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售商業財經 喻博雅
對於Costco而言,如何在堅守“會員第一”理念的同時,完成從“全球採購”到“區域協同”的轉型,將是決定其在中國市場存續的關鍵。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披露的一則消息引發行業人士關注:開市客(Costco)正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徵的關稅成本。
這一舉動恰逢沃爾瑪因類似行爲被中國商務部約談,兩起事件疊加,當關稅從政治決策轉化爲企業成本,當供應鏈彈性成爲競爭壁壘,這場橫跨太平洋的零和博弈,其結果或將決定未來幾十年全球零售行業的走向。
01 壓力源自何方?
相關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Costco要求中國供應商降低貨品價格,以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徵20%關稅,中國監管部門關注Costco此項舉動。
Costco的這一行爲,無疑是在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之一。
圖:Costco
首先,Costco施壓中國供應商降價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政府對華加徵關稅的政策。
自今年2月以來,特朗普政府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的關稅,隨後又將稅率進一步調高至20%。這一政策直接導致美國進口商的成本上升,而Costco作爲全球領先的零售企業,自然需要尋找應對之策。或許通過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Costco能將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從而減輕自身的財務壓力。
其次,Costco的這一策略可能對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供應商在面對Costco的降價要求時,可能會面臨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困境。這不僅會影響供應商的盈利能力,還可能導致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威脅。如果供應商無法承受降價壓力,可能會選擇減少與Costco的合作,甚至退出市場。這將迫使Costco尋找新的供應商,增加供應鏈的不確定性。
衆所周知,Costco的議價能力源於其渠道優勢地位與採購規模。Costco通過精簡SKU策略實現供應鏈效率躍升。其SKU約4000個,遠低於沃爾瑪的2萬個,但單個SKU年均銷售額高達4000萬美元(2019年數據),是沃爾瑪的46倍。這種“少而精”模式通過規模化採購壓低進貨成本,使商品價格普遍低於市場20%,同時保持10.9%的毛利率(行業平均15%-25%)。
雖然Costco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極爲嚴苛,不滿足其品質要求的供應商將不會得到合作機會,而那些能夠達到開市客標準的供應商,則可以與之建立穩固且長期的直接採購關係。但Costco還是通過推出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進而繞開供應商的價格波動,確保產品的穩定性與價格優勢。
圖源:Costco官網
這種策略不僅簡化了供應鏈流程,提高了整體的運營效率,也確保了商品的高品質和合理定價,進一步鞏固了Costco在市場上“低價高質”的品牌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供應商的議價空間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隨着東南亞供應鏈成熟,頭部代工廠開始構建多客戶、多區域產能佈局。這種產能分散化削弱了零售商“以量壓價”的效力,部分頭部供應商甚至反制要求採購價年增3%-5%以對沖關稅。
再者,中國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已經約談沃爾瑪,原因是其要求一些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企圖將美對華加徵關稅的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和中國消費者。而Costco的類似行爲,可能會被視爲對中國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從而引發監管部門對其“不合理轉嫁”行爲進行警示。
02 高開低走的在華表現
Costco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可謂高開低走。
自2019年第一家Costco中國門店在上海落地以來,Costco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步伐相對緩慢。截至目前,Costco已經在內地完成7家門店的佈局,分佈在上海、蘇州、寧波、杭州、深圳和南京6個城市。然而,與山姆會員店相比,Costco的拓展速度顯得更爲穩健。
圖源:Costco官網
整體來看,Costco在華的經營策略呈現明顯的雙面性,既有基於全球經驗的優勢佈局,也面臨本土化不足的挑戰。
其優勢首先體現在精準的市場切入策略上,早在2014年Costco便通過天貓國際、京東等電商平臺建立線上渠道,提前積累品牌認知與消費數據,爲線下門店選址和商品策略提供依據。2019年,Costco上海首店開業僅用了37天的時間,就“吸納”了20萬會員,會員費收入成爲穩定利潤來源。
商品策略方面,Costco主打“高端平價”,通過批量採購和精簡SKU降低成本,引入茅臺等稀缺商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銷售,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倉儲式賣場設計與獨特的“尋寶式”促銷體驗,也增強了消費者的購物沉浸感。
然而,Costco的本土化短板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
首先,會員制在華接受度有限,續卡率僅爲60%,遠低於全球90%的水平,反映出消費者對其服務粘性不足。
供應鏈本土化滯後是另一核心問題,門店中生鮮品類本土化率不高,核心商品高度依賴進口,導致價格競爭力弱且供應不穩定,如雞蛋等日常必需品常出現缺貨。
門店選址多位於郊區,增加了消費者的交通成本,而線上配送不夠靈活和便捷,與山姆的“1小時極速達”形成鮮明對比。此外,自有品牌 Kirkland 在華知名度較低,未能複製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圖:山姆會員店
面對山姆會員店54家門店(嘉興店3月20日正式開業)的規模效應與成熟的本土供應鏈,Costco在商品豐富度、價格優勢和購物便利性上均處於劣勢。這表明,Costco若要在國內市場實現突破,需在本土化供應鏈建設、會員服務優化及全渠道體驗提升上進行深度調整。
結合Costco最新業績表現來看,其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達637.2億美元,同比增長9.0%,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得益於會員制模式的持續吸引力和價格優勢。然而,每股收益低於市場預期,反映出成本壓力與利潤增長的失衡。
儘管 Costco在全球市場憑藉高週轉、低毛利率和超高會員續費率維持增長,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使其難以複製成功經驗。
面對山姆會員店的先發優勢、本土供應鏈的成熟佈局及新興業態與競爭者的衝擊,Costco需加速本土化進程,優化供應鏈、提升會員服務體驗並調整擴張策略,方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尋求突破。
結語:
Costco被爆施壓中國供應商降價的行爲,是在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之一。
然而,這一行爲可能對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並引發中國監管部門的進一步關注。在中國市場,Costco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供應鏈的本土化問題、會員制模式的接受度較低、門店選址和線上化體驗的不足等。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Costco需要採取更加靈活的經營策略,加強供應鏈的本土化建設,提升會員服務的價值,優化門店選址和線上化體驗。只有這樣,Costco才能在中國市場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