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如何讓更多青年人才與首都北京雙向奔赴、互相成就?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帶來了自己的新思考,“青年是城市創新活力的核心引擎,北京應高度關注青年發展環境,把青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持續驅動創新活力。”
頂尖的教育資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蓬勃發展的高科技企業、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吳晨看來,北京爲青年人才提供了豐富就業機會和良好生活環境,應發揮優勢,以制度創新提升軟環境,凝練多元包容的城市氣質。加強創新創業支持政策的靈活度和適配性,特別是針對需要一定積累的行業,根據行業特點推出差異化、有耐心的長期扶持方案。用好北京創新創業優勢,爲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專業指導等,幫助解決青年創業羣體起步融資難、研發風險高等問題。
“充滿煙火氣的生活、高品質的城市環境,對年輕人有着獨特吸引力。”說到這裏,吳晨講述了一幅宜居樂活城市的美好圖景,“重點打造年輕化、國際化、複合型社交空間,將分散的咖啡店、藝術展館、寵物友好公園等青年活力資源通過主題步行道串聯,形成可探索的城市漫遊路線。利用舊廠房或街區改造潮玩空間,開發複合型空間,日間提供咖啡輕食,夜間切換爲音樂酒吧場地,建設融合書店、展覽、創意市集的青年社區。激活城市邊角空間,實施‘百個城市客廳’計劃,將高架橋下、建築夾縫等‘城市負空間’改造爲複合型社交節點。在大型綠地嵌入餐飲零售、運動體育、文化藝術等業態,滿足青年人多樣化公共空間需求。”
在便利青年羣體生活方面,吳晨認爲,應提升城市公共與共享交通友好度,實施“地鐵站最後一公里”計劃,在日均進出站客流較大的地鐵站出入口建設“共享交通樞紐”,設置智能單車立體停車庫,局部適量投放共享電單車,在早晚高峯試點自動駕駛接駁小巴。鼓勵將封閉圍牆改造爲連續商業界面,通過政策引導與空間改造激發沿街界面活力,形成“煙火氣+品質感”共生的青年友好型街道場景。
“北京作爲國際交往中心,要塑造多元開放、國際化的首都人文精神,持續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他建議,推動各類國際交往場所軟硬件配套建設,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匯聚北京。打造青年文化精品,建設全球視野下的年輕力品牌引領標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