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20多所高校公佈2025年本科擴招計劃。根據教育主管部門計劃,在去年擴招1.6萬人基礎上,今年“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規模達2萬人。按國內147所“雙一流”高校算,平均每校擴招約136人。縱觀已經“官宣”的“雙一流”高校,2025年本科擴招計劃普通增加100至150人,最多的增加了500人。此次擴招並非單純增加招生名額,而是立足本校的強勢、特色專業擴容。比如,北京大學今年增加150個本科招生名額,結合學校規劃發展方向,依託元培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以及臨牀醫學專業進行培養。那麼,上海地區的“雙一流”大學有什麼擴招計劃?這些一流高校的優質本科擴容,透露出什麼信號?背後又有哪些考量?種種問題,給出解析。
【一問:上海“雙一流”怎麼擴招】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強、醫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針,實現本科招生人數文、理、醫、新工科、交叉學科各佔20%。下一步,存量只減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領域。他接受採訪時對外透露,復旦人文社科背景的培養項目將在內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轉型升級。傳統文科的招生數量有適度調整,同時大大增加“新文科”培養項目和名額投放,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規模佔2025級招生人數的12.4%。可以說,“新文科”佔了學校交叉門類的“半壁江山”。“我們希望通過文理交叉、文工結合、文醫融通,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小步快跑”,持續穩步擴大本科招生規模,主要集中在國家最緊缺的前沿學科。2025年,交大明確繼續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此外,以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爲抓手,上海交大將加快傳統學科專業轉型升級。學校新設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首批立項涵蓋海洋智能無人技術、航空航天工程(智能飛行器技術方向)、智能醫學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方向的9個AI+專業,培養人工智能複合型科技領軍人才和具備底層創新能力的學科交叉型人才。
在文理見長的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院招生辦公室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透露,2025年華東師大增加本科招生計劃100人,全部用於理工科專業招生,“以此對接國家需求,按需求導向調整招生專業。”這一人數,相較於該校2024年3740人的招生計劃,同比增幅約2.67%。記者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獲悉,上外2025年普通本科招生總規模將擴大2%-3%。學校緊密對接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今年在保持文科類專業招生規模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增加理工類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培養更多有上外特色的文理、文工交叉型複合型人才,專業可能是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
作爲上海新晉“雙一流”高校,上海科技大學也表示將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科,穩步擴容優質本科,今年將首次在長三角區域安徽省進行普通批次的本科招生。
【二問:增量爲何聚焦交叉領域】
“雙一流”高校擴容紛紛聚焦交叉領域,聚焦人工智能複合人才,這表明了什麼趨勢?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優質本科擴容,反映了搶佔全球科技競爭的趨勢,高校擴招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是國家搶佔科技前沿,實現趕超的重要一步。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未來五年的複合增速預計將超過20%,企業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在激增。同時,也要加速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人工智能不僅是單一學科,而是可以和多個學科、領域深度融合,比如“AI+醫療”“AI+製造”,推動更多學科領域的發展。
高校正有針對性地擴招,補齊人才缺口。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周亞明透露,上海正根據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做好學科設置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調控培養結構方面,上海產教聯手構建行業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研判和清單發佈機制,需求導向動態調整招生結構。比如擴大三大先導產業、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等重點產業,以及城市運行、養老、護理等民生領域緊密相關專業培養規模。同時,出臺招生結構規模調控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理工農醫類本科和專科招生佔比分別較上年增加3.7個和3.6個百分點,同步壓減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點培養規模。
【三問:高等教育擴容是否“達峯”】
優質本科擴容的背後,是國家加大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力度的戰略之舉。在“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當下,教育如何發揮支撐作用?從長遠看,中國高等教育學歷人口還未“達峯”,中國高校擴招還在路上。事實上,中國高校已擴招20多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5年前,就提前超過了50%這一“門檻”,標誌着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從大衆化跨入了普及化。國際上,通常認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至50%時,爲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而50%以上,即爲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2002年達到15%,就從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衆化階段。
不過,在如今建設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階段的毛入學率,還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各類高校超過3100所,但“雙一流”高校僅100多所,與美國相比,其對應的高水平大學與超高水平大學則達300多所。據瞭解,我國高考報名人數從2019年到2024年,已經連續六年超過1000萬人,2024年達1342萬人,而“雙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計劃卻增加較少,這導致優質本科錄取資源持續緊張。滬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0.2%,但優質本科資源仍稀缺,“雙一流”高校本科錄取率不足5%。這一“頭部”人才的供給量,不如美國相應水平的高校。按比例而言,在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上,我國每千人口的研究生註冊量也遠不及教育發達國家。因此,“雙一流”高校本身的數量以及“雙一流”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問:會否降低“雙一流”含金量】
有人擔心,連續兩年擴招,會否使“雙一流”高校“含金量”降低?又是否將進一步加劇現在的就業難度?熊丙奇認爲,連續兩年的“雙一流”擴容共3.6萬人,這一擴容是有限的,尤其和每年超過1000萬的高考報名人數相比,這只是很小的擴容。擴招旨在通過“精準化解教育焦慮”,既緩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又爲國家儲備關鍵領域的創新人才。
同時,擴招不等於注水,擴招並不僅僅是招生規模數量上的擴大,而是學科佈局的“外科手術式調整”——淘汰落後專業,向國家急需領域傾斜。比如上海交大拆分原有的大電院,專設集成電路學院,直接切入芯片產業人才之急需;交大還立項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9個AI+專業,培養智能裝備領軍人才。按擴招規模測算,2029年的畢業季將新增2.4萬名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畢業生,直接填補產業人才缺口。
優質本科擴容,不是簡單的規模化、數量性擴容,而是提質化、優化性有序擴容,既要讓更多學子圓夢名校,又要助力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實現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原標題:四問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滬上單校即增150人,背後哪些考量?透出什麼趨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