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步暴走MWC25:我們總結了十個關於AI硬件的答案

雷科技
03-09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在爲期5天的MWC25,雷科技MWC報道團成員人均每天暴走2萬步逛展,輸出了首日觀察、通信技術、AI PC、AI手機、手機影像、AI眼鏡、智能汽車、機器人、雲計算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觀察內容,並對小米、華爲、榮耀、中興、聯想、三星高通中國移動、HDM、廣和通、TCL華星、BleeUp等廠商的展臺或新品進行了現場報道。現在,我們總結了關於MWC25的10個關鍵問題,希望能讓你快速瞭解MWC上的科技潮流。

Q1: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新品?

MWC25相比去年變得更務實,概念性的AI硬件新物種,以及抽象的“PPT發佈”新品少了許多,現場展示的更多是用戶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硬件新品,比如AI 手機、AI PC、AI眼鏡、機器人。而最讓小雷印象深刻的,則是小米模塊光學系統和聯想的ThinkBook Flip。

小米模塊光學系統分爲兩個部分:一臺經過專門改裝的小米15概念機,和一個“鏡頭”模塊。其中小米15概念機在手機背後中間位置埋藏了一個磁吸環,同時還新增了兩個金屬觸點和一個埋藏在玻璃下的激光通信接口。

這裏的“鏡頭”之所以要引號,是因爲這個“鏡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獨鏡頭,而是一個包含一億像素M43傳感器的、等效全畫幅35mm的一體式“鏡頭”。使用時只要把鏡頭“吸”在手機背後,就能直接用手機拍照。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少網友認爲它有些華而不實,是所謂的“專業的人看不上,不專業的人不會買”。但小雷認爲,小米模塊光學系統並不是強在形態創新上(早在十年前索尼和松下就曾嘗試過這套方案),而是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它讓手機影像在計算攝影外,在光學上有了突破的可能。能讓用戶更輕鬆地拍出好照片的相機,纔是好相機,這便是小米模塊光學系統的思路。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聯想ThinkBook Flip的形態讓人眼前一亮,其採用18.1英寸外折式OLED柔性屏,可在13英寸筆記本形態與18.1英寸擴展屏幕間自由切換,支持筆記本、豎屏、分享、平板、閱讀等五種不同的使用模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適配辦公、協作與娛樂等不同的場景。在AI驅動下,其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通過分屏功能,用戶可同時運行多個應用且減少對外接顯示器的依賴。

摺疊屏筆記本電腦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不過小雷在現場瞭解後發現,聯想ThinkBook Flip是距離量產更近,這受益於摺疊屏手機的技術溢出,且其實用性甚至比摺疊屏手機更強,因爲電腦有更強的“大屏顯示”需求,以及便攜減重需求,這正是摺疊屏形態的優勢。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小米模塊化光學系統、聯想ThinkBook Flip都是在傳統的成熟品類上,實現了形態的突破,小雷看到後頗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它們本身具備量產潛力,同時也給市場提供一條新的創新思路。此外,真我、三星、TCL華星、BleeqUP等廠商都發布了自家概念產品,您有興趣可在雷科技後臺回覆“MWC”查看我們的報道合集,這裏就不一一展開了。

Q2、有哪些讓人難忘的新技術?

在移動通信爲核心的MWC上,IoT自然是重中之重——因爲萬物互聯的連接,必須要強大的通信技術加持。與此同時,AI大模型技術爆發,也讓IoT成爲最受益的產業之一,包括智能家居在內的許多IoT場景都因AI技術煥發新的活力。因此,IoT相關的技術創新,成爲雷科技MWC25關注的重點。

由廣和通發佈的“天擎”方案,就給小雷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將AI大模型接入到5G芯片中,再用強大的通信網絡將AI模型賦予的深度學習與推理結果“傳輸”到其他設備上,讓任何設備(特別是自身算力較弱的智能終端)可臨時“借用”它的AI能力,從而用較低的成本構建起一個深度且完整的AI智能生態系統。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IoT的特性就是設備高度碎片化,很多設備算力存在先天缺陷,這很大程度影響了AI在端側的落地。舉個例子,你花一百多塊錢買了款家用監控攝像頭,它只有最基本的錄像功能,想要人物摔倒識別這樣的高階功能,需要加錢買高端型號。

廣和通基於天擎解決方案推出了5G AI CPE,當攝像頭通過WiFi的方式連上CPE後,就能將讓普通的監控攝像頭擁有像AI哭聲檢測、AI人形追蹤、虛擬圍欄設置、AI遮臉識別等智能功能。換句話說,你只需要購買一臺5G CPE,就能讓家裏的各種非智能電器(前提是支持WiFi功能)變得智能。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在MWC25,類似廣和通“天擎”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不少,都是在解決“AI x IoT爆發”與“端側設備碎片化且算力不足”的矛盾,這也意味着,AI大模型在端側落地中有許多技術痛點,也有大量的新技術應用的機會。

Q3、哪些展臺人氣最高?

在MWC25主場,人氣最高的展臺非小米莫屬,一方面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在歐洲市場,其市佔率已進入前三;另一方面小米除了展示了“模塊化光學系統”這一黑科技外,還將剛發佈的小米SU7 Ultra拉到了歐洲,其對標保時捷的設計、純電超跑的新標杆能力,均讓歐洲人饒有興趣。

小雷還發現,小米MWC25的展臺面積相比MWC24大了一倍有餘,除了需要額外再騰出一塊地給小米Su7 Ultra外,還新增了一塊影像體驗區以及更多的智能家居模擬場景,很好地展示了小米手機依託“影像”持續高端化的策略,也讓小米的“人車家”戰略更加具象化——小米展臺現場標誌也有“Human X Car X Home”的突出標誌。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作爲移動通信大展,擁有世界影響力的華爲和高通展臺人氣同樣驚人,其中橫跨專業通信設備、移動通信終端等業務的華爲,更是撐起了一號館的半壁江山,小雷粗略統計了一下,至少有70%以上的媒體和遊客去一號館都是直奔華爲展臺而去。在三號館,像聯想、三星、中國移動、聯發科、中興這類展示了各種新終端消費者產品的展臺,也搶走了大部分人氣。說白了,在眼球爭奪異常激烈的展會上,必須要有更多人感興趣的爆款產品“引流”,纔會有更多人去看。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特別讓小雷意外的是宇樹機器人的展臺。在展館外圍、展區,很多地方小雷都遇到了宇樹機器人Go2,不少廠商用它來吸引眼球。宇樹官方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個3*3米的小型展區。雖然位置隱蔽,但其展區的觀衆數量卻是同區域其他展臺的十多倍。

圖源:雷科技攝製

宇樹隔壁的美格智能智能向其借了兩臺機器人來表演,同樣吸引了極高的人氣。隨着機器人表演進入高潮階段,圍過去的觀衆越來越多,其人氣不輸主場館裏的某些世界頂級品牌。每天圍觀的人能把外側通道堵死,一度驚動場館員工前來疏導。

圖源:雷科技攝製

毫不誇張地說,宇樹科技成了MWC的超級頂流,幾乎在所有宇樹機器人出沒的地方,都能看到衆多圍觀羣衆的身影。所以,如果有人問你MWC上的中國機器人熱度怎樣?那麼不妨直接告訴他答案:火得沒邊了。強大的品牌自帶流量,哪怕宇樹官方展臺在邊緣地帶也沒關係,因爲它就是中心,宇樹G1和Go2就是流量密碼。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崛起,震撼世界的一個小小縮影吧。

Q4、今年AI硬件新物種多嗎?

去年MWC上,小雷現場體驗了Rabbit R1、AI Pin等AI硬件新物種,AI硬件佔據了展會的C位,AI Pin、AI路由器、AI翻譯機、AI PC……幾乎你在展館裏看到的所有硬件都打上了AI的標籤。遺憾的是,其中不少項目都涼了。

這裏小雷必須借用一下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之前說過的一句話:

“很多手機都只是在名字上加個AI就成了AI手機,至於AI功能是完全不管,AI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當用戶感受不到AI的存在時,這纔是AI最大的價值。”

今年MWC上,AI依然是核心要素,AI硬件新物種也有一些展示,但“頂流位置”已讓位給機器人。給硬件“掛AI名頭”的做法也少了許多,更多關於AI的展示是實打實的硬實力。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比如一直高喊着AI PC的Intel,展出了基於至強6處理器的基礎網絡設施。集成AI功能的英特爾至強6系統級芯片,與前幾代產品相比,可實現2.4倍的無線接入網(RAN)容量提升,和70%的每瓦性能提升,AI加速器將AI RAN性能提升3.2倍。實打實的硬件提升,是硬件AI化的基礎。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AI大模型也給機器人智能化創造了全新的可能,今天的機器人本身也是一種AI硬件。比如中興用自研大模型、視覺採集系統驅動宇樹機器人,可進行中文、日文、英語等多語種對話,聽從語音指令進行握手、走路等,而在去年MWC展示的機器人,還只能依靠專業人士遙控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指令。

機器人擂臺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Q5、移動通信技術有什麼變化?

MWC的全稱是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它的主角永遠都是移動通信技術。今年MWC釋放的信號是,5G-A在未來幾年時間裏一定會成爲主流。如果說去年的MWC只是讓大家瞭解到5G-A的概念和應用場景,那麼今年的MWC就切切實實地展示了許多生產場景,表明5G-A已在全面落地,AI大模型的大規模應用,更需要5G-A。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中國運營商在5G-A技術的佈局上是有前瞻性的。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超330個城市已完成5G-A網絡部署,尤其是北上廣深等重點區域,比如上海移動就已建成超1.4萬個5G-A基站,實現主城區及重點區域全覆蓋。

5G-A提升了人與網絡的交互方式。在MWC25,中國電信工作人員向小雷介紹,今年爆火的各種AI應用,讓網絡的交互方式單一的數據流量變成多模態的交互,對網絡流量和帶寬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是5G-A致力解決的問題。

此外,5G-A可提供更加穩定且高效的智能互聯能力,例如小米就和高通聯手推出了Turbo DSDA,能夠顯著增強智能終端的上下行速度;也讓終端和雲端可以更好地融合,給雲、端、邊緣的數據傳輸提供更好的網絡基礎保障。

這一切都將有利於AI、IoT的大規模應用,比如電視、筆記本電腦等諸多算力不足的設備,可實現“端雲協同”,藉助雲端AI給用戶提供AI服務。

簡單地說,5G-A更利於將計算所需資源,智能分配在不同節點,因此將推動AI與IoT技術的普及,讓我們從“萬物互聯”進入到“萬物智聯”時代。

不過,5G-A的部署成本相比5G上漲了不少,在MWC25上,我們看到華爲、中國移動等通信產業鏈玩家,都在強調用AI重塑網絡本身,比如智能分配資源,提升運維效率、提高節能效果。

至於6G,目前依然還在概念早期,用高通的話說,只是到了“啓動標準化項目的時間”。關於6G究竟會是何種形式,各大企業仍在探索階段,在短期內應該不可能會跟我們見面。而且就算真的來了,如果沒有革命性的升級、沒有針對性的場景、沒有相應的應用生態,6G網絡可能真沒有太大意義。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去年風靡的衛星通信,在今年MWC存在感明顯低了不少,馬斯克引爆的低軌衛星(LEO)通信算是一個熱點,比如一家名爲通宇通訊的公司,就在MWC展示了一項全新的解決方案,融合低軌衛星(LEO)與高軌衛星(GEO)技術,並結合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地面終端設備,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無縫網絡覆蓋。

Q6、中國科技企業的存在感如何?

先看MWC官方數據:今年有344家中國科技企業參展,比2024年增加近兩成,佔整體參展商數量約13%。毫無疑問,中國廠商依然是本屆MWC最受關注的羣體之一,無論是AI+手機、AI+PC、AI眼鏡、5G-A通信、機器人還是智能家居,中國廠商都具備越來越強的世界級競爭力。

小米、榮耀、中興、華爲、TCL、宇樹等等中國參展商,展示了“引流”的新奇類或者明星類產品,因此展臺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的產品,纔有吸引力。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絕大多數中國參展廠身份是to B方案供應商,比如給全球提供5G-A基站、地面-衛星通信設備、5G CPE以及各種配套設施。從MWC第三天起,小雷感受到這些偏向於供應鏈的展區人流量下滑嚴重,往往只有零星幾個工作人員在玩手機或者閒聊,說“門可羅雀”也不誇張,與to C的消費類廠商的展臺對比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這也不讓人意外。to B廠商的解決方案再專業,都很難吸引大量人氣,它們也不需要大量的參觀者,“精準”纔是他們需要的,無效客流反而會增加篩選成本。

Q7、今年AI手機還是熱門概念嗎?

24年被視作AI手機元年,OPPO在當年春晚投放廣告官宣AI戰略,至今讓人依記憶猶新。在MWC24上,AI手機也成了一道風景線。今年MWC,AI手機依然是大熱門,不同廠商對於AI的理解已截然不同。有些廠商對於AI的態度只是“淺嘗即止”,“至少得有”;有的廠商則將整個展臺變成AI功能展示區。

整體來說,AI手機呈現出三大發展趨勢:

一是AI手機,從應用級的AI,走向從芯片到系統到應用的端到端AI。比如榮耀發佈“阿爾法戰略”,宣佈要在未來五年投資100億美元在AI上,其還展示了榮耀全新的AI助手“Honor UI Agent”併發布了多款新品,轟動全場。

據首次公開亮相的榮耀CEO李健介紹,榮耀的AI觀,是在柏拉圖“靈魂三分”理論基礎上延伸出創新、設計和生態三大要素,讓AI爲人類創造三大價值: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愛以及更多的快樂,也就是用AI輔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用AI滿足我們物理和精神雙重層面的需求。

二個是AI手機門檻在持續降低。三星的展區,AI手機成了其“AI For All”戰略的關鍵部分,其在MWC發佈了499美元的“普惠版”AI手機A56,將AI手機門檻拉低。其展廳擺放了數十臺S25系列的手機,來展示他們最新的AI成果,其中包括多端互聯狀態下,如何從任意一個互聯終端上喚起AI嗎,然後將結果反饋到另一個終端上。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三個是AI手機距離“完全體AI”還有距離。有一說一,今年MWC上沒有太多AI新整活兒,小雷在看完所有手機展臺,體驗了幾乎所有能體驗到的AI功能後,依舊對AI沒有深刻印象,AI語音助理、AI影像、AI攝影、AI遠程控制終端等等,這些功能我們早已在國產手機上見怪不怪。或許只有等到Agent智能體真正爆發時,我們才能體驗到完全體的AI手機,屆時AI手機可以像我們的私人管家一樣,給我們自主完成工作、生活中的諸多任務。

Q8、智能家居有什麼新趨勢?

作爲IoT的黃金場景,智能家居近年來一直是MWC的重頭戲,比如小米的展臺強調“Human X Car X Home”概念,Home就對應智能家居;再比如三星的展廳,智能家居是AI For All戰略的核心展示,內容比手機等消費電子還要豐富。

本屆MWC上,智能家居呈現的最大趨勢就是全面擁抱大模型。國內,美的推出了首款DeepSeek空調,海信、長虹、TCL等電視廠商已接入DeepSeek;國外,三星嘗倡導AI TV等概念,積極推動AI大模型與智能家居和家電產品的融合。

廣和通展示的方案,也旨在讓更多傳統家電和家居設備智能化,比如讓各種家居設備可以構建一張“感知網絡”,主動感知環境、用戶習慣,自動調整家居環境,提供主動智能服務。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科大訊飛展示的基於大模型語音技術,則讓智能家居設備可與用戶更自然地交互,人不再需要學習操作指令或者遙控,只需要自然而然地描述需求,甚至不需要表達,設備就能自動提供服務。

圖源:雷科技

MWC25,“主動式AI”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以及方案廠商所探索和實踐。AI大模型技術,讓智能家居從曾經的“互聯家居”進階到“真智能家居”或者說“AI家居”。展望未來,隨着DeepSeek等高性價比AI基礎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形機器人在家庭領域的大規模商用,人們的家居生活依然有巨大的變革空間。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Q9、下一個硬件爆品可能是什麼?

在年初的CES2025上,雷科技報道團印象最深刻的是“百鏡大戰”,至少有20款不同的AI眼鏡在拉斯維加斯亮相(其中大部分由中國廠商打造),當時小雷一度以爲自己來的是AI眼鏡展。在MWC25上,小雷再一次有了這種感受,不管是黃金位置的1-3號館,還是有些偏僻的4-8號館,都能見到AR/AI眼鏡的身影,看來AI眼鏡“百鏡大戰”的戰火還在延續。

CES上的AI眼鏡大都是拍照眼鏡,高級一點的頂多再放放視頻,搞搞導航,支持語音助理,整體功能同質化十分嚴重。在MWC25上展示的AI眼鏡,呈現出“場景細分”的趨勢,許多AI眼鏡都只針對特定場景,而不是什麼都能做的通用款。

例如BleeqUp就發佈了一款針對騎行和跑步人士的AI運動眼鏡——BleeqUp Ranger,根據官方人員介紹,它除了接入了AI語音助手,還擁有獨立揚聲器和麥克風、可拍攝視頻或照片的攝像頭。爲了進一步符合騎行和跑步用戶的需求,Bleep能通過內置的AI模型自動識別拍攝中的風景、上下坡等精彩時刻,從而幫助用戶快速從一長串的視頻素材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片段。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再比如Tecno發佈了一款AR+AI的AI Glasses Pro,它不但支持直接在鏡片上實現AI翻譯、AI導航等功能,而且像拍攝、語音交互、播放音頻等功能也都不缺。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結合結合雷科技MWC報道團的多款產品體驗來看,目前AI眼鏡主要的問題還是續航太短,如果頻繁使用拍攝、屏幕顯示等功能,一天需要充電三次甚至四次,這顯然有點反人類——這樣看,類似AI運動眼鏡這樣的打細分場景的路線可能更適合當下,畢竟運動幾個小時就完全足夠了。

已有消息稱,小米等巨頭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AI眼鏡。隨着大廠的入局,AI眼鏡市場會進一步爆發,也可能會被大廠“收割”。相比普通的AI/AR眼鏡廠商,手機廠商最大優勢是可讓AI眼鏡與自家的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產品互聯互通,讓AI眼鏡跳出“信息終端”成爲“感知終端”。在大廠全面入局前,專業AI/AR眼鏡廠商必須要儘快尋得自己的獨特佔位。

Q10、報道MWC25和CES 2025的不同感受?

小雷連續報道多屆MWC,以及CES2025,小雷明顯感受到兩大展會的不同:CES更產品化,MWC更技術範兒。

年初的CES更加註重展示與用戶們息息相關的消費電子產品,比如每年都會成爲大熱門的尖端電視產品;MWC25則聚焦於移動通信技術以及其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特別是5G-A、AI、IoT、XR、邊緣雲、機器人等技術以及解決方案的應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CES和MWC分別從消費電子和移動通信兩個角度,努力去呈現科技進步的全貌。CES和MWC相隔萬里,前者產品化、to C;後者技術化,to B,雖然定位不同,出發點不同,展示的重點不同,但參展商卻有較高的重疊度,兩個展會最終在AI上交匯到一起。

比如在CES 2025上小雷看到了許多陪伴機器人、智能清潔機器人;在時隔2月後的MWC上,小雷又體驗到了更成熟的AI手機、AI PC、AI/XR眼鏡、AI翻譯、機器人,同時看到,移動通信、雲計算等行業都在爲AI的全面爆發做好準備,比如發力5G-A技術。這也說明,AI就是科技產業的“最大公約數”,全世界所有個體,所有組織,所有設備甚至所有技術,都在尋求與AI的結合點。

AI就是潮水的方向,MWC與CES在此之外,還展示的另一個共同點:中國廠商正在成爲AI浪潮的“弄潮兒”,不論是春節爆發出圈的DeepSeek,還是在MWC上大放異彩的宇樹機器人都表明,中國科技公司在AI新浪潮中,已勇立潮頭。

MWC已經結束,AI浪潮仍在持續洶湧。3月20日,爲期四天的AWE(中國家電與消費電子博覽會)即將在上海開幕。作爲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AWE2025再度聚焦AI,其主題爲“AI科技、AI生活”,將場景化展示智能產品、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和智能生活方式,更直觀地呈現“AI”對生活品質帶來的提升,並推動“AI生活”的普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