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財網
金融壹賬通一直在求變,不僅持續“瘦身”,出清了旗下與金融科技無關的銀行業務,以及逐漸剝離掉雲服務業務,如今高管人事也進行了大“換血”。
文/每日財報 張恆
作爲平安集團的四大科技獨角獸之一,金融壹賬通近期在高管人事方面出現的一波又一波“巨震”。
先是2024年12月26日,任職近六年的金融壹賬通黨委書記、監事長、執行副總裁黃潤中,因嚴重違紀違法,被相關部門帶走接受調查。
四天後,12月30日,平安產險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技術官陳當陽被中國平安任命爲金融壹賬通黨委書記,而作爲該公司總經理的唐嘯,則是接替此次被查的黃潤中,被任命爲金融壹賬通黨委副書記,黃潤中不再擔任黨委書記、委員職務。同時傳言陳當陽有可能接任金融壹賬通董事長一職。
果不其然,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2月5日晚間,金融壹賬通正式對外發布公告,經董事會決議,陳當陽已獲委任爲公司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及董事長,自2025年2月5日起生效,董事會謹此對陳當陽之委任表示熱烈歡迎。
與此同時,沈崇鋒由於私人原因,已辭任金融壹賬通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及董事長,並在同一天生效,董事會對沈崇鋒任職期間對公司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此次“換帥”背後凸顯了金融壹賬通常年虧損,盈利成爲各方當務之急。爲了轉變經營業績,近一兩年金融壹賬通走上一條“瘦身”之路,先是出售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普惠立信,再“棄甲”虛擬銀行,去年上半年又終止了金融雲業務。
那麼,“新帥”陳當陽的到來,能給金融壹賬通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陳當陽“空降”接棒成新掌門
年薪690萬董事長沈崇鋒辭任
根據公開履歷,陳當陽年輕有爲,作爲“準80後”,1979年出生的陳當陽今年才僅46歲,是典型的“技術派少帥”,分別於2002年及2007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
陳當陽畢業後在金融科技領域工作,對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在銀行、支付、保險等行業的應用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從2007年至2015年職業生涯初期,他一直在中信銀行輪值,包括高級研發工程師、雲計算應用研發部總經理助理、總工辦副主任兼首席應用架構師。
2015年6月,陳當陽離開轉戰至螞蟻科技集團,擔任了保險事業羣首席技術官一職。
直至2021年9月,他加盟了中國平安,進入平安產險板塊,歷任科技中心總監、總經理助理,負責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包括落實科技監管要求,建設科技數據能力,管理技術團隊,培養技術人才等。
根據此次公告,陳當陽與金融壹賬通訂立服務合約,自2025年2月5日起爲期三年。陳當陽作爲首席執行官每年可收取基本薪酬人民幣160萬元,並根據公司的年度業績評定以現金或股票形式向其發放績效獎金,而他作爲執行董事的職責則是不收取任何額外的董事袍金或酬金。
同時,董事會也對陳當陽的加入寄予了厚望,“相信他的技術背景及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將爲公司發展提供更強的動力,帶領公司實現新的戰略目標。”
而此次因個人原因辭任的沈崇鋒,是於2021年10月份加入金融壹賬通,至如今掛帥而去其已在公司任職超3年時間。
2021年10月22日晚間,金融壹賬通對外發布了一則董事會決議公告稱,爲配合公司新階段戰略升級需要,持續推進SaaS化轉型,將聘任沈崇鋒出任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CEO),沈崇鋒將負責公司日常經營尤其是產品建設的工作。
直到2022年8月17日,沈崇峯才正式“接棒”因個人原因接連辭去了公司董事長和執行董事職務的67歲葉望春,成爲金融壹賬通第二任掌門。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55歲的沈崇鋒,早期出身於教學系統,而後纔開始進入到科技金融領域。他於1992年獲得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的工程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長春科技大學(現吉林大學)的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選擇留校任教。
在未進入到金融壹賬通之前,沈崇鋒一直在金蝶軟件就職,1998年他離開教育系統轉戰至軟件行業,當年進入了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一呆就是長達23年的時間,先後擔任了金蝶軟件深圳分公司部門經理、東莞分公司總經理、深圳分公司總經理、華南地區總經理,總裁高級副總裁和中國區的輪值總裁。
《每日財報》注意到,自沈崇鋒擔任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後,其從公司領取的薪酬並不低,2022年他的總薪酬爲747.8萬元,較2021年時任董事長葉望春的薪酬高出了155.1萬元。2023年,沈崇鋒的薪酬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高達690.6萬元,其中的基本年薪(包含住房補貼、其他補貼及實物福利)爲313.5萬元。
而作爲對比,剛剛我們提到,此次履新的陳當陽作爲首席執行官每年可從公司領取的基本薪酬才爲160萬元,這顯示出金融壹賬通董事長職務薪酬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降薪潮波及,基本年薪已嚴重縮水或幾近腰斬。
持續虧損,七年累虧超73億
此次金融壹賬通突然對“一把手”的換防,也讓市場紛紛猜測其中深意,公司是否以借換人契機來扭轉一直以來深陷虧損的困境。要知道上市前後七年間金融壹賬通就持續連年虧損,未能品嚐到盈利的果實。
歷年財報數據顯示,在還未登陸二級資本市場的時候,金融壹賬通就已經連虧兩年,2017年-2018年,其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5.82億元、14.13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6.07億元、-11.96億元。
隨後,金融壹賬通於2019年12月赴美紐交所成功上市,本以爲能借此“東風”迎來業績增長新局面,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不僅連年虧損的態勢未有改變,而且營收也處於放緩之勢。2019年-2021年,其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23.28億元、33.12億元、41.32億元,增速分別爲64.69%、42.29%、24.76%,增速逐年放緩之勢尤爲明顯。該期間對應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6.61億元、-13.54億元、-12.82億元,連續3年大額虧損。
時間來到2022年,金融壹賬通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向港股發起進軍,成爲國內美港股雙重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一時間風頭無兩。
不過,即便如此,其業績情況也未能得到改善。2022年-2023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44.64億元、36.68億元,期間增速分別爲8.03%、-17.84%,營收增速已經從放緩之勢轉爲了負增長。同期,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8.72億元、-3.63億元,雖然虧損面依舊沒變,但好在虧損幅度明顯一步步收窄了。
也就是說,2017年至2023年的7年間,金融壹賬通累計虧損掉了73.35億元,其中,自2019年上市後至2023年末,該期間累計虧損55.32億元。
根據其披露的最新財報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金融壹賬通實現持續性業務(指剔除虛擬銀行業務板塊數據)營業收入18.3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4億元下降30.6%;歸母淨利潤爲1.1億元,同比增長138.92%。以數據來看,雖然該公司營收下滑嚴重,但起碼歸母淨利潤罕見轉正了,尤其是第三季度,金融壹賬通歸母淨虧損縮減至0.3億元,同比大幅收窄了41.9%,值得慶賀。
那麼問題也接踵而來,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金融壹賬通盈利有這麼大的改善?此外,去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收又爲何罕見出現急劇滑坡呢?
瘦身+降本兩手抓,長期穩定盈利仍有壓力
透過2024年三季報,金融壹賬通的盈利能力未能真正得到改善,此前業績有所好轉,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
一是,出售旗下虛擬銀行業務所帶來的一次性交割收入,反哺了利潤。
2023年11月14日,金融壹賬通發佈公告稱,擬以9.33億港元的對價向陸金所出售所持有的平安壹賬通銀行100%股份,交割完成後,公司將不再持有任何的壹賬通銀行權益。
最終,該項交易在2024年4月底完成,儘管公司對該銀行的原投資成本約15億港元,此番出售明顯虧損,但在會計處理上形成了2.09億元的收益。
通過“瘦身”來改善虧損狀況,這是當時金融壹賬通出手拋售虛擬銀行業務的終極目的。
二是,嚴格控制壓縮成本,爲增厚利潤空間“開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金融壹賬通的研發開支、銷售及營銷開支、一般行政開支分別降至了4.69億元、1.38億元和2.21億元,分別同比減少了38.09%、24.18%、8.36%。
通過以上“瘦身”和降本雙管齊下,短期內對淨利潤起到幫扶作用,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因爲金融壹賬通的主業盈利能力依然有待加強。根據財報,2024年第三季度其毛利率爲32.7%,同比降低3.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爲36.1%,同比降低1.1個百分點。
由此,金融壹賬通能否徹底扭轉虧損困局並真正實現長久穩定盈利,還需將重心放在打磨主營業務、持續培養自身造血能力纔行。
再來解釋第二個問題,爲了擺脫對平安集團的高度依賴而培養自身獨立經營能力,金融壹賬通於2024年7月份起開始逐步中止了雲服務業務的運營。但要知道,雲服務是金融壹賬通構建的加馬金融雲平臺中重要一環,自2020年起向合作的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該業務常年給金融壹賬通提供了約三分之一的收入,是比較重要的增長極,其中99%以上的收入更是來自平安集團附屬公司和聯營公司,即“平安系”公司。
而拆分業務板塊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金融壹賬通的數字化銀行、數字化保險、加馬平臺三大板塊分別實現收入3.67億元、4.01億元、10.64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47.2%、22.2%和22.5%。最終實現總營收18.3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0.6%。
對此,金融壹賬通解釋稱,持續經營業務營收下滑,主要是由於其加馬平臺業務板塊中的雲服務平臺收入減少所致。
可見,雖然雲服務業務的中止被認爲是金融壹賬通“去平安化”實現獨立的一個好開端,但加馬平臺及其雲服務收入的體量還是各板塊中最高的,一旦停止運營,短期內會促使該公司本就處於下滑的營收變得更加承壓了。
總的來說,近一兩年時間裏,金融壹賬通一直在求變,不僅持續“瘦身”,出清了旗下與金融科技無關的銀行業務,以及逐漸剝離掉雲服務業務,如今高管人事也進行了大“換血”。金融壹賬通以輕裝上陣來儘快走上穩定盈利道路之心不明言表,而隨着新掌舵者陳當陽的負重接棒,金融壹賬通能否迎來一個新的開局和轉折點,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每財網聲明: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責任編輯:張文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