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12月,家住盤龍區的市民陸海(化名)便決定讓2025年的春節過得與衆不同。往年臨近春節的時候,他們一家總是早早地做好準備,買年貨、貼春聯、籌備年夜飯,等待着一年一度的家庭大團聚。但今年陸海決定帶着家人去外地旅遊,去感受不一樣的年味。“家人在哪裏,哪裏就可以‘過年’。”陸海說。
陸海的故事代表着一種新興的過年方式。這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微小變化,而是近年來春節習俗逐漸多樣化的一個縮影。
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像陸海一樣,不再拘泥於傳統的過年模式,而是選擇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個性化的方式來度過春節。這種新現象不僅反映了現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多樣性,還對經濟和社會文化產生一定影響。
家庭出遊新風尚帶動傳統習俗變遷
“我明顯感覺到春節期間‘在路上’的家庭越來越多了。”昆明市旅遊民宿與精品酒店協會祕書長文藝儒說。根據市場觀察,她發現春節期間昆明民宿和酒店的預訂情況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春節期間前往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城市共度佳節。在小紅書上,截至本文發稿時,2025年春節旅遊攻略這一話題便有超過155萬條帖子。
由於昆明冬天氣候溫暖,自然成爲許多家庭的首選目的地。旅遊門戶網站攜程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春節假期,昆明的旅遊訂單同比2023年增長62%,門票訂單同比增長近3倍。“由於許多老人已經提前在外地過冬,而年輕人則選擇過年時前往老人所在的城市,享受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光。”文藝儒認爲,這種趨勢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也促進了春節期間旅遊、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繁榮。一名旅行社從業者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時在國內自由行或國外跟團遊,文藝儒說:“家境相對殷實並且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尤其喜歡‘拖家帶口’離開家鄉去過年,在我們旅行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至今已達50%以上。”
陸海的母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像小時候那樣物資相對匱乏,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過年”。她認爲,對於工作繁忙、閒暇時間較少的年輕人來說,過年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時機。她說:“我們家的老人很喜歡出去玩,所以也很支持我們旅遊過年的安排,哪怕老人自己去不了也不會有意見,因此過年在不在家,對於我們家來說並不是個問題。”
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克嶺認爲,隨着交通更加便利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花在路途上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不斷被壓縮,促使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旅遊過年。“旅遊過年不僅是觀光,更是家庭成員共同創造美好回憶、增進感情的新形式。”從管理學角度看,王克嶺認爲,春節習俗的變遷背後將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這是一場生活方式的轉型,價值觀的多元化改變了人們在空間上的團聚方式,但精神上的凝聚依舊濃烈。這也爲旅遊業帶來了明顯的溢出效應,帶動交通、酒店、餐飲、零售、演出等行業的創收。”
家的味道要與遠方的呼喚共融
“春節全家人在家喫年夜飯,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不能到我們這一代就被改變了。不管有什麼新的趨勢或想法,最終還是得在除夕夜那天回家,一家人喫個團圓飯。”市民馬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他認爲,不論是回家還是舉家出遊,永遠離不開‘家’這一最重要的主題。“對於自己的孩子過年時候出門旅遊,我持反對意見,春節期間就應該回家,共度傳統佳節。”
回憶起自己的春節往事,王克嶺說:“我們‘70後’小時候過的年充滿了年味,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夜飯和守歲等傳統活動豐富多彩。這些回憶讓我感受到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美好寓意。”而隨着儀式性質的過年活動越來越少,王克嶺認爲這將造成家族身份認識的逐漸弱化。
因此,王克嶺表示,在春節期間各地應將春節傳統習俗或儀式融入當地旅遊業,推出一系列富有春節特色的活動和服務,讓遊客離家也能體驗、感受春節的傳統文化。以昆明爲例,自1月10日起,昆明持續開展786場文化活動迎新春,包括非遺賀歲、傳統花燈和滇劇演出、非遺研學實踐、書畫展及美術展等。各縣區也舉辦年俗文化巡遊、寫春聯、送窗花等民俗文化活動,讓遊客在享受旅遊的同時,也能深度參與和體驗春節的傳統習俗。
“當團圓不再侷限於餐桌,春節的年味也在悄然變化,在追求新奇與便捷的同時,如何平衡家庭情感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展望未來,王克嶺認爲,春節習俗和過年方式將繼續演變出更多形式,但家庭情感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必須傳承下去。“不論如何,當前選擇多樣化的春節慶祝方式,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和新時代家庭的開放態度,這也是年味裏最生動的一部分。”
記者方圓報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