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媒匯 胡青木
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何時到來?
當AI領域的DeepSeek以開源大模型掀起全球技術範式重構熱潮時,資本市場對醫藥行業的態度卻顯得有些冷清。除了部分AI醫療概念股以外,大部分藥企都沒能“蹭上”這輪上漲熱度。直到近期,百濟神州以3100餘億元的A股市值暫時超越恆瑞醫藥,這場“醫藥一哥”的易主才引起短暫討論。
醫藥市場的這場轉折背後,是創新藥全球化敘事與資本市場預期的深度共振:在醫保控費與集採倒逼下,市場更青睞“出海能力”而非短期盈利。百濟神州60%收入來自海外,而恆瑞醫藥仍然依賴國內市場。
此次市值躍遷的核心驅動力,源自百濟神州打造的核心產品“澤布替尼”。該產品在70多個市場獲批5項適應症,構建了完整的“研發-臨牀-商業化”全球化良性循環。這正是資本市場給予其3100億估值溢價的核心邏輯。
澤布替尼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爲18.2億美元。按照這一發展速度推測,2024年全年澤布替尼的銷售額約爲25億美元,是A股當之無愧的“藥王”。
然而,將澤布替尼與全球“藥王”相比,中國創新藥“一哥”與國際巨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藥王”門檻越來越高
2024年全球製藥行業呈現“雙核驅動”特徵:以腫瘤免疫療法和代謝類藥物爲核心的增長引擎重塑市場格局。
默沙東的“Keytruda”(以下簡稱“K藥”),以294.8億美元銷售額蟬聯“藥王”,覆蓋40個腫瘤適應症。中國市場,K藥雖未進入醫保,但通過商業保險(如“滬惠保”)貢獻顯著。
諾和諾德的降糖版“司美格魯肽”,以174.7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二;禮來的降糖版“替爾泊肽”,以115.4億美元的銷售額殺進前十。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全球前十暢銷藥的銷售額規模門檻在100億美元左右,而全球“藥王”的門檻接近300億美元。與之相比,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約25億美元的年銷售額略顯不足。
更可怕的是,“藥王”的門檻還在不斷提高。
輝瑞的“立普妥”,蟬聯了2003-2011年的“藥王”寶座。這款用於心血管疾病的藥,是全球首個銷售額突破百億美元的產品。
在立普妥的專利到期後,艾伯維的“修美樂”接過了“藥王”位置,並通過構建“專利叢林”和拓展多項適應症等措施,將“藥王”門檻拉高到200億美元。
到了2023年,默沙東的K藥,憑藉覆蓋40多個腫瘤類型以及拓展了多個應用場景等優勢,成爲全球新“藥王”,並在2024年度將“藥王”門檻提高到了近300億美元。
從歷任“藥王”的生命週期可以看出,其銷售表現與專利保護期深度綁定。不論是立普妥還是修美樂,都是在專利到期後被後來者超越。而在專利期間,“藥王”往往通過多適應症佈局和劑型迭代突破增長瓶頸,進而也使得“藥王”門檻越拉越高。
然而,K藥的專利期即便持續到2028年,其“藥王”的位置,可能也坐不了多久了。
前文提到,諾和諾德的降糖版司美格魯肽位列2024年全球暢銷藥第二位,如果再加上減重版和口服版的司美格魯肽,這款藥在2024年的銷售額合計將達到293億美元,和K藥僅差不到2億美元。
隨着減肥市場的爆發,以及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在全球各大市場獲批上市,2025年司美格魯肽或將取代K藥成爲新“藥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禮來的降糖版和減重版替爾泊肽,在2024年也合計賣了160多億美元。禮來與諾和諾德在減肥藥與降糖藥賽道上的激烈角逐,已成爲行業焦點。而衆多佈局減肥藥的後進藥企,也將一起捲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總的來看,全球“藥王”的銷售業績屢創新高,其門檻也不斷提高。與跨國藥企相比,百濟神州等國內藥企,在銷售額、研發實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避免成爲“創新附庸”
“藥王”的更迭,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初代“藥王”立普妥誕生後,恰逢歐美等發達國家社會老齡化加劇,降血脂需求日益凸顯,它順勢成爲應對這一健康問題的重要藥物。
修美樂問世後,在慢性病管理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憑藉其針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疾病的有效治療,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而PD-1免疫療法的出現,徹底革新了癌症治療模式,讓K藥憑藉對多種癌症的顯著療效,一躍成爲“藥王”新貴。
再到針對肥胖的“準藥王”司美格魯肽,各大“藥王”更替的本質,是臨牀需求與技術突破的共振。
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當時走的就是“同類最優”這一技術突破路徑。
立項於2012年的澤布替尼,目標是解決當時競品“伊布替尼”的選擇性不足和安全性問題。後續通過優化分子結構,澤布替尼實現了更好的實驗結果。
基於臨牀數據優勢,2023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指南,將澤布替尼列爲白血病和淋巴癌一線治療的“I類優先推薦”,取代了伊布替尼的地位。這一權威背書,直接推動了澤布替尼全球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
此外,澤布替尼能成功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優先聚焦美國市場(佔其全球銷售額70%以上),通過自建商業化團隊覆蓋血液科重點醫生和臨牀中心,同時拓展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
因此,同類最優+攻克海外市場,是澤布替尼成功的核心因素。
而若要躋身全球“藥王”的行列,藥企所要付出的遠不止於此,還需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敏銳洞察當前醫藥行業尚未被滿足的潛在市場需求並提前佈局,纔有可能推出迎合全球患者需求的重磅藥物。
但百濟神州的在研管線卻較爲單一。
截圖來源於公司官網公告
百濟神州現有管線中,約90%聚焦於腫瘤治療。雖在血液瘤領域(如澤布替尼)取得突破,但實體瘤進展相對滯後。
在研項目中,多數處於臨牀II期以前,後續產品接力能力略顯不足。例如“歐司珀利單抗”作爲最接近商業化的候選藥物,仍處於關鍵臨牀階段,而輝瑞、羅氏等國際巨頭已在該領域加速佈局。
此外,百濟神州近7年累計研發投入超6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僅產出3款自研藥物,研發效率低於國際藥企(如默沙東同期每年推進5-8個新藥上市)。
源媒匯梳理了天眼查公佈的百濟神州融資歷程發現,公司過往8次累計融資了約690億元,但過去十餘年也虧損了近600億元。儘管2025年公司預計首次實現經營利潤轉正,但如何在高研發投入與盈利平衡間建立可持續模式,仍是核心挑戰之一。
針對如何在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研究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如何突出自家產品的差異化優勢等問題,源媒匯向百濟神州董祕辦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截至2月25日收盤,百濟神州在A股以3079億市值,超過了恆瑞醫藥的3022億市值,暫時坐上了醫藥“一哥”的位置。而默沙東的市值爲2309億美元,約合16763億元人民幣,是百濟神州和恆瑞醫藥的5倍。
百濟神州的這次市值登頂,既證明了其全球化創新的可行性,也暴露出從“出海破冰”到“深海博弈”的進階挑戰。
當跨國藥企通過“原始創新-全球定價-生態壟斷”不斷抬高競爭門檻時,中國藥企需要思考的,或許不是“何時成爲下一個XXX”,而是如何避免成爲永遠追趕“藥王”影子的“創新附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