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注意到,小米眼鏡官方微博已經上線,賬號認證主體顯示爲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隨後,市場又傳出小米首款AI眼鏡已經獲得入網許可,或將於近期發佈。更進一步的消息顯示,原定於2025年3月至4月發佈的小米AI眼鏡,或計劃提前至2025年2月與小米15 Ultra同臺亮相。
對此,小米集團(06682.HK)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回應表示:“大家如此關注小米眼鏡十分欣慰,在此感謝大家,不過非常抱歉要掃大家的興了,該賬號爲多年前申請,並非新上線,特此說明!”
市場如此關注小米AI眼鏡的動態,一是因爲國內AI眼鏡玩家越來越多,已號稱“百鏡大戰”,戰況愈顯激烈,二是因爲數月之前已有市場傳言稱,小米計劃推出的新一代AI眼鏡,“雷軍預期(銷量)在30萬副往上”。
小米方面僅就小米眼鏡微博賬號作了簡單回應,未就AI眼鏡的發佈時間和預期銷量等信息作進一步的澄清說明。
有媒體不完全統計信息顯示,2024年全球公開展示以及正式發佈的AI眼鏡產品已達46款,其中側重音頻、拍攝的AI眼鏡爲9款,AI+AR眼鏡爲22款,分體式XR觀影眼鏡爲15款。隨着大廠加入戰局和大模型加速“上鏡”,市場預期2025年AI眼鏡元年將至。
小米AI眼鏡受關注
據公開信息,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8月,法定代表人爲屈恆,董事長爲雷軍,註冊資本3.2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全資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已獲批登記“Xiaomi AR眼鏡桌面控制軟件”“米家眼鏡軟件”著作權。此外,該公司還申請了上百項眼鏡相關專利,且大多數專利申請已獲授權。
此前還有消息稱,小米數月前就已經和歌爾股份(002241.SZ)合作,計劃推出新一代AI眼鏡,甚至還提到了“雷軍預期(銷量)在30萬副往上”。但歌爾股份2024年11月回應稱,公司不透露客戶具體信息,主要產品可應用於AI眼鏡及其他終端產品,但AI眼鏡業務當時尚未量產。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小米做AI眼鏡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基礎。作爲手機、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小米已經給消費者留下了“價格低、配置高”的深刻印象。這種品牌形象有助於小米AI眼鏡在市場推廣時獲得消費者的關注和信任。
其次,小米擁有豐富的硬件研發和生產經驗,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出高質量、高性能的AI眼鏡產品。同時,小米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也具備優勢,能夠有效控制成本,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再次,小米在生態鏈建設方面也頗具優勢。通過整合小米生態鏈中的其他智能設備,小米AI眼鏡可以實現更多的互聯互通功能,提升用戶體驗。然而,小米做AI眼鏡也面臨一些劣勢:例如,在AI技術和算法方面,小米可能不如一些專注於AI領域的公司來得深入;同時,面對市場上已經存在的衆多競爭對手,小米需要在產品差異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此前也曾推出過智能眼鏡產品“MIJIA智能音頻眼鏡”,共兩種版本。其採用氣傳導開放聲場技術,搭載SLS0820超聲線揚聲器融合音腔結構算法,配備雙重防漏音技術,支持通話降噪。業內人士認爲,當時的產品還比較簡單,只是單純地將藍牙耳機和眼鏡融爲一體,沒有發生質變。
百鏡大戰
隨着人工智能、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以及可穿戴設備等技術的不斷成熟與融合,一個全新的智能穿戴設備時代正加速向我們走來。在衆多未來科技產品中,AI眼鏡以其獨特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實用性,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
如Meta CEO扎克伯格所說,2025年將是AI眼鏡的決勝之年。他在公司2024年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這將是一個決定性的年份,我們將看到是否能夠走上一條通向數億甚至數十億AI眼鏡用戶的道路,使眼鏡成爲下一代計算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AI眼鏡行業還迎來了新品密集發佈期。在CES 2025展會上,AI眼鏡備受關注,多家企業推出了新品。例如,雷鳥創新與TCL聯合發佈了首款AI拍攝眼鏡雷鳥V3,集成了拍攝、光波導技術,並搭載了通義千問大模型。此外,雷神科技、樂相科技、康冠科技等也推出了AI眼鏡新品,進一步豐富了市場選擇。
談及整個AI眼鏡市場的發展,江瀚表示,第一,從市場趨勢來看,AI眼鏡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AI眼鏡逐漸從概念走向實用,成爲未來智能穿戴設備的重要發展方向。
第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如雷鳥、PICO、XREAL、Rokid等企業紛紛加入AI眼鏡市場,國外蘋果、索尼、Meta等巨頭也虎視眈眈。這些企業都在積極投入研發,推出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AI眼鏡產品,使得市場競爭愈發白熱化。
第三,消費者對於AI眼鏡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漸提高。隨着AI眼鏡在功能、性能、舒適度等方面的不斷改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並嘗試使用AI眼鏡。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今年的“百鏡大戰”有望爲消費電子產業鏈提供新的增長機遇,也爲DeepSeek這些國內大模型的落地,提供了理想的硬件載體和應用場景。國泰君安亦認爲,DeepSeek-R1高性能推理小模型將加速端側AI落地,驅動AI手機、AI PC、AI眼鏡等硬件出貨量上行。
Meta-rayban接入Llarma 3模型,TCL雷鳥及Rokid與阿里通義千問開展合作,都顯示了AI眼鏡與用戶的交互需要大語言模型的支持,但目前AI眼鏡功能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用戶黏性較高的相關應用。不過,AI眼鏡平臺作爲一個嶄新的消費電子品類,不存在像智能手機生態中品牌廠商需要協調固有互聯網廠商開放AI流量入口的情況,反而更容易成爲AI應用率先落地的場景。華泰證券預計,今年全球整體AI眼鏡市場有望接近1000萬副。
信達證券指出,DeepSeek大幅提升模型質量的同時降低了單位成本,算力環節有望得到緩解,參與玩家可採用相對少硬件和相對低成本,國內智能眼鏡玩家或加速入局。伴隨AI效率和可訪問性提升,終端應用功能有望趨於豐富,AI眼鏡交互體驗有望提升,同時重量、體積、續航等有望進一步優化,AI眼鏡滲透率有望加速迎來拐點。
據IDC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出貨量爲1280萬副,同比增長26%,中國AI眼鏡市場出貨量爲280萬副,同比增長107%。洛圖科技預計,2025年,AI功能在智能眼鏡市場的銷量滲透率將突破60%。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