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劉志毅:DeepSeek加速AGI時代到來,AI Agent將成為通往AGI的基石

藍鯨財經
03-14

藍鯨新聞3月14日訊(記者 石雨)3月8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二期在上海浦東陸家嘴圓滿舉行。本期沙龍圍繞“資本市場大時代:AI+千行百業”這一主題,展開深度研討與交流。參會嘉賓、中國人工智能領軍科學家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研究員劉志毅提出,DeepSeek加速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AI Agent將成爲通往AGI的基石。

“隨着大模型技術的落地帶來的成本降低,使得自動化的智能技術正在成爲核心方向,大模型的產品形態形成了從Chatbot到Copilot再到Agent的趨勢和方向”,在此背景下,劉志毅總結出AI發展的智能本質,“是以數據爲核心資產,通過將能源壓縮爲信息服務,並‘湧現’出智能,這種‘智能’成爲一種主動檢索、主動強化自己的一種應用方式。”

透視AI應用技術趨勢的底層邏輯

演講中,劉志毅解析了他眼中AI應用技術趨勢的三大底層邏輯。

第一重底層邏輯,是從Agent到AGI,劉志毅提出,對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奠定的APP生態,當前需要在AI時代奠定一個AGI應用生態。從Agent的發展看,人類在逐步強化程序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在AI Agent的嘗試中,應用廠商結合深度學習等算法、知識圖譜、RPA等技術實現了部分的自動化,其核心是在存量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由程序自主解決部分問題。

隨着基礎模型能力的進一步提升,AI Agent在任務規劃中的靈活性,在知識吸收運用的效率方面的上限或將進一步提升。在當前的基礎模型能力下,若將AI Agent 與工作流進一步結合,在工作流程中嵌入AI 實現部分問題的智能+自動化解決,AI Agent實用性或將進一步改善,商業化或將進一步加速。

第二重底層邏輯,是LLM推動AI Agent進入新階段。據劉志毅梳理,AI Agent經歷了幾大階段,從符號Agent、反應Agent,到基於強化學習的Agent、具有遷移學習和元學習的Agent,到基於大語言模型的Agent,AI Agent通過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來提升自己的智能。

第三重AI應用技術趨勢的底層邏輯,是多路徑共同提升Agent整體智能化水平。LLM+Agent是通向AGI的路徑之一。AI Agent用來描述表現出智能行爲並具有自主性、反應性、主動性和社交能力的人工實體,能夠使用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做出決策,然後使用執行器採取行動,具備以上特徵的Agent是實現AGI的關鍵一步。

DeepSeek深度影響國內AI生態

今年,DeepSeek大火,爲中國AI行業注入一劑強心針,談及DeepSeek對國內AI生態的影響,劉志毅從三個維度進行剖析。

“首先在於技術門檻降低”,劉志毅提出,一方面,DeepSeek的開源與低成本特徵,推動中小型企業介入AI生態;同時,其邏輯推理和數理能力爲金融、法律等強邏輯場景提供支撐,推動AI應用從淺層交互向深度自主決策演進。

其二,DeepSeek正在推動行業滲透加速。具體來說,在劉志毅看來,一方面在於企業級部署,從國央企到民營企業,本地化部署DeepSeek成爲主流選擇,驅動AI應用開發需求激增,商業覆蓋通用工具和垂直行業場景;另一方面,華爲雲、騰訊雲等科技巨頭與金融機構形成協同,構建“大模型+行業know-how”的生態閉環,推動AI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落地。

第三,產業格局重構,劉志毅提出,“一方面是對科技產業本身的突破,在DeepSeek的應用下,創新邏輯正在變化,不需要太多人力和算力即可實現領先的創新;另一方面原創性創新,加速商業化應用時間表,推動國產模型在醫療、金融等領域的自主可控。”

最後,劉志毅總結了AI應用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需求牽引、垂直領域深耕、多智能體協同以及開源生態支撐。他預測,未來創投資金將從頭部通用型Agent向金融、醫療等專業場景分散,初創企業將通過解決細分痛點構建技術壁壘。

“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的崛起,不僅降低了AI應用的技術門檻,更重要的是重塑了創新範式——它讓AI從工具走向夥伴,從輔助決策走向自主決策”,劉志毅強調,“隨着Agent技術的成熟與規模化應用,我們正加速邁向一個人類與AI協同創造的新時代,這將從根本上改變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速度。”

在這場AI變革中,中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與開放協作,正逐步縮小與全球AI領先力量的差距。DeepSeek的成功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勝利,更是中國AI生態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預示着AGI時代的曙光已經顯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