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經濟前景廣闊、大有可爲——2025全國兩會財經特別報道
華夏時報 記者李明會 兩會報道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強在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發展中逐步化解風險,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推出近年來力度最大的12萬億元化債新政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實施包括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及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等在內的一系列舉措。
明確提出“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
去年11月8日,作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頭戲”,總規模達12萬億元的化債大幕正式拉開,並在此後加快落地。
作爲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政策,總規模12萬億元的化債“組合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2024至2026年分三年等額髮放);二是4萬億元的新增專項債券用於置換隱債(2024至2028年每年0.8萬億元);三是2萬億元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029年及以後到期的)。
今年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國新辦會議上介紹了化債的最新進展。他表示,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額度已於當年12月18日全部發行完畢,目前大部分地區已經全部使用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啓動相關發行工作。
對於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防新增債務風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優化考覈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按照科學分類、精準置換的原則,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遏制違規舉債衝動。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市場化轉型和債務風險化解。
對此,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林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化債工作的部署,延續了去年11月出臺的“化債新政”的政策取向,即從“在化債中發展”轉向“在發展中化債”,通過規模合計12萬億元的債務置換措施,幫助地方政府有效降低化債壓力。
“化債資金的落地將有效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表示,2025年“隱債置換”的大趨勢下,化債資金繼續常態化發行,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發行相關工作已經啓動,8000億元的特殊再融資債資金後續也有望加速發行。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隨着一攬子組合拳的加速落地,部分區域化債成效顯著。此前多個省份在今年的政府預算報告中披露了轄區內隱債化解進度及達標情況,更有多個市縣區官宣“隱債清零”。
例如,吉林在預算報告中表示,2024年全省存量隱性債務降至1000億元以下,與上報國務院“331”數據相比壓降80%左右;全省58個市縣區隱性債務清零,佔全部市縣區的82.9%。廣西在2024年推動70家融資平臺隱性債務“清零”。寧夏也表示,隱性債務超額化解,隱債規模較2023年3月末下降了78%。江蘇13個區縣也在預算報告中提到了區域隱債清零,其中徐州在2024年預算執行報告中披露,“在全省率先實現隱性債務清零”。吉林遼源、吉林松原、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等紛紛官宣已實現存量隱債清零。
化債推進,更多省份有望“挑大樑”
隨着化債進入後半程,專家預計後續或有更多省市也將挑起經濟發展的大梁。
“化債推進的同時,也應堅持在化債中發展,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明明認爲,預計後續化債重點省市名單也將有所調整,更多省市也將挑起經濟發展的大梁。除此之外,隱性債務遏增化存的態度也毫不動搖,將加快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遏制違規舉債衝動。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張林表示,一是提出“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突出了“動態監管”。未來或將結合地區的債務餘額、化債節奏及財政狀況的變化,動態、及時調整高風險地區名單,推動地方加快退出高風險地區名單。二是提出“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突出了“加快發展”。隨着大規模債務置換緩釋了地方債務風險,中央希望地方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到促進經濟增長上來,特別是對於經濟大省而言,要儘快發揮出經濟大省“挑大樑”的作用。
此外,張林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明確推動地方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表明政策希望通過地方融資平臺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重構和信用重建,基於市場化機制實現對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賦能引導支持,從本源上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如果簡單用負債率(債務/GDP)來衡量債務負擔,做大分母(GDP)可能是降低負債率的最佳方式。”張林對記者解釋道,整體上來看,化債思路更多地轉向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甚至更加側重穩增長,這有利於地方政府輕裝上陣,更好地發揮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避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以及“槓桿越去越大”。
記者注意到,隨着2025年化債工作的繼續推進,內蒙古、寧夏等地均表示有望“率先退出高風險省份”。此外,在壓減融資平臺的數量方面,2024年,部分省份成效顯著。例如,吉林壓降融資平臺187家,壓降比例爲56.7%;河南壓降融資平臺118家;新疆表示,融資平臺清退進度居全國前列。
“與此同時,地方債務風險依然值得高度警惕。”張林指出,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有多地提出本區的債務負擔依然較重,比如甘肅、重慶、吉林、雲南等。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遏制違規舉債衝動”,未來各地特別是高風險地區仍需要繼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儘快暢通資金良性循環,進一步增強內生可持續發展動能。
責任編輯:楊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