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賣粉筆靠銷量,現在賣創意和品牌”

中國青年網
02-20

編者按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根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

對於年輕人而言,返鄉入鄉創業是無奈之下的退路,還是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當越來越多人湧入這條賽道,又該如何扶持他們更好地發展?記者採訪了湖北、上海兩地的創業青年,他們都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也藉助科技創新,讓舊產業產生令人刮目相看的高收益。

——————————

在湖北省應城市黃灘鎮劉垸村,村民房前屋後的架子上晾曬着顏色各異的粉筆。這個昔日沒落的村莊如今蛻變爲五顏六色的“彩色王國”,村子裏生產的粉筆年產值過億元,遠銷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帶領村民致富的劉小鋒,是應城市返鄉青年創業羣體中的焦點人物,被譽爲“粉筆大王”。

劉小鋒2005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此後就職於深圳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半年之後,他毅然回到家鄉,投身日漸沒落的粉筆產業,20年時間不斷迭代,帶領村民喚醒昔日的“中華粉筆第一村”。

劉垸村所在的應城市,石膏資源豐富,有400多年的石膏開採歷史,纖維石膏儲量、品位居全國之首,有“膏都鹽海”之稱。這裏的石膏潔白如雪、質地優良,是製作粉筆的主要原料。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劉垸村的村民們就做起了粉筆生意,家家戶戶都是晾曬粉筆的行家裏手。拎着手提包跑業務賣粉筆,成爲村裏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養活了一代又一代劉垸村人。

劉小鋒的父親也是其中一員。小時候,父親總是早早就起來做粉筆,母親則在旁邊包裝,晚上點着煤油燈一家人趕工是常有的事,劉小鋒也在一旁幫忙。從小在漿缸旁邊長大的他,對粉筆的12道製作工序耳濡目染。

2000年開始,應城的粉筆生意走到了十字路口。由於粉筆生產工藝簡單,當時的市面上教學粉筆供大於求,市場趨於飽和,劉垸村的粉筆銷量逐年下降,甚至出現滯銷。

越來越多的村民認爲,做粉筆已是“夕陽產業”。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父母對劉小鋒唯一的期盼也是不要再回來做粉筆。

劉小鋒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一家深圳的互聯網公司,從事搜索引擎開發,也第一次感受到互聯網的強大。

春節回家探親,劉小鋒看見劉垸村家家戶戶都堆積了大量的粉筆甚至黴變,他嘗試在電商平臺發佈粉筆銷售信息,沒過多久,居然接到了第一筆訂單。對方看見他是應城的,簡單溝通後就向他銀行賬戶裏轉了8萬元貨款,購買石膏原料。

互聯網銷售帶來的巨大便利讓劉小鋒又驚又喜,他認爲這是一個開拓粉筆市場的巨大機會,興奮地向哥哥分享網絡銷售的想法。原本在青海打拼的哥哥一下子被打動了,決心回到家鄉一起創業。

不久,劉小鋒辭掉工作,帶着一臺二手電腦回到劉垸村,躲進自家二樓開始創業。哥哥裝上了村裏第一根網線,兄弟倆一起創立了公司。

靠粉筆託舉走出村莊的大學生卻辭職回來賣粉筆,父親氣得衝上樓,要把他的電腦砸了,母親跑來阻攔,勸劉小鋒趕緊回深圳上班。村民們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認爲他通過網絡銷售粉筆的想法“不靠譜”。

劉小鋒一邊妥協,一邊尋找出路,承諾一個月沒有任何效果就打消創業的念頭。他每天泡在網上近20個小時,在各種交易網站上發佈劉垸村粉筆的銷售信息,跟全國各地的客戶聊產品、寄樣品;還要拍攝產品照片、製作運營網頁。結果,詢問的人不少,一月之期將至卻沒接到一筆訂單。

“那個時候,我每天在網絡上寫文章,講自己回村跟哥哥一起創業的故事,講應城粉筆的故事。”劉小鋒回憶。

就在連他自己都想要放棄的時候,一張來自外省某教育局採購教學用粉筆的10萬元訂單,讓一切峯迴路轉。“現在說起來很稀鬆平常的訂單,當時我跟我哥都在擔心對方會不會是騙子。”劉小鋒笑着回憶。

正是這個訂單正式拉開了劉小鋒回鄉創業的大幕。短短兩年後,劉小鋒的阿里巴巴“誠信通”賬戶就開通了5個,在各大信息網站發佈幾十萬條有關粉筆的信息。他的業務迎來了飛速發展,有時候一天要接200到300個電話,訂單接踵而至。

“那時我騎電動車從村裏到應城市快遞站寄送樣品,半個小時路程卻要花兩個小時,因爲路上要不斷停下來接電話。”劉小鋒說。

起初,劉小鋒也擔心自己做生意的“祕訣”被他人知道。但隨着訂單量的增長,他意識到,單打獨鬥無法成就一個產業,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

有一年復活節前夕,他接到了一筆大額國際訂單。客戶想要30多萬套雞蛋形狀的粉筆,價值160萬美元。時間短、貨量大,劉小鋒邀請村民一起幹。當他通過村委會聯繫村民的時候,大家半信半疑,直到他拿出採購訂單,跟村民們簽訂協議、支付定金,纔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劉小鋒至今清晰地記得,有一天晚上去趕貨,男女老少都在幫忙,小孩子都在旁邊放箱子打包,“那一刻,特別感動”。交貨的當天下了一場大雪,劉小鋒看着大家頂着嚴寒一起裝貨,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訂單最終如期交付,這個訂單不僅讓村民們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劉小鋒刮目相看,也讓劉小鋒看見了“公司+產戶”聯合模式的力量。

進入新時代,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國內教學粉筆市場逐漸萎縮。劉垸村的粉筆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對新變化,傳統的粉筆如何打開新局面?

劉小鋒敏銳意識到,粉筆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會由學校轉變爲家庭,以往對粉筆的功能需求會漸漸轉爲玩具型粉筆。

劉小鋒的公司不斷創新,推出了多種高端產品。除了傳統教學用六角粉筆,還有在電子屏幕上書寫的水溶性粉筆、液體粉筆,用於孩子玩耍的異形粉筆,用於船舶製造的耐高溫粉筆,用於蟑螂防治的滅蟲粉筆。

漸漸地,村民們研發生產出智能玩具型、知識運用型、滅蟲殺菌型、玩具卡通型、競技運動型五大類300多種粉筆產品,覆蓋教育、娛樂、工業等應用領域。

2009年年末,加納客商向劉小鋒提出夜光粉筆定製需求。面對特殊熒光材料的技術壁壘,技術團隊反覆調試配方,6次寄樣均未達標。正當攻關陷入僵局時,客戶主動寄來專用熒光粉原料,第七次研發終獲突破。客戶被劉小鋒的真誠打動,不僅全額預付訂單貸款,更在次年親自來到應城提貨。這次成功合作幫助劉小鋒陸續開拓了十餘家非洲採購商。

劉小鋒介紹,夜光粉筆寫出來的字在黑夜裏很遠的地方也能看得清楚;液體粉筆用樹脂溶劑混合最新納米級超細原料生產,一支筆比30多支傳統筆耐用程度更高,書寫流利、省力、手感好,粉筆寫在黑板上,沒有飛塵。老師們上完一節課,手指上沒有白色痕跡,粉筆不沾手不沾衣服。

一支粉筆讓美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家的商人們聞風而來,到應城參觀工廠、瞭解產品、確定合作,這個中部地區的小村落有了別樣的新氣象——村民們與客戶合拍的照片放在一起儼然一個小小“聯合國”。

一支支小小的粉筆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一次發貨回來的路上,劉小鋒抬頭看見應城南郊的文峯塔,決定給粉筆註冊品牌商標:主攻國內教學粉筆市場的叫“文峯”、定位國內高端產品的叫“文華”,面向國際的叫“繪兒樂”。

有村民感慨,“原來賣粉筆靠的是銷量,現在賣的是創意和品牌”。以前一箱粉筆七八十元,現在一箱彩色粉筆能賣到兩百七八十元。

從傳統的教學粉筆到如今的火箭筒粉筆、彩虹粉筆等各種新型產品,多姿多彩的粉筆都出現在了劉小鋒的生產訂單中。很多做了半輩子傳統粉筆的鄉親壓根沒想過粉筆還能變成這般模樣。

隨着網店零售行業快速發展,劉小鋒的粉筆銷售模式也從批發擴展到零售,拓展到各個電商平臺。

時下,劉小鋒正用鏡頭講述“粉筆村”的故事,用直播分享着他的創業歷程。他在各個平臺積累了超過10萬粉絲。“有不少客戶是從博客時代跟隨我到視頻平臺。”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跟隨劉小鋒的步伐回應城創業,模具廠、紙箱廠、運輸公司等一系列粉筆產業鏈在劉垸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劉垸村粉筆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在劉垸村,從事粉筆生產的鄉親,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有100多戶村民通過劉小鋒的渠道銷售,每年生產粉筆的七成由劉小鋒發往全國各地。

2021年,應城市成立粉筆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合力開拓市場,劉小鋒被推舉擔任協會副會長。而今,他計劃着,發掘塑造粉筆村70年的非遺歷史文化,將劉垸村打造成生產銷售和文化體驗一體的粉筆新村。

李晶晶 胡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2月20日  07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