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早已無法憑藉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長久立足。企業唯有主動擁抱轉型,將外部環境的變化轉化爲內生髮展的動能,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破局突圍。
該如何去精準評估一家企業的轉型效果?財報作爲一個良好的觀察窗口,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示。
3月14日美股盤前,鬥魚發佈了2024年Q4及全年財報。報告期內,展現了其在複雜市場環境中的穩健經營能力,去年四季度鬥魚實現營收11.36億元,全年總營收達到42.71億元,毛利潤爲6980萬元。
深入來看,比關注各項財務指標更具價值的是,鬥魚戰略轉型的效果正在顯現,這也是這份最新財報隱藏的重點。
收入多元化:從“流量變現”到“生態價值”的質變
引起筆者特別關注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鬥魚創新業務、廣告和其他收入達到4.05億元,同比大增47.2%,對收入的貢獻達到了35.7%。2024年全年該項收入同比增長63.6%至12億元。創新業務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增長,標誌着平臺從依賴直播打賞的單一模式向多元商業生態的實質性跨越。
這一轉變背後,既是鬥魚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也是其戰略執行力的集中體現。
事實上,無論是廣告還是創新業務發展,其核心根基始終是用戶注意力資源。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的注意力已成爲最稀缺的資源之一。而撬動用戶注意力的關鍵槓桿,歸根結底可以濃縮爲兩個核心字眼:內容。
這背後是鬥魚在內容生態建設上的持續投入和優化——通過打造覆蓋“頂級賽事轉播+自制賽事矩陣+特色泛娛樂內容”的立體內容生態,進一步夯實其內容護城河。
2024年第四季度鬥魚轉播了超50場官方大型賽事,並推出瞭如《無畏契約》瓦力杯在內的多檔自制賽事。除此之外,鬥魚還通過《王者榮耀》軍團杯暨雷霆榮耀杯S2持續加深跨平臺的合作內容。在特色內容方面,鬥魚推出了《城市探險家》、《邊境冒險隊》、《開腔吧!歌友》在內的多檔自制直播綜藝,形成賽事觀賞與休閒娛樂的內容閉環。
在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內容同質化上升的背景下,能夠依託對遊戲內容及遊戲生態的深刻理解,深耕內容生態建設足以讓鬥魚持續走在遊戲直播行業的前列,但如果還能夠利用內容流量轉化成商業價值,那無疑將爲平臺找到新的增長點,進一步鞏固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而這恰恰是鬥魚想要做且正在做的事情。
爲此,平臺與遊戲產業鏈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內容即服務”策略實現用戶注意力變現升級。例如,圍繞《和平精英》《穿越火線》等頭部遊戲,鬥魚通過“線下內容+線上道具銷售”模式打造營銷閉環,將電競內容流量轉化爲遊戲道具購買力。
面對《黑神話:悟空》、《三角洲行動》、《燕雲十六聲》、《永劫無間手遊》等諸多重磅遊戲上線,鬥魚快速產出優質的直播內容,並圍繞遊戲推出遊戲限量周邊及專屬道具禮包,形成內容消費場景等等。
這種將用戶觀看行爲轉化爲消費行爲的“內容電商化”模式,既滿足廠商精準分發需求,又激活用戶付費意願,形成平臺、廠商、用戶的三方共贏。
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鬥魚不斷吸引和留存較高質量的用戶,季度移動端平均MAU(月活躍用戶數量)達4450萬,環比增長5.9%,季度總付費用戶數爲330萬。
此外,鬥魚還同步發展語音社交產品,通過規範的產品設計、有效的招募機制和精準的用戶投放,使其成爲拉動多元業務收入的新抓手。
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極具價值,社交互動的增強爲鬥魚帶來了更多的變現機會。例如,通過廣告投放、內容付費、會員服務等方式,鬥魚可以進一步實現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同時,社交關係鏈的建立也爲品牌營銷提供了更精準的渠道,進一步提升了平臺的商業價值。
結語
對於鬥魚而言,從“流量平臺”向更趨綜合的“遊戲生態服務商”的轉型,使其從直播變現切入到更多遊戲產業鏈環節,這不僅有利於其提升自身地位,相應商業價值也大大增加。儘管當前短期的虧損顯示其尚未完全擺脫行業陣痛,但收入結構的優化、合規底線的築牢等方面的進展爲其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贏得了戰略縱深。
展望2025年,鬥魚依然頗具看點。
作爲日均處理數億級直播數據的平臺,鬥魚擁有獨特的實時交互數據集,這也構建了鬥魚擁抱並應用AI技術的堅實壁壘。當前,公司研發中心已基於Deepseek完成開源模型的技術調研和部署,將應用AI編程效率工具推動整體研發效率提升。
後續,伴隨着鬥魚將其AI技術應用到更多業務場景,鬥魚的核心價值也不再侷限於內容,而是轉變爲“實時數據資產×AI技術轉化效率×遊戲生態整合能力”的乘數效應。
到時候,鬥魚有望在收入多元化和成本優化的雙輪驅動下,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增長的範式轉換。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份財報傳遞的核心信號是:鬥魚正在用商業模式的韌性,重新定義遊戲直播平臺的估值邏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