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孫麗朝 北京報道
2025年1月9日,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集裝箱船手持訂單量達到830萬標準箱(TEU),與2023年年初的780萬TEU相比再次創下新高。
經過幾年運價相對高位後,全球船公司競相砸錢造船也體現了航運企業現金流的充沛,在此背景下,這些航運企業紛紛以自有船取代長租船,以增加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這波造船潮也將助力中國造船業的進一步崛起。從2024年數據看,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受此影響,市場預計,中國造船企業將迎來轉型升級的契機。
集裝箱船迎下單潮
“2024年新增訂單量達到440萬TEU,爲歷史第二高;儘管交付量創下290萬TEU新紀錄,手持訂單量仍保持增長態勢。”BIMCO首席航運分析師Niels Rasmussen表示。
2024年,全球主要集裝箱航運企業均在大手筆下單新船。2024年8月29日,中國企業中遠海運集運與揚州中遠海運重工簽署12艘1.4萬TEU型拉美極限型高冷插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建造合同。當年10月,中遠海運集運又簽訂6艘1.36萬TEU常規燃料動力大型集裝箱船的建造合同。
2024年11月5日,太平船務(PIL)與滬東中華聯合中船貿易再次簽訂造船協議,訂造5艘9000 TEU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集裝箱船。
太平船務首席執行官高瑞澤(Lars Kastrup)表示:“連同這5艘新船,太平船務這兩年共訂造了18艘新造船,表明我們持續致力於更新、擴大並提高船隊的現代化水平。”
2024年11月6日,集裝箱航運巨頭赫伯羅特(Hapag-Lloyd)宣佈,已與兩家中國船廠簽署正式合同,建造共24艘集裝箱船,總投資約40億美元,這是赫伯羅特54年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訂單。
與此同時,2024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集裝箱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共簽訂56艘、約110萬TEU集裝箱船新造訂單,合計1121.2萬載重噸,以載重噸計,成爲當年訂單量最大的航運企業。
壹航運創始人兼CEO鍾哲超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4年全球航運企業競相砸錢造船,主要受航運市場新老船舶替換、歐美2025年開始執行船舶碳排放新規等因素影響,但最主要原因在於疫情及疫情之後的紅海危機,這爲航運業帶來了超額利潤。“許多航運企業一年就賺了過去10年的利潤,這些企業將超額利潤用於增加自有運力,以期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獲得比較成本優勢。”
記者瞭解到,2023年11月以來,也門胡塞武裝多次襲擊紅海及附近水域船舶,全球多家航運巨頭無奈暫停了集裝箱船在紅海及其毗連海域航行,改道繞行非洲好望角,這導致全球運力縮減,運價上漲。
2025年1月10日發佈的德魯裏世界集裝箱指數(WCI)顯示,截至1月9日,WCI環比上週上漲2%,約爲3986美元/FEU,比2019年疫情前1420美元/FEU的平均水平高出181%。
鍾哲超介紹,疫情前,全球各大集裝箱班輪公司租用船舶一直佔有相當比例,個別船公司租船比例一度高達八九成。“如今,這些企業趁着過去幾年疫情加紅海危機帶來的超額利潤,紛紛增加自有船舶比例,因爲自有船舶比例越高的船公司,企業運營成本就越低,在未來市場中的比較成本優勢也會越明顯。”
產能過剩隱憂顯現
對於2025年集裝箱船市場訂單情況,船舶經紀公司MB Shipbrokers在1月3日發佈的《集裝箱每週市場報告》中表示,儘管2025年的市場情緒預計將保持積極,但訂單量預計將顯著低於2024年,這反映出運營商更爲審慎的態度。
鍾哲超認爲,2025年船舶新增訂單仍將處於相對高位,但整體較2024年將逐步下降,未來幾年也將繼續保持回落態勢。船舶的建造週期通常爲2—3年,2024年的新增訂單在2026—2027年將迎來交付高峯。
不斷的新增訂單和交付讓全球集運市場船舶數量也達到高位。國際航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15日,全球集裝箱海運市場現役船舶高達7211艘、總運力逾3156萬TEU,達到史上最高峯。
鍾哲超分析,未來,一旦紅海危機結束,運力過剩的問題會逐漸凸顯出來。“船舶航行通常有一定的週期,預計紅海危機結束半年之後,全球船舶將從好望角改回到蘇伊士運河,全球集裝箱運力過剩會凸顯出來,運價會持續回落,大量過剩船舶無貨可運,全球航運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運去哪物流科技集團航線管理專家對記者表示,如果紅海危機解除,全球集裝箱運力將面臨重新調整。此前運力需求增加大部分是因爲紅海危機所導致的繞行,新增運力大多用於歐洲航線,一旦取消繞行,增加的運力會被逐步分配到其他航線。“目前其他航線已處於飽和狀態,如果再增加運力,全球海運運費會面臨新一輪下行壓力”。該專家分析稱。
Alphaliner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集裝箱船隊增長10.6%,船隊運力增加近300萬TEU。其中超過一半的運力(176萬TEU)被部署在亞洲—歐洲貿易航線上,以滿足因船舶改道好望角而引發的額外船舶需求。
造船業需抓住新機會
從數據來看,近兩年新增的集裝箱船訂單,大部分被中國船廠承接。BIMCO數據顯示,目前全球830萬TEU的手持訂單中,中國船廠佔72%,韓國和日本船廠分別佔22%和5%。
爲迎接這波訂單潮,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揚子江船業、恆力重工等多家中國造船企業紛紛宣佈擴大投資和產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10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9月,我國造船在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三大指標上同比增長18.2%、51.9%、44.3%,分別佔全球總量的55.1%、74.7%和61.4%,以絕對優勢領先排在第二名的韓國。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二司副司長李毅表示,近年來,我國船舶海工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卓有成效,又適逢新一輪市場機遇期,行業發展呈現積極向上態勢,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
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造船業已連續14年保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世界第一,但在船舶設計、高端船舶建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鍾哲超認爲,大量造船訂單給中國造船企業帶來了新機會,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份額越來越高,這對行業來說是巨大利好。他提醒,當前造船企業不能一味擴大產能,應利用這波機會,加快轉型升級,加大向新能源、新燃料船舶領域的進軍步伐,提升高端船舶建造能力和核心技術水平,以承接更多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
責任編輯:李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