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財報季的到來,又到了檢驗上市公司經營成色的窗口期。
在國際貿易摩擦、地緣政治風險等引發不確定性升溫的大環境下,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更加複雜多變。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樣的企業能夠穿越市場週期?它們又如何堅守長期主義,實現可持續發展?
視線轉向四年前的中國平安,彼時市場用腳投票的寒意猶在眼前:保險行業面臨深度轉型,科技與醫療健康生態的投入吞噬短期利潤,股價在悲觀預期中持續承壓。
但若將時間軸拉長便會發現,那些曾被貼上"轉型陣痛"標籤的戰略佈局,恰似竹節生長的隱祕力量——在幾經蟄伏後,科技賦能帶來的綜合金融協同效應已然顯現,醫療養老生態圈漸成氣候,最新的財報數據與近期資本市場的熱烈回應,正印證着這家公司在堅守長期主義下不斷演繹的複利奇蹟。
平安交出的這份2024年財報,可謂亮點頻出,先來看幾個核心數據:
過去一年,平安實現營收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實現歸母淨利潤1266億元,同比增長47.8%。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13.8%,同比增長4.1個百分點。
集團整體業績堪稱優秀,業績發佈後也獲得了多家機構的好評。摩根大通將中國平安A股和H股均上調至超配,摩根士丹利維持“行業首選”評級,中金公司維持中國平安A股和H股“跑贏行業”評級不變。
壽險業務作爲平安的壓艙石,此次業績期依舊保持高質量發展。
2024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285.34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28.8%。當期,平安壽險13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25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
很大程度還是渠道改革帶來的正反饋。
其中,代理人渠道表現出“質、量”雙增,一方面,代理人隊伍通過“高素質、高績效、高品質”的精英化轉型,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提升43.3%,月均收入達10395元;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安壽險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36.3萬,人力規模連續三個季度企穩回升。
此外,通過深化“5+5+N”策略,平安壽險與5大國有銀行、5家全國性股份行以及N家城商行建立了穩固合作關係,當期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2.7%。
財產險業務表現同樣可圈可點。2024年,平安產險保險服務收入3281.46億元,同比增長4.7%;淨利潤150.21 億元,同比增長67.7%。
得益於風險管理水平提升,產險業務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整體綜合成本率98.3%,同比優化 2.3 個百分點。其中,車險綜合成本率98.1%,持續優於市場平均水平。
此外,得益於均衡的資產配置策略,平安在投資端也展現了一個長期主義者應有的定力。
截至2024年末,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超5.7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1.4%。2024年,集團綜合投資收益率5.8%,同比上升 2.2 個百分點,位於市場前列。近10年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5.1%。
可以說,平安的業績高增並非短期紅利,而是改革深蹲起跳、投資紀律長期堅守的必然結果。
真正的長期主義企業需具備兩大特徵:持續回饋股東的能力與對未來趨勢的前瞻投入。平安的實踐堪稱教科書級別。
據公司公告,中國平安擬派發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現金人民幣1.62元,全年股息每股2.55元,同比增長5%,基於歸母營運利潤計算的現金分紅比例爲37.9%。這也讓平安成爲一家現金分紅水平連續13年上漲的企業,累計分紅金額超過4000億元。
持續且穩定的股息分紅是公司長期穩健經營的有力證明,也兌現了平安一直以來奉行的“與股東共成長”準則,有助於提升市場對長期資本回報的信心。
但若只因平安的穩定高股息就將其簡單歸類到價值股中去,就低估了這家仍在不斷進化的企業。
作爲一家天然具有科技基因的企業,平安從未放鬆對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截至2024年末,平安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080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此外,得益於長期以來在各類業務場景深耕,平安擁有龐大的數據材料,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註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共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數據庫,有助於提升大模型準確度,並更好將其與業務場景融合。
2024年,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18.4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通過智能覈保、智能理賠、智能續期,平安可以實現93%的壽險保單秒級覈保,壽險保單閃賠佔比達56%,壽險保單復效提升27%;平安產險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119.4億元,同比增長10.4%。
分紅與創新的雙軌實踐並非割裂,穩定的現金流支撐了年均千億級的研發投入,而技術創新帶來的降本增效又反哺盈利質量,形成“現金流-研發-增長”的良性循環。
當全球產業鏈在AI的技術鐵幕下加速重組,中國科技巨頭強勢崛起引發的“東昇西落”敘事下,中國企業的估值體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範式革命。
在這場大國博弈的深水區較量中,平安悄然構築的“新價值錨”,或許正在改寫這個綜合金融巨頭的價值評估模型。
一方面,老齡化趨勢下,平安醫療養老生態佈局,前瞻性的卡位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下最具價值的堡壘。
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20%,標誌着社會進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這一趨勢帶來了醫療和養老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換言之,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對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老社區、長期護理等服務的需求將持續上升。
在此背景下,平安通過“保險+服務”模式,將低頻的保險交易轉化爲高頻的健康管理互動,不僅滿足了老年人羣的健康需求,還通過持續的互動增強了客戶粘性,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這一點也體現在其個人客戶數、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利潤以及各生態客戶的協同增長上。
截至2024年末,平安個人客戶數2.42億,較年初增長4.7%;持有集團內4個及以上合同的客戶佔比爲25.6%、留存率達98.0%,個人客戶的客均合同數2.92個;近63%的客戶同時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提供的服務權益,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約70%。
不難看到,平安打造“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生態”生態,不僅爲老齡化社會帶來了解題思路,更爲自身開闢出可持續增長通道,展現出清晰的業績增長路徑與估值提升潛力。
另一方面,以AI爲代表的前沿科技科技驅動的效率革命,正深刻重塑醫療的產業價值鏈。在醫療領域,AI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藥品研發等方面也孕育巨大的潛能,不僅將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也將爲行業創造新的增長點。
截至2024年末,平安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醫療數據庫之一,精準診斷覆蓋疾病超5000種,平安自主研發AI輔助診療系統,搭建領先的遠程診療平臺,目前已覆蓋超過2000種疾病的診斷知識,智能推薦準確率達99%,輔助診斷準確率在95%以上。
最後,平安更深層的戰略縱深在於生態協同創造的免疫屏障。
最典型的是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生態的“反脆弱性”,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銀行、資管與保險業務的現金流互補性可平滑單一業務波動。
而在醫療養老領域,通過爲客戶提供優質的醫療養老服務,反哺金融業務,形成雙向聯動,也將使得平安在面對市場波動和風險時,能夠更加穩健地發展,實現可持續的增長。
站在技術冷戰與人口結構變遷的歷史交匯點,可以說,平安的戰略佈局暗合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通過綜合金融增強經濟韌性,用醫療生態破解民生痛點,以科技創新突破生產率天花板。
當資本市場還在用PB、PE的標尺丈量其價值時,或許更該關注那些隱藏在財報數據背後的生態位勢能——那纔是大國崛起時代真正稀缺的戰略資產。
歷史總是重複,因爲人性不變。
市場糾結於短期波動時,平安一再用年報證明了其戰略的長期正確性——它不追求爆發式增長,而是通過客戶深度經營、科技賦能與生態協同,構建“時間越久、壁壘越高”的複利模型。
在不確定的時代,堅持做確定的事,平安把底盤築得更牢、把創新練得更精,把社會責任扛得更穩,這也正是其能夠持續穿越市場週期的底氣所在。
當市場因短期噪音恐慌時,真正的機會往往藏在那些“透視人性”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中。
平安是否屬於此類?答案或許藏在其年報的字裏行間。(全文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