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具身智能”,受到各方關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3月6日開幕的第21屆天津工博會上,首次增設了“具身智能”展區。最近,北京剛剛發佈具身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力圖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羣;浙江、廣東等省市也已出臺支持具身智能或人形機器人相關政策規劃。此外,上海、四川等十餘個省市已將具身智能、機器人或智能機器人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熱度暴漲的背後,到底什麼是具身智能?它到底有多“能”?
根據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官網的解釋,具身智能是指一種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其通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獲取信息、理解問題、作出決策並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能行爲和適應性。
簡言之,具身智能就是讓人工智能“擁有身體”。
傳統的人工智能,更多是指存在於計算機程序、雲端服務器中的虛擬智能,無法直接感知和影響物理世界。而具身智能則強調智能體與物理環境的交互,通過傳感器感知世界,通過執行器作用於世界,實現“感知-思考-行動”的閉環。
比如,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只能按照預設程序重複機械動作,而具備具身智能的機器人,則能通過視覺、觸覺等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靈活調整動作,完成更精細的操作。今年春晚上扭秧歌扭出圈的人形機器人,就是具身智能的代表。
具身智能還不侷限於“人形”,它可以涵蓋任何能夠與環境交互的形態。比如逐步走進現實生活的機器狗,可感知周邊環境的智能掃地機器人、已進入路測的自動駕駛汽車,都是具身智能的雛形。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認爲,具身智能是能夠理解、推理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將成爲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
雖然聽起來很前衛,但實際上具身智能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1950年圖靈就提出了智能與物理形態相結合的設想,但受限於技術條件,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直到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具身智能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眼下全球正掀起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十餘個省市已將具身智能、機器人或智能機器人寫入了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不少省市已有具身智能的相關行動計劃和支持政策陸續發佈。
如近日發佈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北京將利用三年時間,力爭突破百餘項關鍵技術,推動萬臺具身機器人規模落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羣。
《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要求,深圳在未來三年內攻堅突破多項核心技術,並明確提出“到2027年培育超1200家相關企業,形成千億級關聯產業規模”的量化目標。
圍繞具身智能的政策支持還在加碼。不久前,工信部已發佈《“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江蘇省也推出了《江蘇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
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
具身智能不僅蘊含着巨大經濟價值,更關乎國家競爭力。如今,具身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標誌着它正式成爲國家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而伴隨科技快速進步以及更多政策和支持落地,國內具身智能產業正加速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穩居全球機器人生產和消費國龍頭地位。“十五五”時期,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創新能力、發展基礎、應用領域、生態支撐、載體建設等方面將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預計將增長至4000億元左右,且市場規模穩居全球首位。
一個更加智能化的未來,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