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張貝貝
頭圖 | 視覺中國
2025年以來,信達生物利好頻傳。
先是1月2日開盤前信達生物公告,其與羅氏達成全球獨家合作與許可協議,推進一款在研抗體偶聯藥物(ADC)的開發,在出海上有新進展。
再是時隔半月,信達在1月17日公告披露其新引入的第三代EGFR-TKI肺癌靶向藥物奧壹新®(利厄替尼片)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有望帶來業績新增量。
且同日,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在第43屆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2025)上宣佈2025年將有多款藥物上市,當日股價翻紅,收盤於+4.83%。
而2月17日,信達生物宣佈其雙抗藥物IBI363治療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再度獲得美國FDA快速通道資格認定;以及IBI363單藥治療對比帕博利珠單抗(默沙東K藥)的關鍵註冊研究已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進一步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公司股價也延續強勢表現。年初至今,公司股價累計漲幅約9%,超同期醫藥申萬指數3%的漲幅(截至2025年3月11日)。
所以,在市場前期關注的產品國際化有突破,以及產品國內商業化進展較好情況下,公司能夠成爲較早一批實現盈利的中國創新藥企嗎?
就這些問題,信達CFO由飛跟虎嗅妙投進行了一場交流。
業績“向下有底”
這兩年,國內醫藥行業在經歷資本寒冬、集採常態化、醫保支持真創新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逐步從之前的me-too類藥物走向聚焦“真創新”的發展新階段。
此情況下,製藥企業的發展呈現分化,有部分企業後知後覺,最終倒在了資本寒冬裏;但也有藉着政策東風和憑藉較強的研發能力,吸引到融資或推進創新藥上市銷售等,快速轉型聚焦“真創新”,不斷加強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
創新藥四小龍里,百濟神州已經一騎絕塵,信達也有突破。自2020年獲批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阿達木單抗3款生物類似藥後,信達已全面加碼創新藥研發,這幾年獲批上市的全部是創新藥。
這一戰略轉型在信達生物CFO由飛與妙投的對話中得到印證:"我們未來的重心一定是在創新藥上”。而聚焦創新藥管線的信達,受到集採擾動較少,反而受益醫保支持真創新政策的傾斜,發展較好。
這是國內多數藥企受困於生存問題時,信達生物的營收仍逐年增長、且利潤虧損呈收窄之勢的重要原因。
展望未來,由於信達在創新藥業務爲主的基礎上,採用"國內市場築基,向海外市場拓展"的漸進式區域佈局戰略。所以,公司業績需要分爲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兩方面綜合評判。
鑑於公司海外市場在2025年纔有業績上的實質突破,當前業績仍由國內市場主導,所以先看下國內市場的業績支撐情況。又因爲,公司業績主要依賴於銷售渠道和產品競爭力,所以接下來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先看渠道層面,信達銷售團隊約3000人,覆蓋全國320多個城市約5100家醫院。對比恆瑞醫藥、翰森製藥、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國內創新藥企的銷售團隊和覆蓋醫院看,信達在國內的銷售渠道競爭力還算可以,也爲公司創新藥成功推廣到院內市場做支撐。
再來看產品情況:截至目前,信達已有14款產品獲批。
其中,公司作爲國內“PD-1四小龍企業”之一,2018年獲批的第一款創新藥PD-1產品信迪利單抗(與禮來合作開發),上市6年仍在放量。禮來財報顯示,2024年信迪利單抗銷售額達38億元,佔同期信達產品總收入82億元的比重高達46%。
且考慮到,信迪利單抗仍保持國內市佔率排名第二,以及2024年銷售額仍保持36%的同比增速,預計未來幾年仍是公司的拳頭產品。
但考慮到國內目前已有十餘款PD-1產品上市銷售,競爭激烈;以及信迪利單抗銷售額較大的情況,後續該產品收入增速可能會下滑。由上,假設2025-2027年該產品收入增速分別保持25%、20%和15%,則2027年該產品的現金流流入預計能達66億元,是公司2027年國內產品收入200億元業績指引目標的重要支撐。
注:結合新浪證券,2024年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銷售額44億元,國內市佔率約20%,可判斷國內PD-1市場規模220億元,其他幾款產品市佔率均以此推出。
同時,近期隨着安徽牽頭的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採可能在2025年推動的消息傳來,公司的3款生物類似藥市場關注較多。
但結合信達CFO由飛所述,以公司業績指引“2027年要實現國內產品收入200億元”爲基礎看,信達的生物類似藥收入貢獻預計在10%左右,可推出公司3款生物類似藥銷售額屆時約不超過20億元。
再考慮到,信達的利妥昔單抗在2022年3月的廣東集採中標,擾動已過;以及結合信達證券研報,2022年信達利妥昔單抗銷售額爲4.23億元看,假設利妥昔單抗年度銷售額保持4億元左右,則信達的阿達木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後續集採即使降價50%,2027年三款生物類似藥預計仍會有12億元的收入,擾動不大。
至於公司獲批的其餘10款產品中,有1款是自主研發並於2023年8月在國內獲批的降脂藥信必樂®(託萊西單抗注射液,PCSK9 抑制劑)。
結合德邦證券研報2023年8月-2024年3月期間銷售額400萬左右,以此測算2024年度銷售額約600萬元。2025年1月1日起,該產品納入醫保目錄且價格未變,假設未來銷量每年翻倍增加下,預計2027年收入可達到5000萬左右。
還有9款是合作引進產品。
其中,2024年上市銷售的有6款,包括與禮來合作的雷莫西尤單抗、塞普替尼,與亞盛醫藥合作的奧雷巴替尼片,與勁方醫藥、Incyte分別合作的氟澤雷塞片、佩米替尼片,以及與馴鹿生物合作的伊基奧侖賽注射液。
結合2024年公司國內產品總收入82億元(同比增速yoy +40%),以及信迪利單抗38億元(yoy +36%)、託萊西單抗注射液600萬元,還有3款生物類似藥銷售額20億元(競爭激烈,增速不快)的情況,則公司上述6款在2024年上市銷售的產品合計銷售額23.94億元,同比增速預計不低於4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伊基奧侖賽注射液的全球商業化權益於2024年7月被馴鹿生物購回,2025年起不再貢獻收入;但2024年末或2025年初獲批ROS1達伯樂、BTK捷帕力及第三代EGFR奧壹新三款產品可對沖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商業化權益終止的影響,故2025年預計公司合作引進產品銷售額仍有望維持40%增速。
只不過隨着銷售基數增加,後續增速將自然回落。所以,假設上述已獲批的合作引進產品在2026年銷售額增速降至35%,2027年進一步放緩至30%,到了2027年合計銷售額預計能達到59億元。
以上加總,公司目前已獲批的十餘款產品在2027年預計可實現137.5億元左右的收入規模(不涉及伊基奧侖賽注射液)。
(資料來源:虎嗅妙投測算)
除此之外,信達還有瑪仕度肽、匹康奇拜單抗(IBI-112)、替妥尤單抗(IBI311)有望在2025年獲批,以及CTLA-4(IBI310)、VEGF/C(IBI302)和XOI(IBI128)有望在2026-2027年獲批銷售,帶來新的業績增量。
要注意的是,瑪仕度肽作爲多肽減重/降糖藥,市場關注較高。再考慮到,瑪仕度肽與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用藥後的48周減重效果對比,療效較好,未來該產品上市後,若銷售渠道覆蓋到位,預計能搶奪到不錯的市場份額。
參考券商研報,信達證券、招商證券分別給出了瑪仕度肽74億元、80億元的銷售峯值預測。結合海通國際對瑪仕度肽銷售額的爬坡測算,2025年獲批後,其有望在國內企業競品尚未獲批的空窗期快速放量,2027年銷售額可達30.5億元。
且經過分析,替妥尤單抗(IBI311)作爲國內甲狀腺眼病的首個創新藥,有望率先搶佔市場;匹康奇拜單抗(IBI-112)、IBI310、IBI302和IBI128在療效上相較競品均有優勢。此基礎上,藉助公司已搭建好的國內銷售渠道,上述產品上市後有望在院內實現快速放量,支撐國內業績進一步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梳理)
以上或許也是管理層對2027年國內產品收入實現200億目標有信心的重要原因。
那麼,國外市場業績如何呢?以及綜合國內外市場,信達的利潤何時能扭虧?
業績向上有想象空間
信達CFO由飛表示,雖然公司在國內市場發展較好,但仍要在可持續增長的策略之下去做國際化創新。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競爭激烈,以及中國市場與美國的藥品價格差異較大,所以中國創新藥企如果希望取得更好的回報,不打開海外市場確實是比較困難的。
大白話就是:“國內現在醫保控費大趨勢下,價格控制的比較厲害。但是不進醫保,難放量。所以,國內市場營收能保證,但利潤空間有限”。這不僅是信達自己的問題,也是國內創新藥企在國內的現實情況。
基於此,近幾年國內藥企紛紛選擇出海。
只不過,國際化拓展難度很大,除了管線產品能在全球製藥產業鏈上有競爭力外,國際化的銷售能力也要跟得上,即有了好產品,也要能“賣的出去”。
所以,雖然“自產自銷”國際化使藥企能收穫最大權益,也是很多藥企的最終目標。但因爲該模式對現金流要求較高,且國內藥企對海外市場審批溝通和銷售環境均不熟悉的情況下,直接選擇這種模式出海的國內藥企壓力較大。
上述背景下,國內藥企大多選擇了BD合作對外授權模式。即國內藥企將自研管線的海外權益授權給海外藥企,獲取首付款和銷售分成等,此模式能最快見到資金迴流,也無需自建銷售團隊,壓力相對較小。
信達2025年1月與羅氏的合作,就是選擇的BD合作模式。且就像信達CFO由飛所說,通過BD合作除能拿到首付款,還可跟這些合作伙伴去學習海外臨牀及海外銷售的經驗,從而實現信達最終自主國際化的目標。
顯然,信達選擇的是“迂迴出海策略”。
關鍵是,信達能成功嗎?取決於兩點:一是,國內市場穩定發展+BD合作帶來的現金流流入,能否支撐公司實現“自主出海”成功?二是,公司的產品管線在全球製藥產業鏈上的競爭力如何,即上市銷售後能否帶來好的收益?
1)現金流:支撐研發3-5年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銀行現金、結構性產品及金融資產中的投資票據爲101億元。疊加2025年1月初與羅氏合作獲得的5.8億元首付款(8000萬美元,按3月4日匯率1:7.28折算),可看到其現金儲備規模與信達CFO由飛對虎嗅妙投所說的“在手現金約100億元”表述基本一致。
所以,考慮到2021-2023年期間信達的研發費用均在20-30億元,則公司當下可動用的100億在手現金支撐研發3-5年是沒有問題的。
而儘管2025年有望國內獲批的瑪仕度肽減重適應症需拓展院外零售渠道(如線上平臺及醫美機構)並增加銷售費用,但信達CFO由飛表示,此情況下公司2025年的EBITDA仍有望轉正。這表明其國內產品收入增長可覆蓋新增渠道投入,經營現金流將實現正向循環。
注:EBITDA =淨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折舊+攤銷。公司的經營性利潤,排除了非現金支出對公司利潤的影響。
從此維度看,只要信達的國內市場產品收入規模能按管理層的計劃增加,其現金流情況大概率會有改善。而國內市場的發展已在本文第一部分論述,有支撐,後續做跟蹤即可,不再贅述。
而公司未來能否有更多的BD合作帶來首付款具有不確定性,保守來看,暫不考慮BD合作現金流流入驅動。
所以當下需確定的是,公司在手現金至少可支撐研發的未來3-5年內,是否有潛力產品管線可支撐信達自主出海成功,並帶來新的業績增量。接下來看下。
2)IBI343和IBI363研發進展可重點關注。
公司旗下持有IBI343(Claudin18.2 ADC)和IBI363(PD-1/IL2雙抗)等十餘款產品的海外管線。其中,具有國際化潛力和進展最快的是IBI343和IBI363。
一方面,信達IBI343和IBI363產品均獲得FDA快速通道資格認定,意味着FDA認可上述2款產品在相關適應症方面的療效潛力,這是國際化競爭力的側面背書。
且該機制允許藥企在獲得FDA快速通道資格認定的藥物研發過程中,與FDA有更多互動和溝通,及時解決問題,加快審批和上市。與標準的審評時間10個月左右相比,藥物進入FDA快速通道後,如果獲得優先審批資格,FDA將在6個月內給出批覆,甚至可能更短,提前得到批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梳理)
另一方面,2024年中報顯示,IBI343和IBI363是海外研發進展最快的產品。
結合信達官微,IBI363產品在中國、美國同時開展IO初治晚期黑色素瘤和IO耐藥晚期肺鱗癌適應症的I/Ⅱ期臨牀研究。同時,IBI343已啓動中國及日本的胃癌Ⅲ期多地區臨牀研究(MRCT)入組;以及該產品美國區域胰腺癌臨牀I期臨牀入組已啓動,2025年在PoC驗證數據讀出後有望啓動國際關鍵臨牀研究(PoC驗證,驗證候選藥物的藥理效應是否可以轉化成臨牀獲益)。
再考慮到臨牀Ⅱ期試驗一般需要1-2年時間,臨牀Ⅲ期試驗一般需要2-3年時間,審批上市時間預計6-10個月,所以樂觀看,信達當下的現金或可支撐IBI343在日本上市銷售,屆時會帶來新的業績增量。
同時,有望支撐IBI363產品在美國的臨牀Ⅱ期、Ⅲ期研究完成。當然,IBI343在日本上市銷售的現金流也可進一步支撐IBI363產品在美國的上市審批推進。
(資料來源:2024年中報)
值得注意的是,信達生物正在積極推進的IBI363是全球首創PD-1/IL-2α雙抗藥物,原理是通過雙靶協同作用實現精準治療:PD-1臂阻斷免疫抑制並定向遞送IL-2,IL-2臂選擇性激活T細胞同時降低系統毒性,療效更好。
就像信達CFO由飛所說,相較單抗,IBI363可解決三大問題:1)解決病人對PD-1耐藥問題;2)拓展新的適應症(如傳統PD-1在腸癌上是沒什麼作用,但IBI363在腸癌上已現療效);3)提升PD-L1低表達患者響應。(低表達患者指:PD-L1抗體表達水平比較低,用藥效果不好)。
由上可看到,公司IBI363產品競爭力大概率是能扛得住的。這個時候只要銷售團隊跟得上,其未來的業績想象空間很大,並有望實現扭虧爲盈。如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憑藉更好療效打敗強生的伊布替尼後,銷售額不斷增長,已超10億美元,即1款產品就接近信達2024年十餘款產品在國內合計收入的82億元。
從這個維度看,信達生物採用的“國內市場+BD出海”策略帶來的現金流,有望支撐公司產品突破自主出海獲批。但是上市銷售,還需自建銷售團隊,需要更多的現金流支撐。屆時公司能否有新的BD合作帶來現金流,或者通過定增融資、銀行更多貸款等獲得資金,將變得尤爲關鍵。
小結
由上,信達生物的營收向下有底,上有想象空間,且利潤有改善趨勢,值得關注。
只不過,因爲信達生物的國際化拓展仍在發展初期,未來3-5年內還需持續資本投入,且可能面臨研發進展不及預期或管線效果不好終止的情況下,股價表現更可能呈現結構性波動特徵。
此外,還要關注減重/降糖藥瑪仕度肽的上市銷售情況。以海通國際給出的瑪仕度肽2027年銷售額有望達到30.5億元測算,該產品在2027年信達實現國內產品200億元收入中比重佔到15%,影響較大。所以,該產品上市後若不及預期,會影響信達的國際化拓展推進,同時壓制市場情緒,帶來資本市場下行波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作者粉絲羣招募▪—————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還對CXO、醫美、藥店、血製品以及具有主題機會的阿茲海默概念、多肽減重藥等領域有覆蓋,側重產業分析和佈局企業優劣勢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與作者進行更多熱門賽道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3月27日14點-18點,虎嗅出海邀請5位專家,分別從宏觀政策、產品創新、線下渠道佈局、TikTok解法、合規挑戰等多重角度解讀2025北美市場的機會和挑戰,乾貨滿滿,席位有限,歡迎點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