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零售氪星球 晨 欣
叮咚買菜,把生鮮電商這條“地獄級賽道”跑通了。
但,不是眼下AI領域常橫空出世的“掀桌”式創新,而是花費數年改善迭代量變,終至的質變,證明出一個比傳統零售先進的“新物種”。
3月6日,叮咚買菜發佈2024年Q4財報及全年業績,Q4 Non-GAAP標準淨利潤1.2億元,同比增長超6倍。2024年全年Non-GAAP淨利潤4.2億元,同比增長超8倍,
此外,2024年全年GAAP淨利潤3億元(去年同期虧0.91億元),首次實現全年GAAP標準的盈利。
儘管Non-GAAP是最能直接體現業務經營能力的盈利指標,但GAAP是美國公認會計准則,去除資產處置收益、資產減值、股權激勵費用等非經常性損益後的財報覈算路徑,數據更全面嚴格。
叮咚買菜所在的前置倉生鮮電商賽道,“高損耗、高履約成本和低毛利”,長期被質疑燒錢補貼才能存活,是公認最難啃的骨頭,無數選手被淘汰。
一位行業觀察者認爲,“叮咚買菜的扭虧爲盈,意味着它有了健康現金流和盈利路徑,掌握賺錢主動權,也進入正常發展模式。”
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又有了新的野心夢想。我們判斷,是卡位更細分賽道,做專業的“好商品”。這可能是國內零售業正在進化的不遠將來。
如何跑通“地獄級賽道”?
一位雪球網友,將叮咚買菜2024年財報視爲“高質量盈利範本”,在他看來,這次財報呈現了3個三個超預期亮點:
區域爆發力:上海、江浙GMV增速領跑(Q4江浙+20%),全年新增前置倉130個,倉均日單近1000單(+22.2%),長三角“鐵三角”壁壘已成。
用戶真愛粉:月活用戶774萬(+16%),會員月均下單7次,短保商品週轉僅2.3天,“又快又鮮”鎖死復購。
爆款製造機:手作麪點、小衆春菜、非遺年貨等差異化商品火出圈,靠“好喫好看”圈住年輕人!
“Retail is detail”(零售即細節),零售業的每個成績都需大量細節的打磨。覆盤叮咚買菜是怎麼跑通“地獄級賽道”的,不妨從三個維度去看。
首先,長期有耐心。
證明自己,也“證實”生鮮電商模式的最新成績單,叮咚買菜至少花費了3年的蟄伏,其間,場內場外質疑不斷。眼下的成績,也不是一下子衝高,是連續九個季度實現Non-GAAP標準盈利的累加。
2021年上市後,叮咚買菜即啓動轉型,從互聯網典型的“規模優先”轉向“效率優先”,希望從資本輸血變成自我造血。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
2021年底,梁昌霖在叮咚供應鏈生態大會上分享了一個“對號效應”的感想。“人間正道不會是線性的,最好是一個‘對號’。有時需要衝下山坡,但再次衝上來,就是更高的高峯。”
在創立前5年,叮咚買菜都用互聯網思路提供“性價比”,“把價格壓得低低的”。進入盈利的新階段,叮咚是用“品價比”的商品和科技型供應鏈,衝上了下一個山坡。
其次,構建科技零售的新模型。
零售新物種能存活,歸根到底是成本、效率和體驗對舊模式的超越,提供消費者新價值。叮咚買菜玩轉前置倉,是用新技術方式,實現了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
從這次財報看,隨着規模增長及算法和供應鏈運營能力的不斷增強,叮咚買菜在改善服務效率的同時,也合理降低了各方面費用率。
比如,2024年Q4即時單平均履約時長同比縮短2分鐘,達到34分鐘,履約費用率同比優化了1.8個百分點。而受益於智能預測和運營調度的能力建設,商品週轉效率及缺損平衡能力也在不斷優化,2024年,平臺上可售期在28天以內短保商品,週轉天數縮短至平均2.3天,效率同比提升了6.4%。
第三,不止於電商,進發“製造型零售商”。
叮咚買菜在商品上下足很重的“笨功夫”,向供應鏈上游延伸,自建工廠,加碼自有品牌,商品力是其盈利的基本盤。
與傳統商超不同,發展初期,叮咚買菜就佈局自主研發與生產。2020年,叮咚買菜成立自有供應鏈子公司叮咚穀雨,在全國佈局10+家覆蓋肉類、水產、預製菜、米麪、豆製品等多個類目的自營工廠。
梁昌霖的解釋是:“在自牌產品與通常依賴OEM的同行不同,我們優先考慮內部研發和生產,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差異化,提高生產效率,更好控制生產節奏,打通業務前後端使我們能根據數據和用戶反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從這個角度,叮咚買菜具備了食品製造型零售商的形態,向上遊延伸,參與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等製造環節,實現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管控。
所謂製造型零售商,不是新鮮模式,優衣庫、Zara,以及無印良品和宜家家居,都是從設計到銷售一體化的製造業零售商,可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在質價比更具優勢,有差異化的競爭力。
作爲一個新興零售商,對商品的理解和能力逐步加深,成爲叮咚買菜一個最重要的優勢。
從結果看,叮咚買菜在滿足市場趨勢推新品和迭代很快。叮咚買菜幾乎是近年國內最早關注清潔標籤的食品電商。從建立嚴格品控標準,做自牌與商品篩選,到針對健康人羣開設細分購物頻道,也爲其帶來用戶結構年輕化且復購率提升的積極影響。
基於商品力“底座”,在食品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全產業鏈優勢,也讓叮咚買菜洞開更多想象空間。
一方面,不止電商,拓展自身更多元渠道體系。2023年11月,叮咚買菜進入社區生鮮超市市場,推出叮咚奧萊。2024年11月,旗下黑豬肉品牌“黑鑽世家”在上海開出探索性的肉類專門店。
另一方面,成爲一個能在更大市場驗證產品的食品公司。2022年,叮咚穀雨進入B端預製菜,針對酒店、餐飲等需求定製化改造,銷往華住、錦江之星、亞朵等酒店及餐飲渠道。2024年,叮咚買菜研發生產的4款與李錦記聯名快手菜,借後者渠道上架多家中國香港本地超市與網購平臺。
在出海上,2024年。叮咚買菜自牌商品蔡長青、良芯匠人商品銷到了境外30餘個國家和地區,一款韭菜盒子在加拿大華人超市上架首周賣出40000只......
盈利之後:細分市場定位?
今年初的內部年會,梁昌霖提出,接下來,叮咚買菜要進入“4G”時代,即“好用戶、好商品、好服務、好心智”。通過匹配與挖掘好用戶真正的需求,叮咚買菜繼續開發好的、有穩定品質的好商品,不斷迭代。同時,做出差異化或結構性低價的商品,進一步成爲一個有趣、有靈魂和有鮮明價值主張的品牌。
在2024年Q4財報及全年業績分析師會議上,“好商品”也是一個提及最多的關鍵詞。
梁昌霖透露,叮咚買菜一直在思考業務形態及競爭格局,在“多、快、好、省”中,叮咚買菜決定卡位在“好”上。
從行業角度 ,這種對“好”的卡位,是一種對細分市場的定位和探索。
從用戶看,採用即時零售人羣,通常是一、二線城市中高收入且對時效有迫切需求的人羣。這類人羣生活節奏快,對產品品質和時效要求極高。
但市場上,生鮮市場即時零售正成爲新紅海。美團小象超市、盤踞南方市場的樸樸超市,擅長前置倉的山姆,以及這2年明顯提速的京東七鮮等玩家……都是各具特色的即時零售生鮮市場參與者。
“未來,是一個在細分市場找生意的時代。”在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看來,零售變革的新趨勢是市場細分化,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成長機會。在零售業發達的日本和歐美市場,同在一條街上的幾家超市,定位不同,各自都活得不錯,且互不干擾。
對一個零售商而言,成熟的競爭戰略,核心是做好定位,選擇目標市場,投入更具體的商品投資和組織力佈局。
從這個維度看,叮咚買菜未來將會在更細分市場,做針對性挖掘,形成更強用戶鎖定和規模效應,開發“好商品”,提供好服務,夯實“好心智”。比如,母嬰人羣,注重品質和健康的一二線城市中產家庭,都是有名明確品質需求且具消費力的“好用戶”。
叮咚買菜,還要繼續攀爬下一個山坡 。這也可能預示着,生鮮食品零售商正進入卡位細分定位的新一輪市場競爭裏。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