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2月20日 - 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最新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越來越多地採用表外形式,其中許多表外操作與對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間接干預有關,但是在不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央行的政策選擇仍然有限,它無法捍衛任何水平的國債收益率或市場指數。
報告指出,中國央行2024年資產負債表的收縮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其近期的政策操作,以及其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我們發現,許多貨幣政策操作並未反映在其資產負債表中,而是根據央行的會計規則記錄在表外科目中。”邢兆鵬在上述報告中提到。
這些操作包括:
1.央行票據互換(CBS),由於參與者有限,此工具對市場影響很小。
2.債券借貸,即央行從一級交易商處借入債券進行賣空。如果央行出售借入的債券,這些債券將納入其資產負債表。截至2024年底,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其對中央政府的債權增加了1.35萬億元人民幣,但當年淨買入國債規模爲1萬億元,這意味着有3,500億元的賣空操作。
3.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截至2024年底,該互換便利工具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這些操作記錄在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表外科目中,因爲相關操作隻影響實物庫存或託管證券,而不影響現金持有量。因此,它們對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或市場流動性沒有影響。然而,債券借貸和SFISF對資產定價有影響,因爲它們代表了央行對市場的干預。
中國央行更願意以間接和謹慎的方式干預市場定價的原因是,它仍然希望保持資產負債表的乾淨和簡潔。近年來,市場一直在談論中國央行是否在實施量化寬鬆政策。
澳新銀行之前的報告也預計中國央行會救助房地產市場或其他不良資產。“然而,如果中國央行在不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進行干預,這種情況可能不會很快實現。”報告稱。
中國央行的任務是擴大其在宏觀審慎和金融穩定方面的作用。鑑於未來不確定性增加,我們認爲這些工具仍然不夠。中國央行可能會針對不同的資產,創設類似的互換或借貸工具。現有工具也可能得到改進。
中國央行官員暗示,SFISF可能轉變爲常備工具,以便投資者可以隨時獲得充足的資金。(完)
(發稿 侯嚮明; 審校 楊淑禎)
((xiangming.hou@thomsonreuters.com; 86-10-56692095; Reuters Messaging: Mobile/Wechat:(8610)13699279600))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