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於2025年3月17日宣佈成立由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擔任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標誌着這家連續虧損的零售巨頭正式進入由新股東主導的變革階段。
此次改革背後暗流湧動:董事張軒寧以“未涉及CEO安排”爲由投出唯一反對票,公開力挺被清洗的原CEO李松峯,暴露出公司內部治理權爭奪與戰略路線分歧的深層矛盾。
李松峯的出局成爲此次權力重構的關鍵節點。這位曾主導永輝數字化轉型的CEO,在任期間推動“胖東來模式”門店調改,實現鄭州信萬廣場店單日銷售額增長13.9倍,並構建了總部-大區-門店三級管理體系。
然而,其任期內公司累計虧損達80億元,2024年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擴大至14億元,成爲改革派推動“換帥”的重要依據。
葉國富提出的“433”改革規劃——包括國際化、現代化、職業化、專業化“四化”,學習力、執行力、創造力“三力”,以及組織、運營、供應鏈“三大變革”——直指李松峯時代遺留的規模擴張後遺症。
張軒寧的反對聲明揭示了創始團隊與資本方的理念衝突。作爲永輝聯合創始人,他力挺李松峯打造的數字化供應鏈和品質零售戰略,認爲公司正處於“數字化轉型戰略收穫期”,激進改革可能破壞戰略延續性。
這種擔憂源於葉國富主導的門店調改計劃:2025年計劃改造200家門店並關閉250-350家尾部門店,單店改造成本高達500萬元,而2024年調改的41家門店雖帶來短期客流回升,卻未能扭轉全年毛利率從22.85%下滑至20.84%的頹勢。
更值得關注的是,名創優品通過62.7億元收購成爲永輝第一大股東後,葉國富提出“不合並財務報表”的資本操作,以及將永輝定位爲“利潤增長引擎”的戰略定位,暗示着更深層的資本整合意圖。
這場改革本質上是中國傳統商超在電商衝擊與消費分級趨勢下的生存實驗。葉國富試圖複製胖東來的“品質零售”模式,但永輝全國854家門店的規模與胖東來區域深耕模式存在天然矛盾。
其力推的“裸價直採”和自有品牌戰略要求3年內將自有品牌佔比提升至40%,這既可能衝擊與康師傅等KA品牌的合作關係,也考驗着名創優品1400家供應商資源的協同能力。
而李松峯時代的數字化遺產——包括製造型供應鏈和全渠道運營體系——如何與葉國富的實體零售改革融合,將成爲決定轉型成敗的關鍵變量。
資本市場對這場權力更迭的態度呈現分化。儘管葉國富入主後永輝市值短期反彈47%,但機構投資者持續減持,外資持股比例從12.3%降至6.8%,反映出對“蛇吞象”併購協同效應的疑慮。
而張軒寧的公開反對,以及創始人張軒松“不插手業務”的微妙表態,暗示着這場改革可能面臨來自公司治理層面的持續阻力。
正如葉國富在股東會上所言:“變革就會有陣痛”,永輝的破局之路既需要解決“品質與規模”“資本耐力與戰略定力”的深層矛盾,更需在傳統零售基因與互聯網思維的交鋒中找到平衡點。
(注: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