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者網》張偉
來自安徽證監局的統計數據,目前安徽省共有18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的安慶市有5家公司在A股上市。
近期,安徽曙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光集團”或“公司”)在上交所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上市狀態變更爲“已問詢”。這也意味着,安慶市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增加。
但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曙光集團存在大客戶依賴、盈利不穩定、IPO前進行大額現金分紅等問題。最終曙光集團能否在A股上市,還有待觀察。
依賴大客戶中石化
俗話說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安慶市的化工產業發達,成爲曙光集團的成長沃土。
公開資料顯示,安慶是全國重點化工產業基地之一,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化工資源,目前已形成石油化工、電子化學品及新能源、特種化學品、工業塗料和生物醫藥等五大產業集羣。
目前,曙光化工的業務涵蓋氰化物、丁辛醇、煤制氫三大板塊。營收構成顯示,2021年至於2024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丁辛醇的營收佔比一直超過50%,氰化物的營收佔比從14%增至26%,煤制氫的營收佔比從16%增至24%。
曙光集團表示,公司還在全力推進天然氣化工業務板塊,產品包括BDO和PBAT,預計都將在2025年中進行投產。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統計,2023年曙光集團的氰化鈉在國內市場佔有率爲24%,排名第二;全球市場佔有率爲6%,排名第五;同時丁辛醇的年產能達50萬噸,佔國內丁辛醇總產能的7%,並列行業第四。
不過,曙光集團存在明顯的大客戶依賴。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對曙光集團的銷售貢獻率合計分別爲77%、71%、69%、70%。其中,第一大客戶中石化的銷售貢獻率分別爲73%、65%、61%、55%。同時,中石化也是曙光集團的第一大供應商。
報告期內,向中石化的採購金額在曙光集團採購總金額總的佔比分別爲52%、40%、32%、33%。包括安慶石化、化銷華東公司等多家中石化下屬公司,都是曙光集團的主要供應商。
曙光集團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公司便與中石化合作,由此導致關聯交易佔比較大且客戶集中度較高。曙光集團與中石化的關聯交易可能會被IPO問詢重點關注。
2022年盈利大幅下滑
招股書顯示,曙光集團報告期內的營業收入分別爲37.8億元、36.58億元、35.47億元、15.03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3.05億元、1.6億元、1.92億元、6713.1萬元。
可以看到,曙光集團2021年至2023年的營收在逐漸下滑,期間淨利潤的波動較大。另外從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曙光集團2024年全年的營收、淨利潤較2023年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曙光集團表示,2022年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主要是受丁辛醇產品價格、毛利率波動等影響。
招股書顯示,曙光集團的丁辛醇產品包括辛醇、正丁醇、異丁醇和異丁醛4類。2022年,辛醇、正丁醇、異丁醇的銷售單價分別同比下降了27%、32%、30%,導致公司2022年淨利潤(1.6億元)較2021年(3.05億元)大幅下滑。
2024年上半年,丁辛醇產品的單價有所提升,但氰化物、煤制氫產品的價格又都出現了下滑。這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也可能抑制曙光集團的綜合毛利率和整體盈利能力。報告期內,曙光集團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爲35%、17%、23%、22%。
值得注意的是,曙光集團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爲2.79 億元、1.41 億元、1.75 億元、6187.1萬元。2021年至2023年期間,扣非淨利潤始終比歸母淨利潤要少2000萬元左右,這部分淨利潤差額主要來自於政府補貼和理財所得。如果這兩項收入退坡,有可能進一步削弱曙光集團的盈利能力。
現金分紅與高額理財
募資用途顯示,曙光集團本次IPO擬募資15億元,包括10.8億元用於擴大產能,6500萬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3.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3.5億元“補流”項目尤其顯眼,引人關注的原因有二。
一是,IPO前曙光集團進行了大額分紅。招股書顯示,2021 年至2023 年,曙光集團進行了4 次現金分紅,金額總計2.27億元。特別是2023年,曙光集團分紅1.37 億元,一下就分掉了當年淨利潤的7成。
一直以來,監管對於IPO公司“先分紅,再募資補流”的操作都比較關注。本輪審覈問詢中,上交所可能會要求曙光集團說明先分紅又募資“補流”的原因。
另一方面,曙光集團募資“補流”的合理性似乎也不足,原因是公司根本“不差錢”。2022年,曙光集團的貨幣資金高達21億元。
2023年,曙光集團的貨幣資金也有近15億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曙光集團的貨幣資金降至6.58億元。短短半年減少近10億元,這是爲何?那是因爲曙光集團拿了9億多元去進行理財(交易性金融資產)。
實際上,曙光集團一直有用閒餘資金進行理財的操作。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曙光集團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超過7億元;2022年相對最低,也有近4億元;2024年上半年超過9億元。這種情況下,曙光集團仍募資3.5億元進行“補流”的合理性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曙光集團的應付賬款達10.36億元,較2023年末的2.55億元增加了3倍,較2022年末的1.53億元增加近6倍,較2021年末的1.1億元增加了8倍。曙光集團的應付賬款爲何短期暴增?是否“扣着”供應商的錢拿去理財?這一點,也可能被監管問詢。
目前,曙光集團尚未披露上交所的審覈問詢內容,針對相關問題曙光集團又將會如何答覆。投資者可保持關注。(思維財經出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