與原本的精緻,判若兩“店”。
據上述報道,這家漫咖啡門口張貼的一張退店公告是由商場物業發出的,直言該店在租賃合同尚未到期的情況下,單方面關停門店。
2024年,隨着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中場戰事,一批脆弱的中小咖啡品牌被市場出清,關閉門店、縮減規模成爲無可奈何的選擇。
黃金20年
如今,中國的現制咖啡市場是快咖啡的天下,打工人把咖啡喝成了“牛馬飲料”,要麼點外賣,要麼匆匆走到公司附近的門店,即拿即走。
把時間再往前回溯20年,中國的現制咖啡市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仿歐式的裝飾、悠揚的爵士樂、古典歐風的卡座,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代青年對咖啡最初的記憶。
上島咖啡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咖啡+簡餐”的模式,面向以商務休閒爲目的的高端商務人士,到2004年左右門店數突破3000家。彼時,星巴克在中國的店面不過也才約500家。
上島咖啡門店圖 圖源:微博“上島咖啡的點滴”
上島咖啡的黃金時代結束之際,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連鎖品牌從它手裏接過了棒。
2006年,在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的第八年,頂着“英國國民咖啡”頭銜的Costa在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開出中國首店。
依靠着悅達和華聯兩大靠山,Costa分別在衆多南北方市場縱深拓店,不少華聯旗下的物業都默認與星巴克的排他條款,在和星巴克的租約到期後,就替換上Costa的招牌。這段時間,Costa的擴張之路高歌猛進,開店速度約爲星巴克同期的2.5倍。
太平洋咖啡則是在2011年進入內地市場,一年半的時間就開出了一百多家門店。
2012年,韓劇熱播帶動了韓流熱潮,漫咖啡、咖啡陪你等韓系咖啡進入中國市場,並迅速拓店。2014年,咖啡陪你在內地市場拓店至約600家門店,並宣稱“僅次於星巴克”。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慢咖啡”是中國咖啡市場的主流。它們大多主打“空間”“場景”,吸引需要“找地方談事”的白領和商務人士,或追求品質生活的小資青年。
當時咖啡消費的重點並非售賣咖啡本身,更多的是兜售一種精緻、優雅、有格調的生活方式。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咖啡的溢價支撐和維繫了咖啡門店高昂的運營成本。
“一喝咖啡誤終身”公衆號、精品咖啡品牌Maybe Coffee主理人羅志嘉認爲,這些老牌咖啡品牌沒能在早期完成對消費者的深刻影響,“當激烈的競爭到來時,人們被接踵而來的新品牌迷花了眼,奔向一個又一個的低價”。
慢咖啡的出路
事後回看,2017年是中國咖啡市場的一個拐點。
是年,瑞幸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銀河SOHO開業。這家編號爲NO.0001的瑞幸咖啡店與當時市面上常見的咖啡店相比格外不同:整個門店空間裸露在外,一眼就能看清所有店內設施。但它最讓人看不懂的是,沒有設立足夠舒服的座位供顧客休息。
從0001號開始,瑞幸快速攻佔了寫字樓市場。此後短短一年時間,瑞幸在全國22個城市開出了2073家直營門店,成爲中國第二大連鎖咖啡品牌。這些只有製作區和櫃檯的門店,代表着咖啡快取模式的興起,過去由“慢咖啡”們主導的“咖啡廳=第三空間”的認知開始被瓦解。
瑞幸門店 圖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
近三十年來,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重心幾經變換:上島、星巴克、太平洋咖啡卷格調、卷空間,如今的瑞幸、庫迪卷規模、卷創新、卷價格。
只有變成瑞幸的模樣,纔是“慢咖啡”們唯一的出路嗎?
在菁財資本創始人葛賢通看來,消費者對於現制咖啡的需求不都是外帶模式,“對慢咖啡的未來不必全然悲觀”。
況且,快咖啡品牌也並非全然無憂。一個行業共識是,低價咖啡爲中國咖啡市場培育了更多的消費者,但也讓咖啡品牌背上了沉重的經營壓力。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前兩個季度,瑞幸自營店同店銷售額分別同比下跌20.3%和20.9%,或受此影響,它主動縮減了每週9.9元覆蓋的產品範圍以平衡經營成本。
“學習瑞幸可以讓品牌更適應中國咖啡市場的變化速度,但絕不能與它完全對標,必須要做好差異化競爭。”葛賢通告訴雪豹財經社,在當下的低價泥沼中,慢咖啡品牌仍然可以通過空間+甜品、簡餐及周邊商品的組合售賣來提高客單價,打開更大的盈利空間。
但價格仍是敏感因素。德勤中國和穆棉資本聯合發佈的《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顯示,在一二線城市,70%以上的消費者對咖啡都以實用性需求爲主。
在羅志嘉看來,對於大部分將其視爲提神醒腦的工具性飲料的消費者而言,“咖啡屬於日常飲品,單價必須下調”;而少數深度愛好者對咖啡的價格相對不敏感,但對品質和口感更挑剔。
葛賢通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咖啡進入中國市場近三十年,消費者畫像已然發生巨大改變。“大家現在的消費心態是,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