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秀明委員: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中國政協網
02-13

轉自:人民政協報

蛇年春節,位於鄱陽湖西岸的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銀寶湖鄉鑑玉村熱鬧非凡。村裏的戲臺上,饒河戲唱腔激越高亢,表演剛柔並濟,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村民們趕來觀看,觀衆動輒數千人,場面十分壯觀。一天兩場大戲,喚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最純真的記憶,讓廣大村民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鄱陽湖畔傳統戲曲文化發達,戲臺林立,常演不衰。周邊鄉村生活中,演戲、看戲相當普遍。有資料顯示,鄱陽縣能唱饒河調的人佔到總人口數的40%,大大小小的戲班子有幾百家,村民們在喜慶節日裏沉醉在戲曲當中。戲曲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是將村民們凝結在一起的紐帶,也成爲遊子最深刻的鄉愁記憶,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鄱陽湖畔的戲曲只是贛鄱大地鄉村文化日漸繁榮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西省多措並舉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在古建保護上發力。據統計,江西省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村落413個、省級傳統村落157個、傳統建築2萬餘幢,流坑古村、安義古村、釣源古村等一大批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二是在非遺傳承上發力。近年來,江西省創建客家文化(贛南)、徽州文化(婺源)、陶瓷文化(景德鎮)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量居全國第一。弋陽腔、夏布織造技藝等88項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是在羣衆文化上發力。持續開展“四季村晚”、“戲曲進鄉村”、廣場舞展演等羣衆文化活動,舉辦場次、參與人次連創歷史新高,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姓大舞臺。四是在移風易俗上發力。贛州石城縣的“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上饒餘干縣的“移風易俗套餐一條龍”;萍鄉湘東區的“新風提調幫幫團”等,一項項創新實踐厚植新風正氣。五是在文旅融合上發力。“賞花﹢”“油菜﹢”“採摘﹢”“研學﹢”等融合業態持續火熱,陸續建成“中國毛筆文化第一村——南昌市進賢縣周坊村”“中國蓮花第一村——撫州市廣昌縣姚西村”等特色產業村267個。

去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紮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最是文化能致遠。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要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章,以鄉村文化的活力迸發爲鄉村振興持續賦能。

深挖文化基因,激活內生動力。挖掘整理村史、方言、民歌、手工藝等遺產,還原傳統生產生活場景,建立檔案庫,打造“鄉村記憶館”。鼓勵非遺傳承人開設“鄉村工坊”,開發體驗式課程,推動傳統節慶現代化表達。

構建文化生態,助力產業發展。打造“文化﹢農業、旅遊、電商等”產業鏈。成立“鄉村文化合作社”,吸納村民、返鄉青年、藝術家共同運營文化項目。引入社會資本成立鄉村文化基金會,通過“公益﹢商業”模式支持小微文化創業。

尊重羣衆意願,喚醒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始終堅持以村民受益、長期受益爲基本原則,嚴格防止任何侵犯村民利益、削弱村民獲得感的做法。以鄉愁鄉情爲紐帶,培養一批熟悉和熱愛鄉村文化的帶頭人。

完善文化服務,提升治理效能。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爲核心,聯動農家書屋、文化廣場、村史館等節點,形成覆蓋廣泛的公共文化網絡。開發“鄉村文化雲平臺”,提供在線課程、非遺展示、活動預約等服務。開展“鄉村文化經紀人”培訓,教授活動策劃、新媒體運營等技能。

數字技術賦能,突破時空邊界。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復原古村落風貌,開發線上虛擬遊覽項目。鼓勵村民用短視頻記錄鄉村生活,打造“千村千面、別開生面”的傳播內容。開發鄉村文化AI人工智能助手,提供多語言講解、智能導覽服務。

政策機制保障,實現永續發展。將文化振興納入鄉村振興考覈體系,設立“鄉村文化振興專項債”。推行“文化資源資產化”試點,允許村集體以文化資源資產入股企業。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文化項目。

在從“輸血”到“造血”的文化振興之路上,鄉村文化振興需跳出“就文化談文化”的侷限,通過“保護-創新-轉化-反哺”的閉環,讓文化成爲鄉村發展的核心動能。當村民因文化而自豪、產業因文化而增值、鄉村因文化而美麗時,鄉村振興便擁有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作者系江西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 於秀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