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壹覽商業 李彥
海底撈做麻辣燙,有何不同?
近日,海底撈推出了全新麻辣燙品牌——“嗨妮牛肉麻辣燙”。品牌首店坐落於杭州蕭山銀隆百貨負一樓。據紅餐網報道,嗨妮計劃2025年開出25家門店,目前正在打磨第二家門店的模型。
壹覽商業來到現場發現,該店整體空間採取橘紅色調、從外觀來看,並無明顯與海底撈有關的標誌。和傳統麻辣燙比,“嗨妮牛肉麻辣燙”有以下幾點特徵:
產品製作流程上,該品牌創新推出"小鍋單煮+200℃滾油現潑"工藝,提供包含海底撈同款番茄鍋在內的5種湯底,SKU超50種覆蓋牛肉、炸物、精釀啤酒等品類。
食材品質上,“嗨妮”主打高品質牛肉,號稱“不真不要錢”。門店有吊龍、肥拼等特色單品以及海底撈同款番茄鍋底,食材由海底撈的蜀海供應鏈專供。
在點餐方式上,嗨妮提供固定套餐與自選稱重兩種模式。其中,固定套餐適合快餐型消費,牛肉按重量分裝售賣;而自選稱重模式則允許消費者自由搭配食材,並根據重量計價。這種靈活的點餐模式,既能提高點單效率,也能讓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餐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日中午,蕭山銀隆百貨負一層的茶飲店排隊動輒十幾單,但“嗨妮牛肉麻辣燙”卻沒有沾到周邊寫字樓的人氣。12點至12點半時間段,在店內用餐的僅有我們一行人。和海底撈服務體系截然不同的是,該店即便是中午時間段,也僅有一位“剛來三天”的服務員,也沒有任何除端菜外的額外服務,和其詢問產品相關事項,服務員態度也較爲冷漠。
大衆點評顯示,門店客單價在29元,略高於楊國富等多數連鎖麻辣燙品牌。我們正好兩人點了58元的菜品,剛剛六分飽。從賬單看,門店的強調的“品質牛肉”是獨立於葷菜單獨定價的,但從外形看,實在很難和“新鮮”沾邊,個別牛肉已經有氧化的痕跡。
在平臺評論區,也有多條評論圍繞“服務差”、“食材擺放雜亂、不新鮮”、“價格不低”展開。
可以說,如果不提“嗨妮牛肉麻辣燙”是海底撈旗下品牌,店內消費者應該很難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最近幾年,海底撈正熱衷於生產這樣“不像嫡系”子品牌。
海底撈正在批量生產品牌
近五年,海底撈經歷了從保守開店到批量生產品牌的轉型。
2021年11月5日,海底撈在時任司執行董事、副首席執行官楊利娟的推動下,開展“啄木鳥計劃”。彼時,海底撈計劃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其中部分門店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週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隨後,海底撈又在2022年財報中透露,隨着外部疫情的逐漸好轉及內部“啄木鳥計劃”取得一定成效,集團計劃擇機啓動“硬骨頭”門店計劃,目前在考慮重新啓動開業可能性的門店爲2021年“啄木鳥計劃”下關停的部分門店。
從“啄木鳥計劃”、“硬骨頭”計劃到當下的“紅石榴計劃”。海底撈仍在持續降價,2020年-2023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水平依次是110.1元、104.7元、104.9元、99.1元,整體呈下降趨勢。即便如此,海底撈的仍在持續據24年中期財報顯示,目前海底撈餐廳的人均消費也從2023年的102.9元下降到了97.4元。
“紅石榴計劃”,是海底撈通過更日常、更高頻、更多元的餐飲副牌來搶佔中下游市場的手段。
2023年底起,海底撈推出了從前印象砂鍋菜、焰請烤肉鋪子等至少9個餐飲子品牌,品類覆蓋砂鍋、小火鍋、燒烤、炸雞、烤肉、小酒館等諸多熱門賽道。
在“嗨妮牛肉麻辣燙”用餐的同日,壹覽商業來到了海底撈另一烘焙副牌——SHUA BAKERY。
SHUA BAKERY是海底撈旗下最新推出的烘焙品牌。品牌首店選址於杭州延安路商圈的西湖銀泰一層,臨近4號門門口。據官方消息,該店將於五一假期前開業。
門店圍擋已經透露了關於一些信息。例如“特供果蔬系列,將健康貫徹到底”,可以推測烘焙店會有部分果蔬飲品SKU。“透明廚房,讓品質清晰可見”,也就是說門店可能會設置後臺製作區,消費者可以直觀的看到產品製作過程。“新鮮食材,每日新鮮烘焙”和“優選原料,杜絕科技與狠貨”,都是圍繞產品進行的宣傳。
另一面的圍擋上,寫着“安心喫,放開耍”等字樣。結合門店一樓靠近門口的選址,可以推測門店會設置第三空間,供消費者購物之餘在此休息。
全方位撒網,是好牌爛牌?
在壹覽商業看來,海底撈的“副牌矩陣”看似是餐飲巨頭的多元化佈局,實則暴露了其戰略上的迷茫與焦慮。“全方位撒網”之下,孵化出的不一定是好牌”,也可能是“爛牌”。
一方面,海底撈的副牌戰略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與差異化優勢。
無論是“嗨妮牛肉麻辣燙”還是“SHUA BAKERY”,這些副牌都試圖在已經高度內卷的餐飲賽道中分一杯羹。然而,麻辣燙、烘焙、砂鍋菜等品類早已被楊國福等品牌佔據市場高地。海底撈的副牌既沒有顛覆性的產品創新,也沒有形成獨特的品牌認知。
以“嗨妮牛肉麻辣燙”爲例,儘管其主打“高品質牛肉”和“海底撈同款番茄鍋底”,但實際體驗卻與宣傳大相徑庭——牛肉氧化、服務冷漠、價格偏高。消費者很難將其與海底撈的高端服務形象聯繫起來。
另一方面,海底撈的副牌擴張對其供應鏈與管理能力也帶來了挑戰。
儘管海底撈憑藉蜀海供應鏈在火鍋領域建立了競爭優勢,但麻辣燙、烘焙等品類對供應鏈的要求截然不同。
以“嗨妮牛肉麻辣燙”爲例,其食材新鮮度與擺放雜亂的問題,直接反映出供應鏈在快餐化場景下的不適應。而“SHUA BAKERY”雖然打出“透明廚房”和“每日新鮮烘焙”的口號,但烘焙行業的供應鏈複雜度遠高於火鍋,海底撈能否在這一領域複製成功,仍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更值得警惕的是,海底撈的副牌戰略正在稀釋其核心品牌價值。
海底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極致的服務體驗與強大的品牌勢能。然而,小嗨愛炸、小嗨火鍋等多個副牌因定位下沉市場,客單價偏低,服務上並無優勢,產品卻有拖後腿之嫌。比如,在小紅書搜索小嗨愛炸,差評刷滿了整頁。
餐飲行業的競爭早已進入精細化運營的時代。海底撈若想在這場戰役中勝出,必須重新審視其副牌戰略,找到真正能夠承載其品牌勢能的新賽道。
否則,這場“全方位撒網”的豪賭,最終只會是一場徒勞無功的自我消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