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屢次折戟IPO的OYO,要捲土重來了。
01 坎坷上市路
1月20日,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稱,印度經濟型連鎖酒店OYO計劃在2025年第一季度結束前提交招股說明書草案,以加速其上市進程。
資料顯示,OYO酒店是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印度經濟型連鎖酒店品牌,由印度創業者Ritesh Agarwal創立。OYO藉助“軟品牌”加盟方式,通過爲中小型單體酒店提供標準化管理和運營支持,提升了中小單體酒店的品牌影響力以及運營效率。
藉此,OYO在成立後迅速擴張,據媒體報道稱,曾在全球80多個國家的800個城市運營超過4.3萬家酒店。
爲了加快擴張步伐,OYO於2021年10月正式向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提交了上市招股書,計劃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籌集約12億美元。不過,OYO的IPO之路並不順利。
2022年3月,OYO宣佈將IPO融資規模從11.3億美元縮減至8億美元,同時軟銀將OYO的賬面估值下調20%至65億美元。2個月後,OYO宣佈擱置當年的IPO計劃,擔心市場低迷可能影響其估值。
同年9月,OYO再次向SEBI提交新的財務文件,計劃在2023年初進行IPO,但印度證監會於2023年初退回了OYO的招股書。隨後,OYO進一步將IPO融資規模縮減至4億至6億美元,並計劃於2023年11月前後上市。
不過,2024年5月,OYO再次撤回IPO申請。彼時有消息稱,OYO接近完成4.5億美元的再融資,預計完成後將繼續推進上市。
02 敗走中國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OYO曾經在中國酒店市場有過一段高光時刻。2017年,OYO第一家酒店在深圳開業,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隨後,OYO的擴張速度堪稱瘋狂。相關數據曾統計,OYO在中國最快的擴張速度曾達到平均每1.4天入駐一座城、接近3小時開一家店的程度。官方信息顯示,在進入中國不到兩年的時間內,OYO已經覆蓋全國320多城市、10000多家酒店的50萬間客房。
不過,激進的擴張也讓OYO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
首先,品牌管理失控。由於單純追求規模,參差不齊的加盟酒店質量,導致消費體驗不佳,進而影響了品牌口碑。
其次,“年少輕狂”導致遭受OTA的“圍剿”。OYO曾試圖自建銷售系統,推廣自有預訂平臺,這引發了美團、攜程等OTA平臺的強烈反應,並對OYO旗下酒店進行了流量限制,導致其線上流量驟減。
第三,外行領導內行。OYO在中國聘請的高管大多來自互聯網公司,缺乏酒店管理經驗,這使得OYO在完善產品和服務方面進展緩慢,難以滿足加盟商和消費者的需求。
多重因素影響下,OYO在華經營業績也慘不忍睹。2019年,OYO在中國市場的收入爲3.07億美元,但虧損高達1.97億美元,虧損佔收入的比例高達64%。同年,OYO中國更是被爆出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裁員行動,涉及員工人數近一半。
進入2020年以後,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OYO中國難以爲繼,不得不於當年3月宣佈進行戰略調整,全面轉向無保底模式。同年9月,OYO在華門店僅剩1567家,與巔峯期相比,縮水了近90%。
某種程度上講,OYO在中國市場的失敗,也影射出爲何其IPO之路如此坎坷。但另一方面,OYO之所以如此執着於IPO,同樣也離不開軟銀、紅杉印度、滴滴、Airbnb、微軟等背後的大金主,畢竟,資本需要退出,擊鼓傳花的遊戲,總有結束的那一天。
所以,OYO,是不是更像一場資本遊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