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年專利保衞戰提前開打!90%營收命脈遭仿製藥圍剿!微芯生物VS正大天晴 這場醫藥攻防戰誰將勝出?

金融界
02-14

微芯生物核心抗癌藥物西達本胺正面臨新一輪專利保衛戰。2025年2月6日,微芯生物公告稱收到國家知識產權局關於正大天晴針對西達本胺組合物專利的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這是繼2024年12月30日正大天晴對另一項西達本胺專利發起挑戰後,一個月內針對該產品的第二次專利狙擊。儘管微芯生物強調“專利體系仍穩固”,但結合其2024年淨利潤預虧1.11億元、同比降幅超225.43%的業績預告,這家中國創新藥標杆企業的轉型困局逐漸浮出水面。

專利攻防戰升級:組合物專利再遭挑戰

2019年8月,微芯生物作爲首家申報科創板上市的原研藥企正式登陸資本市場。而西達本胺是微芯生物歷時12年研發的首個原創抗腫瘤新藥,也是公司的主要產品,於2014年12月在中國上市。目前,西達本胺在國內已獲批外周T細胞淋巴瘤、乳腺癌、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三個適應症、在日本已獲批成人白血病和外周T細胞淋巴瘤兩個適應症、在中國臺灣已獲批乳腺癌適應症。

此次涉訴專利“一種TRKA(G667C)和FLT3靶點抑制劑及其與西達本胺的組合物”(專利號:ZL202211051615.8)於2022年8月申請,2023年3月獲授權,保護期至2042年。2025年1月23日,正大天晴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微芯生物上述發明專利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經形式審查,於2025年2月5日發出《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

微芯生物表示:“鑑於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僅受理了申請人提出的專利無效宣告請求,尚未正式審理,更未對本次無效宣告請求做出最終決定。”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也表示:“這個事是醫藥行業的正常商業行爲,也是執行專利制度的常態。”

這是西達本胺上市十年來遭遇的第三次專利挑戰。早在2013年,美國亨特博士實驗室就曾對其核心專利發起無效宣告,最終以微芯生物勝訴告終。此次正大天晴的連環攻勢直指西達本胺的拓展性技術佈局,其針對的專利涉及靶點抑制劑與西達本胺的聯合用藥方案,屬於適應症擴展的重要技術儲備。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天晴曾多次在挑戰專利中獲得成功。2021年6月至8月,正大天晴在先後對諾華依維莫司片涉及的三件相關專利提交無效宣告請求;2022年2月至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做出裁定,宣告諾華上述三件專利權全部無效。

對此,微芯生物回應稱,公司圍繞西達本胺已構建包含化合物、晶型、製劑、適應症等在內的專利矩陣,最長保護期至2042年。即使單一專利被無效,其他專利仍可維持產品市場獨佔權。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組合物專利通常用於抵禦仿製藥企對藥物新適應症的“繞道開發”,若被無效可能削弱未來市場拓展的護城河。

業績承壓:支柱產品營收佔比近九成

專利爭議背後,西達本胺對微芯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財報顯示,該藥年銷售額達4.67億元,佔總營收近90%,毛利率高達96.09%,上市至今累計銷售額超20億元。作爲中國首個原創抗腫瘤新藥,西達本胺已獲批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乳腺癌等適應症,其中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新適應症於2023年底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不過,西達本胺的銷售增長也已大幅放緩,2022年全年微芯生物西達本胺銷售收入增速從上年的54.8%回落到了20.7%,2023年僅爲-0.04%。

支柱產品的過度依賴加劇了業績波動。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微芯生物預計營收6.58億元,同比增長25.61%,但淨利潤虧損1.11億元,同比擴大225.43%。虧損主因包括研發投入增加、市場拓展費用上升及資產減值計提。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微芯生物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爲7823.9萬元、1.37億元、2.34億元、2.88億元、4.05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45.02%、50.94%、54.44%、43.16%、77.3%。2024年前三季度,微芯生物的研發投入金額爲2.46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爲51.05%。粗略計算,近六年時間內,微芯生物的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13.88億元。

而由於研發項目及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資金需求較大,上市五年多以來,微芯生物從未實施現金分紅。2024年11月20日晚間,微芯生物披露定增預案,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6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的淨額將分別投入到創新藥研發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定增預案,微芯生物計劃將募資的7.1億元用於“創新藥研發項目”,剩餘2.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補流佔比達到26.04%。

微芯生物的補流迫在眉睫。2024年前三季度,其資產負債率來到50.77%,帶息債務佔到股權價值的15%,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剩1.93億元。

市場前景存隱憂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專利風險,微芯生物正通過強化專利佈局與擴充研發管線構建防禦體系。根據公告,西達本胺專利羣覆蓋化合物基礎專利(ZL03139760.3)、晶型專利(ZL201410136761.X)及此次涉訴的組合物專利,形成多層保護網絡。公司特別強調,即使組合物專利被無效,其他專利仍可阻止仿製藥企直接複製原研產品。

只是,在西達本胺方面,目前國內尚未有同類HDAC抑制劑上市,但恆瑞醫藥、正大天晴等企業的仿製藥研發已進入臨牀階段。專利挑戰的頻發可能加速仿製藥上市進程,若核心專利保護體系被突破,微芯生物或面臨價格競爭與市場份額流失的雙重壓力。

而增速較快的西格列他鈉,商業化成績也難言出衆。2021年10月,其第二款首創的FIC新藥西格列他鈉獲批在國內上市,是全球首個過氧化酶體增殖受體(PPAR)全激動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1類降糖新藥西格列他鈉,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在2023年僅貢獻了8%的營業收入,仍未形成規模。

此外,資本市場對微芯生物的價值評判也難言樂觀,2019年上市首日即觸頂125元的巔峯,截至今年2月14日報收18.40元/股,市值75.03億元,較上市之初的500億元蒸發85%。

長期來看,微芯生物的突圍仍需突破“單產品依賴症”。截至2024年Q3,其在研管線包括針對自身免疫疾病的CS12192(Ⅰ期臨牀)、抗腫瘤藥物CS23546(臨牀前)等,但這些項目距離商業化仍需數年時間。如何平衡現有產品的專利防禦與新興管線的研發投入,將成爲決定其轉型成敗的關鍵。

這場專利攻防戰不僅考驗微芯生物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更折射出中國創新藥企在專利懸崖前的普遍焦慮。隨着醫藥行業進入“專利挑戰常態化”時代,構建多層次專利壁壘、加速管線多元化或將成爲創新藥企生存發展的必修課。

關鍵詞閱讀:微芯生物

責任編輯:鍾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