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財經v
經過2024年的行業大洗牌,一直飽受爭議的混動市場,再次迎來了諸多重磅消息。技術層面上,不僅比亞迪發佈了震驚業內的DMI 5.0,連吉利銀河也殺進來卷技術,奇瑞、長安等大車企更是不遑多讓,一時間行業呈現出“萬馬齊鳴”的景象。
與此同時,小米、小鵬以智能增程的名義紛紛殺入該市場,國家知名大廠如福特、大衆等車企,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捲入混動,進一步加劇混動市場競爭。從被吐槽爲落後賽道,到逐漸獲得主流認可,混動在爭論中前進。如今隨着行業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混動市場已經成了各方爭搶的新戰場了。
混動賽道成車企“內卷”新戰場
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混動技術正從“過渡方案”演變爲“戰略高地”。隨着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將虧電油耗降至2.9L/100km,吉利銀河星艦9搭載3DHT混動架構實現多擋位高效協同,混動車型在續航、補能、成本等核心痛點上持續突破,推動插混與增程技術路線分化,並加速重塑市場格局。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插混和增程式汽車在新能源市場佔比將接近50%,而福特、大衆等國際巨頭也加速佈局增程技術,試圖複製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
首先,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分別傾向插混技術和增程技術,期望通過“油電協同”實現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場景覆蓋,以及對家庭用戶的搶奪。比如,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以46.06%的量產發動機熱效率、2100km綜合續航和2.9L/100km虧電油耗,成爲插混領域的標杆。吉利銀河星艦9則通過3DHT Pro變速箱的3擋位設計,優化發動機高效運轉區間,提升高速場景動力響應。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插混車型在新能源市場佔比將升至40%,成爲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的核心抓手。
相比之下新勢力則聚焦增程技術,以“可油可電”特性搶佔家庭用戶。理想L系列通過“增程+6座SUV”定位解決續航焦慮,2024年銷量突破49萬輛;問界M9搭載智能增程控制系統,油電轉化率達3.4kWh/L,綜合續航超1000km。數據顯示,2025年增程車型銷量預計達220萬輛,同比增長80%,成爲中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重要增長極。
其次,從市場格局來看,除了國內車企之外國際巨頭也在瘋狂搶奪該市場。國際車企的“中國經驗”複製福特、大衆等國際巨頭加速佈局增程技術。福特計劃爲大型SUV和皮卡提供增程動力總成,續航超700km;大衆Scout品牌重啓後推出增程SUV和皮卡,集成一體化增程器總成系統。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插混和增程車型在新能源市場佔比將接近50%,國際車企試圖通過技術復刻搶佔中國市場。
本土品牌中,華爲以“智選車模式”深度綁定賽力斯、奇瑞,通過鴻蒙座艙與全棧技術賦能,問界M7改款上市60天大定破10萬輛;寧德時代推出“驍遙”增混電池,支持400km純電續航和4C超充,已落地理想、阿維塔等近30款車型。傳統車企如吉利、長安則通過技術分層策略,銀河L7主攻15萬元級插混市場,啓源Q07佈局20萬元級增程市場。
而在這種分化背後,是技術路徑與用戶需求的深度綁定——插混適合高頻短途通勤,增程則緩解長途焦慮。
華爲:全棧賦能下的生態突圍
在攪“混”混動市場這場運動中,華爲早已經將技術、生態和渠道等多重優勢整合起來,作爲其撬動行業的重要砝碼。
在技術整合層面,華爲以“1+5+N”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爲核心,推出了覆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動系統等的全鏈路技術。其中,與寧德時代聯合研發的“驍遙”增混電池成爲行業標杆:支持400km純電續航和4C超充技術,通過能量密度優化和極寒電解液技術,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280km”,直接降低增程車型成本。這一技術不僅賦能問界、阿維塔等車型,更推動混動車型從“過渡方案”向“戰略產品”躍遷。
更關鍵的是,華爲智能油冷電機銷量已超越匯川電機,成爲全球第一。通過芯片融合、功能融合等技術,華爲將電驅系統BOM成本降低40%,同時依託規模化採購優勢,推動智能駕駛硬件成本快速下降。中金研報指出,華爲有望在2025年實現城市L3級智駕普及,進一步強化技術普惠性。
在生態協同方面,華爲通過“智選車模式”深度綁定賽力斯、奇瑞等車企,將手機門店轉化爲汽車銷售渠道,形成“渠道+生態”雙輪驅動。以問界M7改款爲例,上市60天大定破10萬輛,正是“技術+流量+渠道”閉環的體現。更關鍵的是,華爲鴻蒙座艙與手機、智能家居的互聯能力,重構了人車交互體驗:用戶可通過鴻蒙智行APP遠程控制家居設備,車機與手機應用無縫流轉,甚至用平板作爲後排娛樂屏。
2025年,華爲與上汽合作的“尚界”品牌將落地,進一步驗證其渠道擴展能力。通過“鴻蒙智行”統一標識和數字化中臺,華爲實現對銷售全流程的管控,從線索邀約到交付售後形成數據閉環。這種“技術+品牌+渠道”的整合模式,正在衝擊傳統車企的護城河。
在成本控制層面,華爲通過芯片融合、功能融合等技術,將電驅系統BOM成本降低40%,同時依託規模化採購優勢,推動智能駕駛硬件成本快速下降。華爲通過超融合動力域模塊,將整車動力系統複雜性降低40%,五年用車成本可節省2000元。在智駕領域,華爲幹昆系統通過算法優化和硬件複用,將L3級智駕成本壓縮至5000元以內,推動其從豪華車專屬向中端市場滲透。
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爲依託鴻蒙生態的龐大用戶基數,形成“技術-產品-流量”的飛輪效應。
據中金研報指出,華爲有望在2025年實現城市L3級智駕普及,進一步強化技術普惠性。
理想:家庭場景的堅守與挑戰
與華爲不同,理想汽車在佈局混動市場這條路上,則選擇堅持增程車路線,圍繞家庭用戶場景持續深耕。但與此同時,目前的理想汽車面臨的外部挑戰也在逐漸顯現。
首先,隨着越來越多增程車型進入市場,理想的爆款車策略正在遭遇挑戰。2024年,理想L系列以“增程+6座SUV”精準定位,全年銷量突破49萬輛,成爲中高端家庭用戶的首選。其中,理想L6以24.98萬元起售價、全系雙電機和標配空氣懸架,全年銷量達19.22萬輛,與問界M7僅差0.11萬輛。然而,這種“爆款邏輯”正面臨嚴峻挑戰:2025年深藍S09、吉利銀河星艦9等競品密集上市,直接對標L9的尺寸與配置,價格戰壓力陡增。例如,深藍S09軸距3105mm,搭載華爲幹昆智駕和鴻蒙座艙,起售價或下探至35萬元區間,試圖以“技術平替”分食理想市場份額。
其次,理想首款純電車型MEGA因設計爭議和補能體系不足,銷量不及預期,大大影響了其轉型進程。理想首款純電車型MEGA因設計爭議和補能體系不足,銷量遠低於預期。上市72小時僅收穫3000臺訂單,與內部預期的7000-8000臺相去甚遠。儘管理想加速佈局超充網絡(2025年目標4000座),但與特斯拉超充站密度(覆蓋95%核心城市)仍存差距,用戶對純電車型續航焦慮的信任修復任重道遠。更關鍵的是,MEGA定價55.98萬元,但缺乏純電技術沉澱,被用戶質疑“高價低配”,導致品牌口碑受損。
最後,隨着多車型研發與渠道擴張的進行,以及增程賽道競爭的加劇,導致其整體盈利水平持續下滑。數據顯示,理想2024年毛利率從20.6%降至19.1%。爲維持盈利能力,理想採取激進降本措施:一方面通過供應鏈壓價,例如將寧德時代電池替換爲欣旺達混裝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裁員超18%,研發團隊縮減20%,二季度研發費用環比下降0.7%。
然而,這種“以價換量”策略導致L系列單車利潤下滑,2024款L7入門版起售價降至31.98萬元,與問界M7(24.98萬元)的價差進一步縮小,這讓其備受其他對手的直接威脅。
2025年混動市場大洗牌:技術融合催生新格局
目前來看,2025年的混動市場,正經歷一場“技術爆炸”——插電混動(PHEV)與增程式電動(REEV)的界限逐漸模糊,技術融合成爲行業主旋律。
其一,是插混與增程界限日漸模糊,同時融合兩種技術的方案成爲市場最優選。比如,比亞迪DM-i與DM-p雙平臺通過“油電協同”覆蓋短途通勤與長途高速場景,而問界M9更實現增程與純電雙動力自由切換,徹底打破傳統動力系統的使用邊界。這種技術趨同的背後,是車企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插混適合高頻短途用電,增程緩解長途焦慮,而融合方案則能實現“全場景無短板”。
其二,混動車型的價格正加速下探。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混動車型價格將下探至10萬-20萬元區間,A0級車型如比亞迪海鷗甚至下探至10萬元內。但價格戰背後,智能化配置成爲差異化核心:華爲ADS 3.0高階智駕、小米澎湃OS系統、小鵬XNGP全場景輔助駕駛等配置,正成爲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
其三,市場格局日益多極化。華爲憑藉技術整合與生態優勢,或成混動市場核心攪局者;理想需突破純電瓶頸以維持增長;傳統車企通過技術迭代守住份額;新勢力則聚焦差異化細分市場。最終,混動市場將呈現“技術融合+生態競爭”的新格局。
2025年的混動市場,本質是技術迭代速度與用戶需求洞察力的比拼。插混與增程的分化並非零和博弈,而是技術融合的前奏;而生態競爭背後,是渠道模式與用戶觸達權的爭奪。歷史經驗表明,過度依賴單一優勢往往難逃“諾基亞時刻”,而2025年或許就是決定誰能執掌萬億混動市場的關鍵轉折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