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早前新聞,星巴克全球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Rachel Ruggeri將在未來幾周訪問中國,就出售星巴克中國業務進行談判。
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或者爲中國業務引入戰略投資者,並不讓《商業觀察家》感到意外,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競購名單,此次,美團出現在星巴克中國的競購名單上,作爲唯一家“露臉”的中國線上平臺企業,被單獨“展示”,那麼,美團爲什麼會對星巴克感興趣?美團能爲星巴克增值嗎?在咖啡市場,線上與線下又要如何產生協同價值?
爲此,《商業觀察家》也訪問了一些市場人士。
有接近美團的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這個事我感覺不會發生,因爲我覺得必要性不高,平臺去投一個商家有多大必要性,美團的投資畢竟也不是以賺錢爲目的。但美團旗下的龍珠基金那邊就不清楚了,從過去的經營來看,龍珠基金以往似乎也沒有做過控股操盤型的交易。”
有本地生活領域的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美團對星巴克感興趣,可能有兩點原因:1、美團(龍珠)之前投了很多奶茶連鎖,這些奶茶連鎖可以作爲星巴克的衛星店。就像美團過去做了很多老鄉雞和海底撈的外賣店那樣,這些奶茶連鎖可以成爲星巴克的外賣店。2、在投了非常多連鎖奶茶的情況下,那再投一個連鎖咖啡聽上去也很合理。”
美團在奶茶連鎖領域的投資,基本都是旗下龍珠基金所爲,非控股型交易。被投名單包括:蜜雪冰城、古茗、喜茶,甚至還有連鎖咖啡Manner等。在咖啡因飲品賽道里,從高線市場到下沉市場,從0元到30元的價格帶裏,美團龍珠都有投資佈局。
宏觀面,過去四、五個月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持續回升、繁榮的行情,對創業公司變得相對以前要更友好一點。在二級市場,無論A股,還是港股,都要比2024年9月之前好很多。今年的大消費在A股的一些限制都放開了。而蜜雪冰城IPO也出現了1.77萬億的認購,前所未有。
資本市場宏觀面的好轉,可能也構成美團等玩家對星巴克中國業務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收入29.58億美元,同比下降1.4%,同店銷售和平均客單價都同比下降8%。店數7596家,全年淨增790家店。會員規模1.4億人,活躍會員過2350萬,會員銷售佔比74%,同比提升3.9%。
星巴克這份財報,在問題方面,可能有三個方面。
一、外延擴張乏力。
同店銷售下降,即老店銷售同比下降,意味着原有的店型,及連鎖複製模型的外延擴張乏力。
開新店擴張的能力,很多時候不取決於新開店本身,而在於老店的業績表現。只有老店表現良好,才能真正支撐起這家公司持續性的新店外延擴張。否則,資本擴張期一過,幾年以後,就可能要大面積關店了,過去新開了多少家店到未來就可能要關多少家店。
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老店同店銷售在往下掉,那麼,新店擴張就很難跑起來,強行跑會把成本與隱患留給未來。
這可能就是星巴克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比友商低很多,且實現不了自己原定開店目標的原因之一。
它既有的這套店型與複製模型遇到了一些瓶頸,星巴克在中國如果想要持續提高其的市場份額,那麼,可能需要找到更好的複製模型。
(友商如果現有的開店速度沒有老店業績支撐,那決勝點就在未來幾年。)
二、供應鏈優勢稀釋。
市場過去一直在談,星巴克的供應鏈優勢有多強,但是,現在的市場情況是,大量友商的店鋪數與銷售額也超過了星巴克。
一般來講,店只要開出來,供應鏈其實同步就已經有了。沒有供應鏈,店肯定開不出來。只是它的供應鏈運營效率可能暫時還沒有那麼高。
進而,也可以這麼說,隨着友商的店數狂飆,如果可持續,相關的供應鏈能力也會逐步配套,會跟上,這也將持續拉低星巴克在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其供應鏈優勢也就沒有那麼“稀缺”了。
三、高運營成本。
跨國公司在中國經營,始終擺脫不了一個問題,就是相對本土競爭對手,有更高的運營成本。無論是管理層等的薪資、運營效率、本地落地、溝通成本、合規成本、靈活性、市場直覺不足等,綜合下來的運營成本都很高。
跨國公司強的地方在於品牌,通過品牌力帶來的流量與銷售增量,可以抵消其的一些成本劣勢。
但是,這個需要市面上沒有足夠多的同類型競爭者,才能把優勢持續放大。在中國,目前,已經出現了大量競爭者,這些競爭者的品牌建設會持續加強的。
星巴克的風險在於,它的品牌如果未來不再“稀缺”,不再能給到消費者,尤其是新生代消費者更好的“想象力”,或者說沒有那麼“抓人”了。那麼,它在中國也將會面臨商鋪租金的持續上漲、既有客流的被分,以及市場下沉能力不足等問題。
由於星巴克以往在中國的開店,都開在商圈較好、位置較好的交通要道位置,且店型面積不小,那麼,當品牌不再“稀缺”,成本壓力可能就會出現,比如租金成本的上漲。
以上,是《商業觀察家》對星巴克總結出的三個問題,從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星巴克於中國市場的訴求,或者說,如果要增值星巴克,價值點應該在哪。
那可能就是:找到新的、更低成本的複製店型與渠道模式。足夠大的交易來固化其的供應鏈優勢。降低運營成本。強化其的產品能力、品牌能力與下沉能力。守住它的中高端客羣,並找到新生代用戶羣。
誰能做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