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2024年的年報傳遞出一個令人警惕的信號——自上市以來營收持續增長六年後,寧德時代營收首次出現負增長。公司3月14日晚間發佈的年報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20.13億元,同比減少9.7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7.45億元,同比增加15.01%。
主要產品收入下滑 銷售毛利率增至24.44%
寧德時代於2018年6月11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主要從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根據SNE Research數據,在動力電池領域,公司2017-2024年連續8年動力電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佔率爲37.9%,較第二名高出20.7個百分點;在儲能領域,公司2021-2024年連續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佔率爲36.5%,較第二名高出23.3個百分點。
自上市以來,寧德時代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增長,特別是2021年,公司創下最高營收增速(159.06%),2023年,公司營收高達4009.17億元,爲公司營收峯值。
但2024年,寧德時代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公司當期營收爲3620.13億元,同比減少9.70%。
寧德時代沒有披露營收下滑的原因,但分產品來看,公司2024年主要產品的營業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具體來看,公司收入主要來自動力電池系統、儲能電池系統、電池材料及回收。2024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實現營業收入2530.41億元,同比減少11.29%,毛利率爲23.94%,同比增加5.81個百分點;儲能電池系統營收572.90億元,同比減少4.36%,毛利率爲26.84%,同比增加8.19個百分點;電池材料及回收實現營收287億元,同比減少14.59%,毛利率爲10.51%,同比減少0.87個百分點。
儘管收入下滑,但寧德時代2024年銷售毛利率達24.44%,同比增加1.54個百分點。
毛利率增加得益於公司營業成本下滑。財報顯示,2024年,寧德時代營業成本爲2735.19億元,同比減少15.58%。從營業成本構成來看,2024年,公司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爲2027.23億元,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重爲76.48%,直接材料成本同比減少3.86%。
產銷方面,2024年,寧德時代電池系統產能爲676GWh,在建產能219GWh;產量爲516GWh,同比增加32.65%;銷量475gWh,同比增加21.79%,產能利用率爲76.33%;庫存量爲106GWh,同比增加51.43%。
營業週期持續增加 “賬期”問題依然待解
期間費用方面,2024年,寧德時代銷售費用爲35.63億元,同比增加17.09%;管理費用96.90億元,同比增加14.51%;研發費用186.07億元,同比增加1.37%。2024年底,公司研發人員合計20346人,同比減少1.25%,佔公司總員工數的15.42%。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寧德時代的營業週期仍呈增加態勢。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寧德時代的營業週期分別爲125.21天、126.12天、133.42天。
具體來看,公司期內存貨週轉加快,但應收賬款週轉變慢。2024年,寧德時代存貨週轉天數爲69.69天,同比減少1.65天;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爲63.72天,同比增加8.95天。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寧德時代應收賬款賬面值爲641.36億元,同比增加0.18%。按賬齡計,一年以內(含1年)應收賬款期末賬面餘額爲645.78億元,佔應收賬款總額的比重爲96.71%。
下游客戶賬期延長,導致寧德時代對上游供應商的賬期顯著增加。2024年,寧德時代應付賬款週轉天數爲163.22天,較2023年增加40天。
2024年,寧德時代對相關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共計92.96億元,其中,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8.90億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2.07億元,計提長期資產減值61.99億元。
截至2024年末,寧德時代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合計達43354項,其中境內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25439項,境外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17915項。在乘用車領域,2024年,公司在2023年發佈神行4C超充電池的基礎上發佈神行Plus電池,可實現系統能量密度超200Wh/kg,是全球首個兼備1000km續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推出新一代麒麟高功率電池,放電功率超1300kW,可助力新能源車實現零百加速2秒以內;推出全球首款純電續航達到400公里以上,同時兼具4C超充能力的驍遙增混電池,彌補增混車型充電補能效率慢的短板。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