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古爾斯比周三警告稱,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衝突可能會引發長期的通脹壓力,對美聯儲的政策決策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2025年及以後。
古爾斯比在芝加哥聯儲於底特律舉辦的汽車行業洞察研討會上表示:“供應端的擾動可能會對整體通脹產生實質性影響。它們並不總是微不足道的小波動,不應被忽視。”
目前,白宮正威脅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全球其他國家徵收至少10%的關稅。如果這些關稅政策實施,並且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2022年以來美國通脹的下降趨勢可能會被逆轉。
古爾斯比強調:“我們必須考慮任何可能推高物價的因素。如果我們在2025年發現通脹回升或下降停滯,美聯儲將面臨艱難抉擇,必須弄清通脹是源於經濟過熱,還是由關稅引發。這一區別將決定美聯儲是否以及何時採取行動。”
古爾斯比將當前關稅帶來的通脹風險與2018年的中美貿易衝突及新冠疫情時期的供應鏈中斷相比較。他指出,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的貿易衝突主要影響了部分中國商品,並未導致整體經濟通脹大幅上升。而新冠疫情後的通脹飆升,則是由於全球工作模式的改變和大規模財政刺激,導致勞動力供應受限,消費者需求激增,最終引發通脹失控。
然而,當前威脅供應鏈的因素遠不止關稅和貿易衝突。古爾斯比警告稱,自然災害和人爲災害,如火災、颶風、港口碰撞、運河堵塞、碼頭工人罷工等,都可能成爲新的供應鏈危機。此外,地緣政治衝突和移民政策變化也可能加劇供應端的壓力。
他特別強調:“新冠疫情帶來的經驗教訓之一就是,不能忽視供應鏈問題。當前威脅實施的全面高額關稅,可能更像新冠疫情初期,而不是2018年的貿易衝突。”
與2018年相比,企業的應對能力可能更加有限。古爾斯比指出,企業是否能夠通過調整供應鏈來緩解關稅影響,關鍵在於商品的可替代性。如果過去五年企業已成功調整供應鏈,使其更具韌性,那麼它們可能能夠通過轉移生產基地來避免關稅帶來的價格上漲。但如果2018年企業已經將最容易轉移的供應鏈移出中國,那麼剩下的部分可能是最難替代的商品,這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脹壓力。
此外,關稅的影響可能更廣泛。美國近一半的進口商品是零部件和組件,這意味着即使最終產品在美國製造,高昂的進口成本仍可能推高最終商品價格。例如,汽車行業的供應鏈遍佈整個北美地區,零部件在不同國家之間多次流轉,如果多次徵收關稅,最終產品價格可能大幅上升。
古爾斯比指出,與2018年相比,這一輪關稅可能涉及更多國家、更廣泛的商品,甚至稅率更高。因此,通脹影響可能更加顯著且持續更久。他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已經看到,供應鏈越複雜,調整和適應所需的時間就越長。”
自2023年起,古爾斯比擔任芝加哥聯儲主席,並在今年成爲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投票成員。此前,他曾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並從事經濟學研究。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