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1月23日訊(記者 屠俊)創新藥出海路線依然是諸多藥企採取的策略,數據顯示,過去幾年,BD交易(商務拓展)呈現快速增長,2023年,國內License-out數量反超License-in;而在2024年,中國新藥License-out首付款交易金額首次超過一級市場的籌資金額。
2025歲末年初,以BD交易爲代表的藥企“出海潮”還在持續升溫,一開年,恆瑞醫藥、信達生物、宜聯生物、先聲藥業等多家企業就對外宣佈BD項目。據藍鯨財經不完全統計,僅上述幾家公司達成的BD項目,交易總額就超過30億美元。而以NewCo爲代表的BD出海交易新模式正在成爲風口。
以此前兩度NewCo出海的康諾亞爲例,今年開年又完成兩筆NewCo大單交易。
其中1月10日,康諾亞宣佈,就潛在同類最優的靶向CD38人源化單克隆抗體CM313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Timberlyne Therapeutics,Inc.(簡稱“Timberlyne”)達成獨家授權許可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Timberlyne由康諾亞、貝恩資本、Abingworth、Venrock及MountainField Capital共同創立,在達成CM313授權的同時獲得1.8億美金A輪融資協議。在該次融資完成後,康諾亞將獲得Timberlyne 25.79%的股權,仍爲Timberlyne最大股東,康諾亞董事長陳博將加入Timberlyne董事會,首席財務官張延榮將擔任Timberlyne董事會觀察員。
而A輪融資的領投基金包括:貝恩資本生命科學基金、洛克菲勒投資旗下的Venrock健康資本以及凱雷旗下的Abingworth均爲生物醫藥行業知名基金。
此次授權協議後,作爲回報,康諾亞將獲得3000萬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並獲得Timberlyne股權,成爲該公司最大股東。在達成若干銷售及開發里程碑後,康諾亞可獲得最多3.375億美元的額外付款,以及銷售淨額的分層特許權使用費。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NewCo模式作爲兼具出海和融資兩大屬性,旨在幫助國內藥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資金和市場份額的出海模式就受到業內廣泛的討論,多位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NewCo模式下,國內藥企通過設立海外子公司,將特定管線的海外權益裝入該子公司,並與海外資產形成新的License-out交易模式正在成爲業內出海的新風口。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少有7家本土企業採取了NewCo模式“出海”。相較於傳統的License out交易,NewCo模式讓本土藥企不僅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還能夠獲得合作方股權,從而保證在產品後續研發乃至商業化階段獲得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增值收益。
去年5月,恆瑞醫藥將其GLP-1產品組合以入股形式授予Hercules,其取得後者19.9%股權,和最高超60億美元的相關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提成。Hercules由貝恩資本生命科學基金聯合Atlas Ventures、RTW、Lyra資本聯合出資4億美元成立。
去年7月,康諾亞也將兩款雙抗新藥CM512、CM536的大中華區外全球權益授權給Belenos Biosciences。根據協議,康諾亞將收到1500萬美元預付款、1.7億美元里程碑金額,以及特定比例的銷售分成。Belenos由醫療專業基金OrbiMed控股,持股比例50.26%,康諾亞全資附屬公司一橋香港持股30.01%,康諾亞董事長陳博將加入Belenos的董事會。
由於四度NewCo出海,康諾亞被業內稱爲“NewCo專業戶”,其由原君實生物的創始人之一、國內第一個PD-1的開發者陳博與曾經的“O藥”開發者王常玉一同創立,不過,康諾亞的管線佈局上卻特意避開了已經十分內卷的PD-1賽道,差異化地選擇更有潛力的IL-4R、TSLP、Claudin 18.2 ADC、CD3、CD38等靶點。
2021年7月,康諾亞正式掛牌港交所。近期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康諾亞營收約爲0.57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則虧損3.37億元。截至2024年6月底,康諾亞的定期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銀行理財產品等資金約爲25.77億元,其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爲7.1億元。
對外授權、出海模式的搭建顯然爲其有效補充了現金流。康諾亞方面表示,NewCo不僅能夠幫助自身集中資源推進管線、加快研發速度,而且還爲產品走向國際化注入強勁動能。
數據統計,目前中國在研創新藥數量位居全球第二,2024年中國創新藥領域License out是同期License in交易數量的3倍,這說明中國創新藥企的研發實力正逐步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中國優質的早期資產憑藉BD交易,正在頻繁登上國際舞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