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銀行最新研報顯示,軟件板塊自2月18日以來累計下跌18%,跌幅小於歷史15次回調均值27%。當前行業EV/銷售額(NTM)爲5.5倍,顯著低於歷史底部均值6倍,估值已進入誘人區間。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對行業“增長溢價”的定價僅爲27%,較過去七次衰退低點的平均44%大幅折價,反映投資者對遠期增長過度悲觀。
儘管宏觀經濟存在不確定性,但軟件行業的需求信號依然穩健。在雲端和桌面這兩個最具週期性的軟件領域,2月數據顯示出持續的強勁需求。雲端消費供應商的參與訪問量同比增長8.0%,較1月的6.6%有所提升;桌面應用領域,2月參與訪問量同比增長5.3%,顯著高於1月的-1.3%。這些數據表明,軟件行業的需求並未因宏觀經濟的潛在風險而受到顯著衝擊。
美銀證券還對軟件行業的增長預期進行了評估。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和當前市場情況,認爲軟件行業2025年的增長預期基本合理。以近期1.8%的共識估計上行爲基礎,預計2025年一、二季度的營收增長目標爲13.4% y/y,與四季度14.2%的報告數據相比,儘管有所放緩,但在較爲寬鬆的對比基數下,這一目標仍具可實現性。
衰退週期啓示:滯後反應與盈利韌性特徵顯著
在經濟衰退的寒潮中,軟件業展現出了獨特的抗性,成爲經濟體系中的一股暖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衰退,爲企業IT預算調整滯後提供了生動案例。在經濟衰退啓動後的2-3個季度,企業纔開始對IT預算進行調整,這種滯後性爲軟件業提供了緩衝期。前臺應用的收入增速在衰退啓動後的第三季度,才從43%降至36%,軟件業的商業模式在經濟衰退期間展現出強大韌性。
軟件業的運營利潤率在經濟衰退期間逆勢擴張,成爲其獨特抗性的關鍵。在2008年大衰退期間,前臺軟件的運營利潤率提升了300個基點,後臺軟件提升了200個基點,基礎設施軟件也提升了150個基點。這種利潤率的提升,主要得益於軟件銷售模式中續費佔比的提升,帶來了顯著的銷售費用槓桿效應。客戶在經濟衰退期間,更傾向於維持現有軟件服務,而非大規模削減,使得軟件廠商能夠通過續費維持收入穩定,同時減少新客戶獲取的成本。
這種獨特的抗性,不僅體現在軟件業的財務數據上,更體現在其對經濟波動的適應能力。軟件業的商業模式,使其能夠在經濟衰退中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爲投資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避險價值。這種模式的形成,與軟件業的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特性密切相關。軟件產品的開發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一旦開發完成,複製和分發的成本極低,這使得軟件廠商在用戶規模擴大時,能夠實現成本的分攤和利潤的提升。
此外,歷史數據顯示,軟件行業在經濟衰退後的市場表現頗爲亮眼,展現出強勁的超額收益規律。2009年3月市場觸底後的一年之內,軟件股平均回報率高達113%,較納斯達克指數跑贏56個百分點。這一卓越表現凸顯了軟件行業在經濟復甦初期的強勁勢頭和巨大潛力。而在2002年科技泡沫破滅後的同期,軟件行業的超額收益也達到了29個百分點,進一步驗證了其在市場低谷後的反彈能力。
當前,軟件板塊的估值指標顯示出對長期投資者具有吸引力的安全邊際。板塊的EV/自由現金流倍數爲31倍,較過去5年曆史中值低10個標準差。這一估值水平表明,軟件行業目前的定價相對保守,爲長期資金提供了較爲充足的安全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有機會以相對較低的風險水平介入軟件行業,分享行業成長帶來的收益。
綜合歷史規律和當前估值狀況,軟件行業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均展現出獨特的投資價值。無論是衰退後的強勁反彈,還是當前具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都爲投資者提供了佈局該行業的機會。未來,隨着技術的持續創新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演變,軟件行業有望繼續保持其獨特的抗風險能力和增長潛力,爲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結構性風險:關稅衝擊與裁員潮暗藏玄機
在當前複雜的經濟環境下,軟件行業面臨着直接風險的集中衝擊,其中電商軟件領域首當其衝。Shopify(SHOP.US)、Global-E Online(GLBE.US)、BigCommerce Holdings(BIGC.US)等純線上平臺,由於其業務模式完全依賴於數字商業需求,因此100%暴露於跨境貿易的波動之中。Lightspeed POS(LSPD.US)也有63%的收入與零售業務相關,同樣受到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此外,賽富時(CRM.US)的電商雲收入佔比爲7%,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波動的衝擊。
營銷科技賽道也同步承壓,Zeta Global(ZETA.US)有22%的收入來自消費零售領域,Unity Software(U.US)的新廣告平臺剛起步便面臨預算收縮的風險。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導致相關企業的盈利預測面臨下修的可能性。
此外,科技企業的裁員人數於2025年2月環比激增,達到2023年以來的峯值。這一現象引發了市場對科技行業需求萎縮的擔憂。美銀警告稱,如果裁員從“效率優化”轉變爲“需求萎縮前兆”,那麼科技行業的盈利預測可能面臨下修的風險。
然而,當前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支付金額同比增速從第三季度的2.2%回升至第四季度的3.8%,並且在1月份仍保持了5.9%的正增長,SMB市場初現回暖跡象。這表明儘管存在裁員潮,但中小企業的需求並未出現明顯的萎縮,市場仍具有一定的活力和潛力。
投資策略:聚焦基礎設施與AI確定性
在經濟週期的波動中,基礎設施與後臺應用領域的龍頭企業展現出了強大的抗週期能力,成爲投資者穩健防禦的首選。微軟(MSFT.US)、甲骨文(ORCL.US)、CCC智能解決方案(CCCS)、Workday(WDAY.US)等公司,憑藉其在行業中的深厚積累和強大地位,與企業預算形成了高度粘性。企業對這些服務的需求調整通常滯後於經濟週期約3個季度,這意味着即使在經濟放緩的時期,這些公司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需求和收入。這種特性使得它們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時,成爲投資者尋求穩定回報的理想選擇。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AI產品化浪潮爲軟件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微軟、賽富時(CRM.US)、ServiceNow(NOW.US)等公司,已經成功實現了AI功能的貨幣化,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其產品和服務中,從而開拓出廣闊的總可用市場(TAM)。這些公司在AI領域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創新,使得它們能夠引領行業變革,爲投資者帶來高確定性的增長潛力。投資者若能把握這一主線,有望在AI技術驅動的市場擴張中獲得豐厚回報。
當前,中盤軟件股的增長溢價已降至2022年末以來的較低水平,這爲投資者提供了估值修復的機會。BILL Holdings(BILL.US)、GitLab(GTLB.US)、Informatica(INFA.US)等標的,可能存在着預期差修復的空間。這些公司的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其實際的增長潛力和業務價值,隨着市場對其認識的深入和預期的調整,有望迎來估值的回升。投資者可以關注這些中盤軟件股,挖掘其中被低估的價值,以獲取潛在的超額收益。
綜上所述,美銀建議的攻守兼備策略,涵蓋了抗週期品種的防禦性選擇、AI浪潮下的成長主線以及中盤軟件股的估值修復機會。然而,當前板塊風險溢價已計入過度悲觀預期,但美銀強調尚未發出明確觸底信號。投資者需密切跟蹤4月財報季中企業全年指引調整、美聯儲利率路徑變化及地緣貿易政策演進,這些因素將決定估值修復的節奏與空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